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物理学的问题中,往往是针对一个对象经历某一过程或处于某一状态来进行研究,而此过程或状态中,描述此研究对象的物理量有的可能是不变的,而更多的则可能是变化的。对于那些变化的量的研究,有一种方法是把全过程分为很多短暂的小过程或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很多个微小的局部来考察,然后通过对这些小过程或微小局部的研究而归纳出适用于全过程或者是整体的结论。这些微小过程或者微小的局部  相似文献   

2.
模型,是一种自然科学方法。它是在对研究对象进行一定的观察实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抽象、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方法,把反映对象本质的各个方面抽象出来,构成一个概念或实物的体系。一个模型,它的某些特点以某种相当确定的方式同对象的某些特点相对应,模型中的变化以某种相当确定的方式代表着对象中相应的变化,为了认识对象,研究模型比研究对象有着明显的优越之处。写作是个抽象的精神活动,只用几种模型来概括,是否太简单、太机械?回答是否定的。如前所述,模型只是把“对象本质的各个方面”抽象出来,并不妨碍写作过程中的变化与活用。  相似文献   

3.
张要贞 《教师》2012,(10):104-104
将物理问题转换成物理模型就是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易于探究物理事物的本质,从复杂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中抽象出研究对象的简化描述的模拟。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任务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模型变换能力,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通过计算机建立问题的模型并进行仿真,以程序的动态运行实现对对象发展变化过程模拟,认识复杂的现实研究问题,是一种对复杂系统进行处理的有效方法.介绍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计算机建模与仿真,并对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应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通过计算机建立问题的模型并进行仿真,以程序的动态运行实现对对象发展变化过程模拟,认识复杂的现实研究问题,是一种对复杂系统进行处理的有效方法.介绍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计算机建模与仿真,并对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应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模拟实验是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增加的一种新实验类型,模拟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通过模拟的方法制成研究对象的模型,用模型来代替被研究对象,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实验研究.由于生物学中很多研究对象在中学直接用来进行实验非常困难或者不可能,因而模拟实验成为中学生物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1]。化学模型是指将化学模型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用化学语言或数理逻辑方法进行抽象、简化和概括,从化学视角来反映实际问题时所得出的关于实际问题的描述或模拟[2]。  相似文献   

8.
朱琦 《物理教师》2003,24(11):16-18
所谓物理模型就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事物的本质,通过对各种事实和现象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特点,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或模拟. 在高中物理中,学生所学的每一条物理原理、定理、定律都与一定的物理模型相联系,解决每一个物理问题的过程都是选用物理模型、使用模型方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模拟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建立或选择一种与研究对象类似的模型,借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不仅可以把学生陌生的、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直观的模型,使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特征。以《风的形成》为例,针对实际教学中模拟实验存在的问题,引领学生从模拟走向真实,主动建构起风的形成的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0.
模拟是一种间接的实验方法,它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建立或选择一种与对象客体相似的模型,在模型上进行实验研究,然后将研究的结果推广到对象客体中去,从而达到解释对象、认识对象的目的。因此,一般把实际存在的研究对象叫做“原型”,而把相应的模拟装置叫做“模型”。在小学科学课中孩子们的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受到时间、空间以及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的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对研究对象进行模拟,并用模拟建立的认识去解释研究的对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列斯科夫的讲述体小说的文体具有非常显著的独特性,其中来自人民中的故事讲述人超越作者——叙述者主导叙事,成为小说话语的主体和客体,从而改变了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内在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2.
Conceptual change may be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of coming to view one theory or model as having more explanatory power than others. Various theorists have described how an individual's understanding of a concept may be multifaceted; how conceptual frameworks develop in a cognitive ecology, and are subject to selection pressures; and how alternative frameworks compete in terms of their explanatory coherence. The present paper applies these ideas to a case study of learning in science. It is argued that conceptual development may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a gradual shift in which of several alternative explanatory principles is the learners' preferred choice. The case study illustrates the long-term nature of conceptual change, as a learner comes to see the limitations of one explanatory framework, and the scope for exploring and developing another.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的语义并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而逐渐发展和变化的。但是每一个词汇都有其最原始的核心含义,无论词汇的意义发生何种变化,都不能脱离其本身的固有含义。在日语中,词汇的多义性现象都是围绕着该词汇的原始词根的混沌含义而产生的,以日语动词「かえる」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日语动词的语义多义性,以期为日语学习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各种复杂控制系统中,串级控制系统占有较大比重。以离子膜电解槽为例,介绍了串级控制系统的形成,分析了串级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结构及特点。根据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说明了当对象的滞后和时间常数很大,干扰作用强而频繁,负荷变化大,使用串级控制系统是合适的。尤其是当主要干扰来自控制阀方面时,选择控制介质的流量或压力作为副变量来构成串级控制系统是很适宜的。  相似文献   

15.
We are concerned with the ways in which social constructions of age can contribute to reducing or exacerbat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young people, and for this reason we refer to the issue as one of ‘the politics of innocence’.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on gender, youth and HIV prevention/AIDS awareness in the context of South Africa and investigates the uses (and abuses) of images of ‘childhood’, ‘youth’ and ‘adolescence’ in the age of AIDS. Notwithstanding the particular case of South Africa where the incidence of new cases of HIV infection amongst young people is at crisis proportions, the impetus for our work on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s of youth, gender and AIDS comes out of a recognition of the increasing risk of youth to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HIV and AIDS, and within that the particular vulnerability, worldwide, of young women.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to organisational change. Planning Alternative Tomorrows with Hope (PATH) is an intervention more commonly applied to individuals. In this study the intervention is used with groups of people working in educational organisations to help manage the change process. The approach allows group members to plan a way forward to manage chang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ok place with six education officers involved in the interventions. The design of the research study follows an interpretative case-study model, and uses content analysis to identify key factors. Findings show the importance of PATH acting as a catalyst for change, giving a sense of immediacy, and allowing participants to shape their own future. For change to be sustained and be successful it cannot occur in isolation.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study, a number of issues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are discussed and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7.
审美对象是与主体意向性有关的客体形式;审美对象要引起审美主体心灵的反响,主体自身就必须有相应的情感呼应。这种情感呼应,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因此,在审美选择中所实现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天然际合,包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使人类得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使人类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得以自我印证。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者对考核方式已进行了多渠道、多层次的探索,“免考”激励机制属其中一种。“免考”对改变“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意义非凡,但对“免考”对象的选拔与运行过程并非能够事随人愿,而是产生“异化”。因此,对其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异化控制及缺位补给已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句法是制约着句子组合合法性的规则,即组词成句的规则。话语句法规则的意义既是语义学关注的内容,也是语用学的考察对象。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把握话语规则:一方面能够帮助人们认知句子在生成过程中的规律、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人们掌握话语的基本表达式在不同语境中的动态变化。所以,在语言逻辑视域中,话语规则的句法意义及其展开与深化,更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语言与认识密切关系的研究。文章在分析言语交际与话语规则的基础上,论述了语言逻辑视域中话语规则的句法意义,以及这种句法意义的展开与深化在语言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泰州学派三传弟子罗汝芳提出的"圣贤精神不离当下"为人们指明了一条实践美的途径。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一为忘。忘是指有意的否定已发生的事物,包括自身,以求心灵恢复虚无之境,从而海纳百川,同于大道。不刻意求忘,只任自己自然而然地生活在当下中,反会不知不觉达至理想的境界。二为悟。这是"忘"的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悟性的获得是通过主体感性能力的求得而来的,一切来自于主体当下的直觉和内心体验。三为乐。罗汝芳重视当下,重视由"忘"而来的心灵虚空,强调悟的工夫是因为从此出发可得到一种审美愉悦,一种快乐。这是一种建立在日用常行之上的俗世之乐,是由忘而悟而生的愉悦,非脱离现实人生的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