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文子是先秦逻辑思想发展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也是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名形与名事两对具体对立的情形阐明了抽象意义上的名实关系;他在中国逻辑史上较早地探讨了正名原则,其正名原则避免了形、名背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荀子被认为是先秦最有成就的逻辑学家之一,在中国逻辑史上有重要贡献。荀子的逻辑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正名篇》当中。《正名篇》的杰出贡献是“概念论”。精辟的“概念论”,使《正名篇》堪称不朽。《正名篇》中关于“名”的论述从提出,到作用,到名的分类,非常细致,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究和考察。  相似文献   

3.
荀子以“名”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名、辞、辩说的正名逻辑思想体系。他建立在唯物主义名实现基础上的正名逻辑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制名原则和制名方法思想包括“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原则;单名和兼名、“共名”、“别名”、“大共名”与“大别名”的分类方法;“遍举”之“共名”与“偏举”之“别名”明确名的逻辑方法;约定俗成的制名原则和“稽实定数”的制名原则。此思想包含有丰富的逻辑理论。但荀子继承了孔予的正名传统,其制名原则和制名方法等思想主要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伦理秩序和儒家思想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认为正名是实现社会大治的基本要求。孔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开创者,强调名实一致,提出正名以正实的原则。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孔子正名思想的同时,对其总结批判,认为制名以指实,提出了正名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使儒家正名思想更具逻辑色彩。  相似文献   

6.
荀子和墨家的正名论在名的本质、名实关系、有关名的分类、关于名的谬误、正名原则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政治倾向、正名的具体方法上有很大差别。比较二者的同异,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先秦的名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荀子和墨家的正名论在名的本质、名实关系、有关名的分类、关于名的谬误、正名原则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政治倾向、正名的具体方法上有很大差别。比较二者的同异,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先秦的名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正名"思想的开创者,他最早提出要以"名"正"实".荀子是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由于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因此,孔子和荀子的正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是,荀子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却不尽相同,在某些方面甚至相悖.这主要表现在名的起源、制名原则、名实关系、正名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儒、道、名、墨、法诸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中,都或深或浅地对正名有所论述,但都缺乏深刻性和完整性。直到战国末期,由于公孙龙和后期墨家从各个不同层面深入研究了正名问题,方使先秦正名理论达到了一个真正具有逻辑学意义的全新高度,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0.
《公孙龙子·名实论》是同《墨经》和《荀子·正名》并列的中国逻辑学三种元典。分析《名实论》的逻辑观,总结《名实论》在中国逻辑史上的理论贡献,比较《名实论》、《墨经》和《荀子·正名》,总结名墨荀三家逻辑观的内在关联性和本质一致性,从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视域,概括逻辑学一元多表的客观规律,探索逻辑教学和研究的正确导向,就教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提出“正名”的思想家,他的“正名”是为“正政”服务的,同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和推论的作用。总之,孔子的“正名”思想和推理方法不仅对儒家正名逻辑思想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启蒙者和先驱者之一,是正名逻辑的创始人.他提出的一些逻辑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正名思想和类推方法的提倡.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名辩思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逻辑学可分为两大派别,正名逻辑学和辩者逻辑学。正名一派的名辩思想多将名、辩与政治、伦理相联系,肯定其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辩者一派多从纯理论角度出发,拓展了名、辩的理论深度。庄五则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全面否定名与辩,使庄子的名辩思想与先秦逻辑学两主要派别均不相同,不仅在先秦逻辑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而且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人物的名姓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红楼梦》人物名姓的探微,我们了解到其起名取姓,既遵循了我国传统的取名原则,更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取名艺术。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红楼人物的名姓美。红楼人物的名姓,切实准确,寓意深刻,丰富多彩。就像盛开在绿叶丛中鲜艳美丽的花朵,挂在枝头晶莹透红的果子。异彩纷呈,绚丽夺目。红楼人物的名姓,已成为《红楼梦》中揭示人物身份命运、刻画人物性格、构建故事情节、表达主题思想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先秦名实观从一开始就是为政治服务的,韩非批判地继承了儒家的名实观,提出了形名逻辑的观点。最终的政治目的也是为了使社会达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6.
先秦名实观从一开始就是为政治服务的,韩非批判地继承了儒家的名实观,提出了形名逻辑的观点,最终的政治目的也是为了使社会达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7.
龚超  李侠 《文教资料》2007,(21):119-121
在现当代西方哲学史上,罗素是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哲学一方面保留了西方近代哲学重视认识论和本体论的传统,另一方面掀起了语言转向的运动。罗素的科学知识观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的经验来源;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科学知识的认知原则等三个方面。最后文章分析了罗素科学知识观的理论价值,即促成了逻辑原子主义思想的产生以及引发了科学哲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形名结构有“形名”和“形的名”两种形式,“形名”组合是恒定组合,所以“形名”组合常常是性质形容词与类名的组合;“形名”组合是连续组合,名词表示的事物是“无界”的。“形的名”组合是临时组合,所以“形的名”组合往往是状态形容词与个体名的组合;“形的名”组合是离散组合,名词表示的事物是“有界”的。  相似文献   

19.
名辩举隅     
名与辩的讨论始于春秋,盛于战国,衰落于秦统一六国。运用归纳列举的方法,分析儒家、名家和墨家名与辩的思想。孔子的"正名"说开启并推动了先秦时期的名实关系大讨论,其开创意义不容忽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唯谓"之说,已经使名实问题的讨论从服务于政治需求的"正名"说中分离出来,走向了"专决于名"的抽象研究,其学术思想,不失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荀子重"辩",但荀子的辩并不是争胜的论辩,而是教化礼义的谈说之术;墨子倡导并研究"谈辩",后期墨家形成了墨家独到之辩学,对"辩"进行了首次界定及功用的全面概括。名学与辩学具有表述和论证方法方面的内容。对此了解,既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重智一面的继承与弘扬,也对今日生活中论说、交际与求知的成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名辩举隅     
名与辩的讨论始于春秋,盛于战国,衰落于秦统一六国。运用归纳列举的方法,分析儒家、名家和墨家名与辩的思想。孔子的"正名"说开启并推动了先秦时期的名实关系大讨论,其开创意义不容忽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唯谓"之说,已经使名实问题的讨论从服务于政治需求的"正名"说中分离出来,走向了"专决于名"的抽象研究,其学术思想,不失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荀子重"辩",但荀子的辩并不是争胜的论辩,而是教化礼义的谈说之术;墨子倡导并研究"谈辩",后期墨家形成了墨家独到之辩学,对"辩"进行了首次界定及功用的全面概括。名学与辩学具有表述和论证方法方面的内容。对此了解,既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重智一面的继承与弘扬,也对今日生活中论说、交际与求知的成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