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香椿树街"是苏童小说颇具特色的修辞幻象,其逐步生成的轨迹表现为:文本系列化的修辞选择--推动"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生成;"少年人"--赋予"香椿树街"修辞幻象以生命;词语制造悬念--渲染"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的神秘氛围;叙述形式独特--产生"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真实感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他以先锋小说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凭借作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随后,苏童又发表了《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等一系列作品,受到文坛瞩目,奠定了其在当代文坛中的重要地位。苏童的小说兼具先锋文学的实验性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精神,他的小说讲究"如何叙事"同时也讲求"形象塑造",在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香椿树街少年"和"红粉"可称之为其作品最为著名的两大形象系列。本文关注苏童小说中的"香椿树街少年",以少年的欲望为核心,通过对时代背景与少年生活环境的把握,探求这种欲望背后所体现出的孤独与空虚,看到作家对少年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上将苏童的小说作品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枫杨树乡精神还乡系列、香椿树街少年记忆系列以及以女性题材为主要叙述对象的红粉系列.苏童在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建构出一种普遍异化的父子关系,透过异化父子关系的表现特点来分析其成因,从而探析这种父子关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莉 《文教资料》2007,(7):118-120
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小说讲述了六,七十年代徘徊在古老香椿树街上的一群少年的成长经历。本文试图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寻找他们留下的成长轨迹,解析他们成长轨迹中的三个关键词语,并指出作品在人文关怀方面存在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修辞幻象即语言制造的幻觉。视域在文学作品中以语言形态出现.当这种形态指称的所指超越了客观现实时,便常出现修辞幻象。文学视域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给修辞幻象以极大的空间,修辞幻象的审美价值也拓展了文学语言的表现视域。视域与修辞幻象间既有特定的对应关系,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多元关系。修辞幻象的生成和领悟,是作者与读者的一种视域沟通。考察文学视域与修辞幻象之间的关系,对从叙述角度领略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修辞手段的使用对广告的创意与效果极其重要。成功的广告修辞必须能驱动消费者进入广告修辞营造的氛国中,接受它并采取广告后行动。本文将用大量的事实分析阐释如何将修辞幻象与受众结合起来达到广告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7.
试图通过对谭学纯先生的《广义修辞学》中关于修辞幻象的语言性展开讨论,来探索修辞幻象是否只限于语言,而将非语言符号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8.
格非的许多小说贯穿着一个"寻找真相"的叙述模式,这种模式是源于格非对世界的不真实感、非连续性和非逻辑性的切身体验;同时,它也指向了词的历史所指的缺席,隐喻着词与物的分裂,体现着格非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积累的质疑。格非对语言既依赖又不信任的双重态度,更凸显了其对世界的唯理论式的怀疑主义态度。他最近对乌托邦问题的思考,也为我们重新思考过去的革命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修辞幻象是语言制造的幻觉,广告是其典型形式之一。广告修辞通过语言向消费者承诺,引导人们走向语言营造的幻觉空间,这既是广告修辞以驱动消费为目的的“话语阴谋”,也是修辞幻象的魔力。修辞幻象与语言乌托邦、乌托邦语言、话语兴奋剂、审美幻象等相关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辨析这一组相关概念,可以减少跨学科对话的话语阻隔,使对话各方拥有一个意义共享的讨论平台。  相似文献   

10.
话本的很多篇目中,城市尤其是都城显现出强大的向心力,成为人们向往和迷恋的空间和人物身份、命运转变的象征符号;相反,村野山水则被描述成危机四伏之处,话本中的城市和山水被营造为一组对立的空间修辞幻象。随着城市空间涌入叙事,文学作品人物生活的田园诗意也在失落。  相似文献   

11.
苏童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在其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始终坚持着“真正的先锋永远一如既往”的姿态,在内容和形式之间不断寻求诗意的创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美学特征。苏童的审美惯性使他三十多年来的创作一直保持着多向度的稳定性,本论文通过重读其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分析整合其文本创作,对苏童小说文体的演化、创生及其形态特征加以描述,梳理出苏童小说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17,(5):58-60
故乡与童年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经常书写的母题。"枫杨树乡"与"香椿树街"是苏童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标,这两个"南方地标"如同一面镜子一样深刻还原了苏童的精神还乡与童年生活。在苏童的南方世界里,他用极其平静的口吻为我们讲述江南的地理民族志,并通过一个个纸上故事建构起一个别样的江南水乡,其中蕴含了苏童奇诡的文学想象,散发出独特的神秘与诗意。  相似文献   

13.
一场修辞运动包括话语所蕴含的幻象主题,社会群体的幻象链联以及话语所产生的修辞幻象。修辞幻象一旦形成,就会改变某一社会群体中人们的情感和态度,驱使他们采取某种行动。泛北部湾旅游形象塑造也是一场修辞运动,需要把旅游幻象主题寓于一定的话语材料之中,通过多种链联渠道,形成旅游修辞幻象,使受众群体产生旅游动机和旅游欲望。  相似文献   

14.
修辞幻象是连接世界和语言的桥梁。言语的建构功能让桥梁功能得以实现。建构权栖身于修辞幻象中,以话语权为外在表现形式。建构权的运作形成了修辞幻象的动机行为,进而改变世界和改变语言。  相似文献   

15.
修辞幻象是个性化的认知结果,它只有通过语言的反映,进入交际领域被他人认识,才能最终实现其存在.“副+名”组合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构建了表达者关于性质的修辞幻象.根据公共认知与个体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副+名”组合生成的修辞幻象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修辞幻象1、修辞幻象2和修辞幻象3.其中,修辞幻象3是理想的类型,可以让公众理解表达者的个性化认知,该修辞幻象也有可能最终转化为意象.  相似文献   

16.
儿童形象大量出现在小说家的笔下是随着五四时期人的发现而出现的,他们都将儿童看作未来世界的希望。先锋作家苏童用一种别样的叙述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的香椿树街儿童形象,他们粗鄙,残暴,这是对儿童形象的颠覆,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这种形象与鲁迅笔下的某些儿童形象存在着相似,揭示了人类人性中的丑恶。苏童用先锋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性寄托。  相似文献   

17.
在大传播语境下的当今,作为奢侈品的香水广告已经不再是铜版纸的天下,而是迈向了受众更为广泛的影视媒介。从二度空间转向多维的视听空间,香水的影视广告既传承了原先平面广告的高端风格,又充分利用了影视媒介的丰富性将奢侈品的修辞幻象演绎到了极致。本文将选取率先拍摄影视广告的奢侈品——香奈儿五号香水和香奈儿coco小姐香水为例,从广告符号学的角度逐一分析其题材、视听元素、受众心理等等,以期为影视广告的创作和解析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边城》是沈从文为追寻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创作的一部奇特的作品。作者精心构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为读者打开了一个通往人类理想生命形式的窗口,把读者带进了一种修辞幻想中,即“用语言制造的幻觉”本文从湘西神土、湘西民风、湘西爱情等三个方面对《边城》中这个风光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幻象世界进行修辞分析。  相似文献   

19.
修辞幻象是由语言制造出的一种幻觉,通过语言的修辞化改装使演讲更具感染力和启发性,从而产生积极的受众反应。本文以修辞幻象为理论基础,以I Have a Dream为文本分析演讲中修辞幻象的使用以及对演讲效果的强化作用,为演讲学习者掌握演讲中修辞幻象的使用以加强演讲的诉诸效果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广告事业快速发展,但广告语言却陷入了修辞困境:一方面广告语中运用的修辞手段层出不穷,不断翻新,广告语制造修辞幻象的能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广告语对受众的实际影响力和作用力却在不断下降。广告人的修辞努力不仅未能对广告语的效用进行增值,反而导致了其语用效力的下降,广告语正遭遇着严重的语言贬值。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告创作者的修辞努力背离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和修辞的根本出发点,从而催生了种种造成不良语用效果的负面修辞现象,其中较典型的有比比皆是的抄袭模仿、夸饰性用语的过度使用、语言的过度变异、言与实的严重不符等。在这些负面修辞现象的背后,掩藏着功利至上和技巧至上这两大流行观念误区。中国的广告语的创作只有抛弃这些流行的观念误区和错误的修辞导向,才能摆脱当前的修辞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