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斯宾诺莎把自由与必然统一起来,区分了"强制的必然"(外在的必然)和"自由的必然"(内在的必然),自由就是一种必然,是"自由的必然".人具有自我保存的本性,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存在,这是人的自然权利,这种自我保存的力量是人获得自由的基础.人们要成为自由人,就必须依据理性的指导而生活.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四》和《苍老的浮云》以寓言式的建构,喻示人的主体性在自我“凝视”之下的衰竭,自我“凝视”在基督教和儒家的文化传统中是美善自律的精神之根,但在文明进程中受社会权力的“规训”,产生了丑恶自控的位移,转变为自我监控。“自我凝视”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引发我们去思考人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保存和发展主体性的自由与独立。  相似文献   

3.
现代主体将自身看作是与外部世界对立的抽象实体,从而将自由理解为自我保存。自由是衡量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重要尺度,但不是生命、生活的全部。脱离生活世界谈论和固守抽象的自由必然陷入悖论,从而导致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的贬损和消解。现实自由的根基在于生活世界,它必然以生活世界为旨归。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对人的存在(即“个人存在”)的关心。雅斯贝尔斯说:“一切事物在其中和通过它完全成为真实的那种东西,……排除了人的存在,这对我们就意味着陷入虚无。”(《回忆与展望》)存在主义伦理学社会学说的中心论题是个人自由。“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里所说的“自由”,绝对不是天马行空式、漫无目的的、无任何约束的所谓绝对自由,而是人对“外在场”(周围世界)的觉悟.是“我在”的强化与追寻。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主义”(W·考夫曼《存在主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自我发展就是自我实现,就是自我在其构成的各个关系网中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代表弗罗姆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就在于实现了人们从‘消极意义的自由’(仅仅是摆脱了外在的束缚)向‘积极意义的自由’(以‘自我活动’为特征,即自主地,自由地从事各种活动)的过渡,使理智和情感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觉悟为目标的 ,要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就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一、摒弃个人主义的自我观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自我观极力渲染抽象、唯心的“自我”、“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认为“自我”是人的意识的支柱 ,断言它是先天的 ,是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自我观从“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出发 ,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绝对自由的 ;认为“我的个人自由就是价值的唯一基础 ,此外没有任何东西给我提供这种或那种价值”;认为 ,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意志进行…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上,费希特是直接从康德出发的,他企图在主观唯心主义“自我”哲学的基础上,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提出了“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的命题,开始把人的认识当作一个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加以考察,突出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理论和实践,必然和自由,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本质”不是“自由”,故而“自由美学”不足为训,应予解构。“人本质”是“自我”,从“自我’’出发解释“美本质”,建立“自我美学”,也许正构成21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必然选择和真正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9.
女性“自我”意识虽然是女作家以个的名义进行的故事叙述(即第一人称),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武断地将作品中的“我”等同于作本人。当然,这并不排队这个艺术形象上所呈现出的作本人的经验(他人的或个人的)特征,同时,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女生“自我”形象与其它类别的女性形象的区别。它是关于“自我”的言说(第一人称叙事并且这个“自我”必然地折射出女性作家的心灵特征。  相似文献   

10.
超越与创新     
一、超越是教育的本质特性“人依赖着自然,却又在不断地否定自然,人以自我为中心,却只能在他物中去实现自我;生命是有限存在,人却永在追求无限;人受制于必然,同时又在享受着自由;人未走出自然存在,却能够超越自然的限定”这就是人和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实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代作家陈瑶华的短篇小说《橡皮灵魂》,在叙事技巧上颇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了有机统一的双重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经验自我”)视角和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自我”)视角的有机融合。在这两种叙述视角下,都存在着作为叙述者的“我”与确指的“你”(作为主人公的“经验自我”)以及与泛指的“你”(听叙者即读者)之间的双重对话关系。小说中的双重视角还能够自由地转换。独特的双重叙述视角的有机统一与自由转换,不仅在艺术技巧层面上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文本意义的层面上使主人公的形象蕴涵、故事事件的深刻意蕴得到了有力的彰显。  相似文献   

12.
以“天赋自由”为基础,约翰·洛克(john Locke)建构了他的开明政治学说;与此相对应,“为了自由”则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根本。在他看来,渴求自由是人性的基本原理,但要达致自由的境界,并不是人性的无节制伸张,而是“习惯”,是习惯成自然的“自由”,是“必然”之后的产物。教育的原则就在于克制自我,培育理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毛泽东所说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与马克思所说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含义不同,二者不应混为一谈。恩格斯、毛泽东所说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从“必然”和“自由”这两个概念演化来的。必然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必然性,就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由则是人“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或者是人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能够根据这种  相似文献   

14.
在洛克那里,政治哲学的理论不仅仅只有认识论的基础,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哲学基础,即是人性论的基础。从人的财产的角度,洛克不但对于人的自我保存进行了论证,同时重要的是洛克指出这种自我保存与人的自由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十七世纪欧洲大陆唯理论著名代表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自由观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都是顺应时代要求,在反封建的意义上提出“自由”思想;在对自由的界定上。斯宾诺莎提出“自由就是认识了必然”,从而克服了以往机械论者割裂自由与必然的局限,而莱布尼茨则认为自由是建立自发性基础之上,但又赋予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比之斯宾诺莎又前进了一步;在自由与必然和偶然的关系上,斯宾诺莎否认了偶然性的存在,从而使其自由成为空洞的东西,而莱布尼茨则认为自由既是“偶然”而“非必然的”,同样又是“受决定”而远离“无区别状态”的,比斯宾诺莎又上升了一步。同时二者都强调在实践上通过努力人皆可达到自由,但莱布尼茨由于其“上帝预定和谐”说的限制而陷入唯心主义宿命论。二者“自由”理论各有所长,对后来人类探讨自由问题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目前进行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施蒂纳“自由主义”批判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理清这个问题有利于重新审视《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命题。该命题所含的内在的理论张力(个人自由与一切人的自由,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自由)是巨大的,并内在地包容了“经验性”和“超验性”、“形而上”和“历史性”之几重维度。  相似文献   

17.
林丹 《中小学校长》2023,(4):7-9+50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践行方向。在此背景下,德育应培养人的敬畏自然之心,除了培养敬畏自然之心,还应培养敬畏他人生命之心和敬畏自我生命之心。唯有秉持“天人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际和谐(处理好人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关系)—自我和谐(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位一体的生态观念,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正确的培养敬畏自然之心的德育。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十七世纪欧洲大陆唯理论著名代表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自由观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都是顺应时代要求,在反封建的意义上提出“自由”思想;在对自由的界定上,斯宾诺莎提出“自由就是认识了必然”,从而克服了以往机械论者割裂自由与必然的局限,而莱布尼茨则认为自由是建立自发性基础之上,但又赋予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比之斯宾诺莎又前进了一步;在自由与必然和偶然的关系上,斯宾诺莎否认了偶然性的存在,从而使其自由成为空洞的东西,而莱布尼茨则认为自由既是“偶然”而“非必然的”,同样又是“受决定”而远离“无区别状态”的,比斯宾诺莎又上升了一步。同时二者都强调在实践上通过努力人皆可达到自由,但莱布尼茨由于其“上帝预定和谐”说的限制而陷入唯心主义宿命论。二者“自由”理论各有所长,对后来人类探讨自由问题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目前进行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庄子在洞察社会现实之后,指出人生中充满人与自我、人与外物的矛盾,而所有社会困境均是人力所无法扭转之必然。为此,庄子只好以“命”来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主张人要安命无为。庄子认为,人虽在社会中生活,但要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由,他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具体处世原则,主张过一种超脱世外、又混迹世中的游世生活。  相似文献   

20.
丹尼尔·贝尔的《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一书以对话体形式阐明了作者关于社群主义的理解。作者通过一个务实的博士研究生(安)与一个自由主义者(菲)的争论来解答“何为社群主义”的问题,并突出反映了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争论的问题焦点,特别是双方关于“自我”的观念问题。其实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在各自立场上所阐释的“自我”观念对于理解人的“自我”都很重要,因为二者恰好构成“自我”的两个雏度①。即只有当人具有这两方面“自我”的特性时,人才能真正实现其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