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卜辞三劄     
甲骨文“毓”旧读为“后”,本文认为这种读法缺乏理据,甲骨文本有“后”字,“毓”当如字读。花园庄东地甲骨“ ”的释读有多种意见,本文认为“ ”应释定为“亡后”,读为“亡咎”,“无祸”之义。“以日为名”的商人庙号确定依据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以前的各种说法对商王世次都有难以解释的问题,而曹定云先生提出的“宗族行第”说更近情理,能较好的解决“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日名顺序的巧合问题。  相似文献   

2.
汉语的某些词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个意义。例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我们以“治”去解释“乱”,这在训诂学上称为“反训”。古代汉语中这类词确实不少。“逆”有“违背”义,又有“迎接”义;“离”有“相连”义,又有“分开”义;“舍”有“存留”义,又有“弃去”义;“贷”有“借与”义,又有“求借”义;“假”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借”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受”有“付予”义,又有“承接”义;“息”有“灭”义,又  相似文献   

3.
在“史记学”中,关于任安赐教“责以古贤臣之义”、司马迁报书“舒愤懑以晓左右”的背景与作年问题,迄今仍聚讼未决。无论是太始四年说,抑或征和二年说,将赐教与报书牵合为同年之事,于史实均难会通。其实,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首段中,早已揭示了解决问题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当罪人也",当此义讲时,"报"与"执"和"挚"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报"的字体构成及古文字字形分析可得出"报"的本义应为"以手压抑跪伏之人,使其服罪".由此引申出祭祀,断狱、判罪之义."报"与"复"同源,又有报答、报复、报告等意义.  相似文献   

5.
《歧路灯》"叫"字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路灯》中“叫”有叫请义、使役义、被动义和处置义,文章把使役义分为使令和容许两类。使令义来自叫请义,容许义来自使令义;被动义来自容许义,而处置义来自使令义。今河南方言中大多还保留着“叫”的这几种用法,只不过容许义、被动义“叫”与使役义、处置义“叫”在声调上往往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关于《悲士不遇赋》,第一,真伪问题。远自明代的胡应麟,近自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后提出质疑,至今未有定论。我们认为“王说”仅以“其辞义未足与公他文相称”为由断其非迁所自作,似有待于继续探讨,因为司马迁之赋作仅存者唯《悲士不遇赋》,“王说”之“他文”当是指《史记》、《报任安书》,但赋文辞义是有其自身特点的。第二,写作时间问题。历来论者多以出自司马迁之晚年,但其说都不很具体,因此,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或从其笔法入手,或从其死因入手。细加考究,是否可以将其定为征和二年十一月《报任安书》写就之后,或稍后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7.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此处“足下”系下称上;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少卿足下……”此处“足下”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中国上古宗教活动的演变这一特殊角度研究“报”字词义,提出了新说。  相似文献   

9.
肖騤 《语文知识》2010,(3):82-83
文章主要考察《说文解字》中含“从X”的字在形体上的结构类型:既有独体结构,又有合体结构;合体结构中又有“形+形”、“形+义”、“义+音”、“义+义”等,只有“义+义”型才与六书中的“会意字”相当。文章认为,六书不等于汉字的结构类型,其中可能有部分重合,但总体上适应的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10.
“义”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义”表示人的行为规范,如孟子所说,“义”是人的正路。《周易》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有许多关于“义”的内容。“义”与“我”的关系密切,凡“义”必由自我作起。  相似文献   

11.
高其良 《天中学刊》2000,15(3):111-113
高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版)文言文注释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白玉微瑕的是,有些注释或释义有误,或表述不确,或语法分析欠妥。这无疑对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形成误导。笔者将有上述问题的例子整理出若干,予以纠正,以期使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更加完善。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与专家指正。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注:可使报秦者:可叫他去回复秦国的。此注训“使”为“叫”,训“者”为“的”,显然是因不明该句内部语法结构而解释有误。“人可使报秦者”是一个定语后置结构,“使”为“出使”义,“者”…  相似文献   

12.
《长阿含经》是研究东晋时期汉语词汇较有价值的语料。“偏枉”有偏颇、不公正之义,“抵债”有赖账、不承认债务之义,“宿对”有前世的罪孽之义,“护口”有谨慎言语之义,“要令”有誓约之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抱朴子》内外篇中的“年”、“纪”、“齿”、“寿”与“履”、“舄”、“屩”和“领”、“颈”、“项”三组常用同义词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比较分析,认为“年”组均有“年岁”义;“履”组均有“鞋”义;“领”组均有“脖颈”义。且各组都有自己的历时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清代训诂巨著《经籍纂诂》是今人阅读古籍的必备工具书。然今人诸多论及此书的著作多将书名中的“纂”误作“纂”。从历史演变渊源来看,“纂”与“撰”同,有创作义。“纂”为“缵”之假借,乃汇集义。“籑”与“纂”二字在原始义、语法义、比喻义诸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因此《经籍纂诂》使用“纂”是不宜替代的。  相似文献   

15.
《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收录了明代成化年间(1471~1478)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可谓中国古代民间俗文学的一颗珍宝,对中国古代俗文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主要对文本中出现的较有特色的“善恶报”、“三尺有神明”、“梦境”、“义”作出举例分析,以此进一步了解成化年间人民的思想、信仰,及民间的风尚文化.  相似文献   

16.
清代训诂巨著《经籍纂诂》是今人阅读古籍的必备工具书。然今人诸多论及此书的著作多将书名中的“纂”误作“纂”。从历史演变渊源来看,“纂”与“撰”同,有创作义。“纂”为“缵”之假借,乃汇集义。“籑”与“纂”二字在原始义、语法义、比喻义诸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因此《经籍纂诂》使用“纂”是不宜替代的。  相似文献   

17.
《公输》篇有:“吾义固不杀人.”句,课文注:义,理当.我认为不确.①《说文》释“义”为“已之威严也.”《辞海》中有“正义”一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解.“义”虽有多种释义,但都没有解作副词“理当”的义项.②如果“义”作“理当”解,就与“固”的本意(本来、本当)造成语意重复,全句  相似文献   

18.
据形、音、义皆备的、具有分化孳乳能力的母文表义这一思路,把《汉语大字典》中收录的60几个“奄”族字加以剖析,分成具有“大”义、“覆盖、蔽藏”义、“覆盖、遮蔽、盛装物体的东西”义、“相及、相合、比长短”义、“不明、黑、污浊、肮脏”义、“疲乏、病”义、“急遽、忽然”义、“不奢侈”义这几组同一母文(右文)而古音相同、相近,意义相通的字,简析这些字的意义与其母文及其外化符号有密切的关系,并把《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这60几个“奄”族字与母文的关系用表示意于文末。  相似文献   

19.
法律规定为父母者有抚养孩子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这是知法者都懂的道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对孩子视若掌上明珠者比比皆是。为父母者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四海之大能有几人?可是,有不少家长只懂得“抚养”而不懂得“抚育”的含义。抚养就是保护教养,抚育就是照料儿童使之健全地生长。单就字面而言,一个偏义“养”,一个偏义“育”。所以,人们才有儿女成人后要报父母养育之恩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