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顺"为"理也",当为"顺"之引申义,"顺"之本义应为"合乎自然次序".依据有三:第一,参照"顺"的古文形体,比合"川"、 "页"两意,可推求"顺"之本义;第二,"顺"之本义在古代文献资料中用例颇多,现代方言俗语亦可佐证;第三,"顺"的这一本义是其整个词义系统的源头和总纲.  相似文献   

2.
关于“之”的本义,古今有许多不同解释的。首先是东汉的许慎,他提出“之”的本义是“出”的意思.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体之字),出也.象过(草木初生也……读若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他认为“一”上的“”为草木从地下初生出来的形状,所以他把“之”的本义训为“出”义。戴震也把“之”的本义训解为“出”义;但与许慎对字形的理解不同.他在《礼记·考工记·梓人》的补  相似文献   

3.
前辈学者推求词的本义,运用形训方法:因字释词,据形求义;行之有效,多所发明。然而这方法存在局限性,有时难免臆断。本文以“之”词为例提出问题,向专家求教。“之”词本义的三种说法“之”词本义有三种说法:训出说,训往说,两字说。都是运用形训方法的,而结论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从字形上分析,“诗”左边为“言”;右边上半部分为“之”,下半部分为“寸”,其本义是祭仪主持者(寺人)在祭祀时使用的说辞和唱辞。西周以降,“诗”的本义逐渐湮没无闻,逐渐衍生出“志”、“意”、“史”等基本义。因为音转且义近之故,“诗”又从本义中衍化出“持也,承也”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5.
莫,《说文》云“日且冥也。”为“暮”之本字,与“杳”“夕”义同。后因语音通假借为表“无”“勿”等义。尔后,为了表意的清楚,在“莫”字基础上加形符“日”而另造一个“暮”字表示其本义。由此,“莫”便孳生出“暮”“莫”两个字各表其义。自从“莫”字从其本义中分化出来后,人们对它的词性认识颇不一致,归纳之有三种意见:(一)莫为禁止之辞,与”勿”同。清·谢鼎卿《虚字阐义》卷二和王鸣昌《辩字诀》均持此说。清·刘淇《助字辨略》厘析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禾部》“穆”之本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以“华美”与“幽微”二说为多。通过字形与文献考察,认为“华美”当为“穆”之本义,而“幽微”当是“穆”之假借义。  相似文献   

7.
余辉 《衡水学院学报》2023,(5):101-104+117
《孟子》全文中共四处“廛”字用例,可归纳为三个义项:“房屋”“货物积压”以及“百姓居住的地方”。三个义项皆由本义“土地”引申而来,且后两个义项当为“廛”字临时性语境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四部辞书皆采用“愿受一廛而为氓”之句作为释义配例,并以训释词“房地”释“廛”字。由“廛”字“房屋”义可知,这种释义首先模糊了“房”与“地”的界限;其次该句作为“廛”字本义“土地”的配例也值得商榷。该义项可调整为“可供一家居住的土地”,以消除“房”与“地”的模糊性;例证设置可参考《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之句。  相似文献   

8.
颜色词“黄”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该文着重阐述了三个问题:第一,在现有关于“黄”字本义的九种观点中,论述了本义为“黄病”的合理性;第二,采用义素分析法,从历时角度梳理了“黄”由本义“黄病”抽象出“黄色”义及其他各种文化义的过程;第三,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黄”字意义之所以如此发展的缘由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9.
释“攀”     
是会意字,且 子为“攀”之本字。 的本义应为“两只手向上借助外物”。后来, 的本义,渐渐扩大化为“两只手向上借助外物”或“两只手向前借助外物(即‘拉,牵’之义)”。  相似文献   

10.
本对《古代汉语》选的几个注释提出了异议,认为《晋灵公不君》“莫之继”中“之”应释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们”;《齐姜劝公勿怀安》中“岁”的本义当为“肢解(人或牛作祭牲)”;《齐姜劝新华通讯社勿怀安》“瞽史之纪”中“瞽史”应释之“偏义复词,义偏史”。  相似文献   

11.
对“亯”字的字形和本义的理解历来意见不一。从早期字形、造字体系、字体演变及字形和本义、引申义的关系角度看,“亯”当象祭祀场所之形,本义为祭祀。《说文解字》“献也”的解释实为“亯”的引申义。“亯”后来分化为享、亨、烹三个同源字,是社会发展、语言丰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颜色词“金”先秦便广泛使用,其颜色义源于黄金。而关于“黄金”是否为其本义,争议很多:(1)《税文解字·金部》:“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蕴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认为其本义为金属总称;(2)王赞源认为“二”是金的本字,象沙金之形。本义为黄金;  相似文献   

13.
释"廷"     
郭莉琳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3):F0003-F0003
《说文解字·廴部》:“廴,长行也。从彳引之。”段玉裁注:“引长之也。”“从廴之属皆从廴。”从廴之字多与“长行”义有关,如“延”,本义为“长行”,后引申为长、伸长等义。《玉篇·廴部》:“行也。”其义为长行、长。  相似文献   

14.
赋《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楚辞何以又称赋,当与“赋”字之义相关。“赋”字从贝,故本义为赋税。赋税必天子、诸侯颁布于民,中经簿记而终敛藏之于府库,故“赋”自本义外又引伸出三义:布  相似文献   

15.
殷墟花东甲骨卜辞有一新字,为(限)形,从走从系两个偏旁.走的本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糸的字形为“(8)”,象束丝之形,本义是细丝,引申义有绳索、琴弦等义.(限)字字音为[xián],字义是急跑、狂奔之义,在花东甲骨卜辞中指驾车之右马因狂躁而急跑(狂奔)之行为.  相似文献   

16.
许慎以为“[几口]”的本义是“山间陷泥地”,由此推说“兖”的本义为“九州之渥地”。但我们认为许慎对二字本义的解读是不妥的。“[几口]”应是“兖”的省文,其本义应为箭括。许慎关于二字本义的解读,应是望小篆之形而生义的错误解释。经考证。兖州是指在黄河与济水之间,西起河、济交会处,东至渤海湾的这块陆地。从《禹贡九州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兖州的总体样貌恰恰像一个左向横放的箭矢之括形,兖州正因为其地形状如箭括,故名“兖”州。  相似文献   

17.
“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是三种基本的训诂方法,本文结合对“(?)”类字本义的讨论而分析了这三种方法的理论前提及其在应用时的边际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中师的《语文基础知识》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词的本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词不论有几个意义,总有一个意义是基本的叫本义”(第251页)我以为此说欠妥。其一,定义者与被定义者属两个不同的论说范畴。所谓“本义”是就词的来源而言的,是指词源学上所说的词的原始的、最初的意义。而“基本义”则是指词的基本的、最常用的意义,是就词的应用而言的。《语文基础知识》中给“本义”下的定义,其实应是“基本义”的定义,两者相混,颇有张冠李带之嫌。当然,“本义”与“基本义”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有的词,它的“本义”与“基本义”所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如“老”,《段注说文解字》解释道:“七十曰  相似文献   

19.
释“享”     
“享”字古字应写作“亯”,先秦“亯”字即有“献”义,但关于其造字笔意,各家说法不一。“亯”字笔意应为城邑内供祭享祖先、神主的较高建筑物之形,本义为祭享之所。引申出宴请、孝养、享受、亨通、烹煮诸义项,后分化出享、亨、烹三字。  相似文献   

20.
“干”的本义为一种带桠杈有长柄的原始的进攻性的狩猎工具。以“干”为声符的形声字约有47个,声符兼表义的有28个。这28个形声字按其所含有的共同核义素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含长条义;二、含求取、冒犯、攻击或捍卫义;三、含庞大义;四、含干燥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