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扶义而动,推理而行"——引譬、援类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推类是中国古代推理的主要模式.其结构通常由言事与言道两个部分组成.言事与言道的核心是"喻".其理论根据是:所言事与道之间共同存在的"义".找到事与道之间共同的"义",便可"扶义而动,推理而行".由"事"理过渡到"道"理.  相似文献   

2.
推类是中国古代推理的主要模式。其结构通常由"言事"与"言道"两个部分组成。"言事"与"言道"的核心是"喻"。其理论根据是:所言事与道之间共同存在的"义"。找到事与道之间共同的"义",便可"扶义而动,推理而行"。由"事"理过渡到"道"理。推类的本质是论证。如果我们较好地掌握了"言事"与"言道"这二者的关系及"引譬"、"援类"的思维方式,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和丰富我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宣传他们的道德理想时,往往采取譬喻或援引相类似的事物加以证明。这就是所谓通过“言事”而“言道”。孔子、墨子、惠施、公孙龙等莫不如此。如果我们较好地掌握了“言事”与“言道”这二的关系以及“引譬”、“援类”的思维方式,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韩子引释老子之“道”为法家之“道”为切入点和支点,明析法家之道的命义与内涵,展示其内外显象“德”与“理”,推演德与理契接点“利”的作用,探求韩非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剖解二者相通相同之处的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5.
“理”本是先秦两汉思想世界中的基本语词,唐代中后期儒者对于“理”的再次聚焦,在延续先秦两汉以政治生活为核心问题域之旧传统的同时,亦强化了“理”统合、会通的思想功能。“以理言道”的认知新风与“道”之虚化及“理”成为思想方式的核心范畴,乃是此时期颇易体察的文本现象。“言意之辨”在此风习形成的过程中,既是作为助缘的方法,也因之被再度问题化。唐代中后期的知识世界呈现出以“理”论文的明确倾向,作为人生态度及理念的“理”与一般的“理”成为文本书写与诗文观念的重要内容,而“陈言之务去”及“与造化争衡”的共识化则是“理”范畴化对于唐代中后期文学影响的另一明证。  相似文献   

6.
文章系统是由文章基本要素构成的。文章的基本要素并不单单是“文”和“道”,还有个至关重要的要素,那就是“物”。因此,文章的基本要素应该是:“道”(中心观点)、“物”(材料内容)、“文”(表达形式)。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我国古代哲学家和学者们的著作之中求得佐证。南北朝文学家颜之推在他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文章》中写道:“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颜氏把文章系统划分为四  相似文献   

7.
"故事化"叙事欲望源于史官群体为了挽救其在先秦时期文化政治地位的坠失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姿态,由此也奠定先秦史传文献"事语"这一文体形态。先秦"事语"文献可以从编年体、"事"与"语"之间组合两个角度进行形态学划分。按照前一标准,"事语体"可划分为编年体"事语"与本末体"事语"两大类型;按照后一标准,大致可划分为言显事隐、言隐事显及言事并重三种形态。这些次生态文本之间存在交叉融汇的地方,言显事隐、言隐事显及言事并重这些形态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与编年体结合,甚至互相之间可以被有机组合在同一文本中。站在演进的立场上看,言事并重的叙事模式高于言显事隐、言隐事显这两种类型,当言事并重方式出现之后,先秦史官群体的叙事技巧已臻于完善,从而预示纪传体文献的即将出场。  相似文献   

8.
援类而推的方法,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并广泛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按照两种不同事物、现象在"类"属性或"类"事理上具有某种同一性或相似性,因此可以由此达彼、由言事而论道的一种推理论说方式.这种方法的特质是建立在"类"概念基础之上的,其发展演变成为中国古代主导的推类"法式",是一个由兽名至祭名、善名、族类名、种类名、法式名的历史的过程,铸就了中国古代的主导推理类型.这种具有普遍适用的逻辑思维方法论意义的"推类"法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思维发展的必然,有其稳定的由"言事"而"言道"的推理结构.其成立的依据是事物类属性、类事理的相似性或同一性,表明了思维的确定性认识,使之具有了法则的一般规律的意义,使"推类"思维方法的逻辑性越来越明显,推理功能越来越显著.其取法标准既有伦理的标准,也有逻辑的标准,使得先秦逻辑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了伦理化倾向.其思维进程是通过比照事例而分类,进而援类而推.在其大量的实践应用中,"推类"法式反映了中国人在生活态度上更偏重于精神感受,积淀在中华文化的血脉里,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它演进过程的梳理,以及对其背后的逻辑原则、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了解,可以从逻辑与文化的角度增强我们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朱熹之学与戴震之学最大的分歧在于对“理”的哲学阐释上。朱熹将“理”绝对化从而产生“理”的本体哲学,戴震将“理”纳入生活则形成了“理”的伦理哲学。戴震在对善、义、理、道等作阐释时态度谨慎,并无意指责程朱。  相似文献   

10.
说明文有“道”可传吗?有。清代学者叶燮指出:文章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言蔽之:“曰理、曰事、曰情、不出乎此而已。”这里的“文章”,自然也包括说明文。可见,说明文也同其它文体的文章一样,除了有“事”可说外,也是有“理”有“情”可循的。而“事”是指说明的对象事物,“理”、情”则是说明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了。中学教材中的说明文,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风景园林类、科学原理类、生物习性类和建筑实体类等。针对不同类别的说明文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  相似文献   

11.
巴金的《随想录》,充溢着这位世纪作家的善良、悲悯与博爱。《随想录》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高峰”之作,在于它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  相似文献   

12.
不确定推理的一个注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确定推理是知识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基于模糊命题的真值推理具有广泛的应用,对模糊命题的真值推理进行研究,给出文[1]定义的不确定推理真值传播方法的严格叙述,并给出文[1]中两个定理的简单证明.  相似文献   

13.
诗与人生——谈吕进先生诗学观中的生命“本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诗”这是一个不断被言说的过程。作为诗人、诗评家的吕进先生,以他对诗化人生的追求,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个真诚的回答。从他的诗学观念中,我们看到了他怎样从“诗”的本真诠释到对生命“本真”探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结构上看,数学是问题和问题解的集合,逻辑是问题和答案之间的桥梁。具体到中国古代数学,其一般结构表现为:问、答、术(图)、草。"术(图)"阐述解题原理和步骤,"草"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二者的功能和西方数学中逻辑的功能完全相同。中国数学中的"术(图)"和"草",就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中国逻辑。中国数学是中国逻辑必然推理的研究对象,二者具有相同的源流。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家有关历史学功用的论述,一般集中于“求用”和“求真”两个方面。“求用”指政治借鉴,教育民众;“求真”即探究史实真相,揭示历史规律。现实社会中运用历史规律,因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历史规律往往与现实不符,“求用”功用面临困境。以过去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因时空差异,无法全面揭示真相,“求真”功用饱受质疑。因此,考察历史学的功用应脱离具体的实用层面,转向探究其超现实价值——“历史思维”和“求真精神”。  相似文献   

16.
认知学徒制在“推理与专家系统”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海琼  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4):120-122,62
"推理与专家系统"是高中新课标《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中的三个主题之一,该主题的教学与认知学徒制的知识观、技能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探讨认知学徒在"推理与专家系统"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其实施过程,能为中学信息技术的一线教师开展该主题的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d Chinese and Canadian children's moral evaluations of lie and truth telling in situations involving pro- and antisocial behaviors. Seven-, 9-, and 11-year-old Chinese and canadian children were presented 4 brief stories. Two stories involved a child who intentionally carried out a good deed, and the other2 stories involved a child who intentionally carried out a bad deed. When story characters were questioned by a teacher as to who had committed the deed, they either lied or told the truth. Children were asked to evaluate the story characters' deeds and their verbal statements. Overall, Chinese children rated truth telling less positively and lie telling more positively in prosocial settings than Canadian children, indicating that the emphasis on self-effacement and modesty in Chinese culture overrides Chinese children's evaluations of lying in some situations. Both Chinese and canadian children rated trugh telling positively and lie telling negatively in antisocial situations, reflecting the emphasis in both cultures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isdeed and truth/lie telling. Th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 that, in the realm of lying and truth telling,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sociocultural practices and moral judgment exists. Specific social and cultural norms have an impact on children's developing moral judgments, which in turn, are modified by age and experience in a particular culture.  相似文献   

18.
邓玉娇案引出了我国当前评价司法公正的焦点问题——是社会标准还是法律标准?相当于评价司法公正的社会标准,法律标准具有确定性、技术性和客观性。区别于生活中的一般观念——“客观真实”、“实体正义”与“保护弱者”,坚持评价司法公正的法律标准,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法律真实”、“程序正义”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