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这首五十年代创作的《英雄赞歌》曾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传唱至今。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个个伟大的名字: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他们是人民的英雄,祖国的骄傲。然而,时光的流逝让这些荣誉的光环逐渐褪却了颜色。有人说:现在的孩子除了在课本上知道了这些英雄的名字,还有谁真正懂得这些名字的涵义呢? 而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黄继光中队”的队员们则以英雄的名义告诉我们:“英雄”就在你我身边。  相似文献   

2.
前几天,我听了一堂四年级的语文公开课,课题是《荷兰小英雄》。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的美好允诺对全国人民具有一种强大的召唤与凝聚力量。这是一个需要英雄也是一个大量产生英雄的时代,塑造英雄形象成为"十七年文学"的宏大叙事。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通过讲述欧阳海成长的故事,塑造了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英雄。对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进行再解读,就是分析那个时期的作家"如何建构起这样的历史叙述,在建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冲突和调整",才最终完成了那个时代的英雄叙事。  相似文献   

4.
我遨游书海数年,唯独对《水浒传》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缘。天长日久,还真染上了几分水浒英雄的豪气。诸位若是不信,不妨听在下细细道来——  相似文献   

5.
庄园 《高中生》2012,(4):13
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英雄人物层出不穷。电影《英雄儿女》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切合了时代的需要,影片插曲《英雄赞歌》,当然就是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了。借着电影中英雄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感人形象,借着影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这首歌如同插上了一对翅膀,飞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相似文献   

6.
爱心玫瑰     
孙雨薇 《小学生》2007,(10):8-8
什么样的人是大英雄? 翰强听老师讲完真英雄和假英雄后,气鼓鼓的样子马上不见了,随后换了一副誓当大英雄的姿态:“老师!我知道自己打架不算真英雄!我从今以后要当大英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文山学院学报》2014,(2):63-67
"影响的焦虑"是哈罗德·布鲁姆用来分析诗人与先驱诗人关系的理论,它解释了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范稳在接受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学遗产的基础上,以藏人的视角体悟藏传佛教的悲悯和大地的灵魂,创作出了体现"神灵现实主义"的《悲悯大地》,这是超越影响的创新。"英雄叙事"是作家在"反英雄"创作潮流中的逆向书写,英雄最终归于庄严、博大、静谧的大地,这是身处现代都市的作家在感性英雄崇拜的驱使下对自然的皈依。  相似文献   

8.
还记得《我是传奇》里面和威尔·史密斯并肩作战最后英勇献身的狗狗英雄吗?陪伴在英雄的旁边,跟他度过了许多个提心吊胆的日日夜夜,看着它,你会觉得它的眼睛像是会说话一样。如果说《我是传奇》是威尔·史密斯独挑大梁的话,那这只狗狗给电影至少增色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9.
《红色英勇勋章》中弗莱明是英雄和懦夫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英勇勋章》一直被视为美国第一部"现代"战争小说,第一部不含英雄主义色彩,完全以讽刺和怀疑的态度创作的战争小说。对于人的精神层面的分析远远超过了其对外在暴力的描写。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也是一篇心理小说。斯蒂芬.克莱恩在《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亨利.弗莱明便是这样一个集合了英雄和懦弱的统一体,为我们揭示了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了早期《今天派》诗歌对英雄意识的张扬这一突出的创作倾向。并且体分析了英雄意识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英雄意识在《今天》派诗歌中的具体表现形态以及最终趋于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反英雄"是一种当代西方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在全球化语境中,引入这一新的文化视野,对于《三国演义》研究无疑是一种合理和必要的选择。以"反英雄"——一种全新的当代性阐释来丰富《三国演义》的文化意蕴,是对小说经典具有时代意义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雷宇 《文教资料》2011,(31):25-26
英国女作家J.K.罗琳所写的《哈利·波特》系列一经出版就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魔法风潮。主人公哈利·波特作为魔法世界的拯救者。被命运推动着完成惩治邪恶.保护弱小的神圣任务。这与神话原型批评代表之一C.G.荣格所总结的英雄原型不谋而合。而乔瑟夫·坎伯的《千面英雄》对英雄历险的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反映在《哈利·波特》主人公的创作中,符合了人类的英雄崇拜心理和对英雄历险的期待和预设,使主人公形象得到升华.赢得各阶层读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3.
"我要看!""不行,我要看!""吵什么吵,皮皮鲁听鲁西西的,你是个哥哥应该让着妹妹!"妈妈和蔼地说道。兄妹俩是做什么事都爱吵。皮皮鲁要看《恐龙战队》,鲁西西要看《芭比娃娃》。突然,电视机说话了:"Hi,你们好!我是童话世界的看门人。有一道题目我想了很久也没算出来,只  相似文献   

14.
英雄和英雄话语是新时期以来的新历史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历史小说在解构英雄和英雄话语的同时完成了对经典化了的革命历史小说的重新建构。长篇小说《亮剑》对主人公李云龙的塑造,就体现了英雄和英雄话语在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下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故事牵强,逻辑混乱”,是《英雄》所遭受到的普遍指责之一。《英雄》的故事逻辑主要有三个层次:其一是表层逻辑,即客观事理逻辑,从这一层面看,《英雄》讲述的是一个“刺秦”故事。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致命的逻辑漏洞;其二是中层逻辑.即故事中的人物心理逻辑,亦即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其三是深层逻辑。即故事深层的文化逻辑和精神逻辑,它为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言行提供深层的文化合理性和精神合理性。张艺谋将影片取名为《英雄》而非《刺秦》。在影片风格上又明显采取了一种高度抒情写意的浪漫主义风格。这表明其逻辑构筑的重心显然在于后者。故考察《英雄》的故事逻辑时.应该主要考察其文化精神逻辑,但观众普遍未能看到这一层,因而导致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16.
《檀香刑》表面上看是一部英雄史诗,描写了主人公孙丙率领高密东北乡村民抗击德国殖民者强修铁路、对乡民施暴的故事,歌颂了他在刑场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实际上,这是一部解构英雄的作品,一部中国的《堂·吉诃德》。通过对比分析孙丙与堂·吉诃德在理想抱负、行为方式、行为原因及结果等方面的相似性,指出孙丙正是中国的堂·吉诃德,一个"反英雄"典型。作者通过刻画这个"反英雄"形象,反拨了传统小说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创作方法,解构了英雄人物的神话。  相似文献   

17.
村上春树喜欢看书,喜欢听音乐。他不止一次地提及":回想起来,书和音乐在我的人生中是两个关键物……大凡好的音乐,无关乎类,我都主动侧耳倾听。人生的质地因为感动而得到明显变更的时候也是有的。"《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这部音乐随笔集不仅饱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旋律,如我小时候看电影《英雄儿女》,被影片的主题曲《英雄赞歌》深深感动。而被打动的远不只我一个人,崔永元还为这首歌曲拍过一个纪录片,由已故央视著名播音员罗京担当前奏朗诵,将经典以另一种形式演绎。如果是在钟表王国瑞士,会将这段动人的旋律做成一只手表。  相似文献   

19.
谁说只有易中天才是“三国人物“的最权威评论家?谁说四大名著古代学说只能专家来评,我们来听?胡鹏龙同学就以自己的这篇《胡评“三国英雄”》告诉我们,中学生一样可以拥有真知灼见!只要我们肯多听、多看、多读。  相似文献   

20.
《同学少年》2008,(2):28-28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水浒》这部惊心动魄的文学名著。我感动着,为了一百单八将"替天行道"的壮举;我热血沸腾着,为了英雄们的豪迈;我悲叹着,为了好汉们的悲惨命运。同时,我也疑惑着,这一百单八将的首领宋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