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探讨了移情说对广告翻译中审美再现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广告翻译审美再现的三大策略:使用诗化语言、营造感人意境、巧用互文手法。广告译者应透彻理解原文并选用恰当的手法再现原文的美感和情感内蕴,使译文起到预期的移情作用,实现移情促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移情说是19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中影响很大的一种学说,它在今天我们考察审美现象和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审美中的移情现象的内涵、特征、产生条件及与之相对应的抽象等进行理论界定,将有助于阐释移情在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位置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移情作用是形象思维的方法 ,是诗人抒情达意、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柳宗元诗歌创作中的审美移情造成了其诗歌独特的阴郁愁苦的审美情趣。诗人诗作中表层的淡泊平和之意与深蕴的愤懑悲悼之情相结合的矛盾处 ,儒释思想在诗人身上的两相融合 ,使其作品展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与韵味  相似文献   

4.
与东方原始思维的"万物有灵观"所决定的审美"同情观"不同。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的审美上,注重"唯我论"哲学那种主体向客体的"移情",向客体"外射"和"倾注"主体的精神与情感,使本来没有生命、情感、思想的自然物也像我们一样,具有了人的色彩,进而达到暂时的"物我同一"。这样,人在对自然美的审美过程中,使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对象化,获得了超越人与自然之间界限的自由心境。  相似文献   

5.
《达洛卫夫人》是一部意识流经典著作。克拉丽莎内心活动的分析是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和难点。对人物的审美状态进行观照,恰是解读人物内心世界最直观、最基本的方式。克拉丽莎的审美体验清楚地展示了她通过审美来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过程,即冲破世俗理性束缚,寻找内在生命的活力,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因此,从审美移情的角度对克拉丽莎的审美体验进行剖析,以考察人物内心矛盾中的自我、精神转变和最后的精神蜕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移情式审美情感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因为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因此,在这些文学作品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  相似文献   

7.
审美与移情     
本文从美学方面对移情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形成与发展作了充分阐述.并通过对与移情相关理论的比较分析,对移情在审美活动中的现象和作用,以及移情在艺术创作、审美欣赏中的运用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不是以理性态度来感知对象,而是与个性化的生命存在相联系。用自由的、理想化的和协调的性格和禀赋来感知它.通过把自己投射到世界万物之中去,使生命的活力激荡在对象里,来体验自然万物的生命,使主体与对象相互理解,人与自然真诚沟通,达到合谐共存的境地.从而体会自我生命活力的丰富、充盈,玩味作品形式,就是玩味自身生命活力,从而获得美学意义和实现对自我生命存在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文化和社会的交际性活动,是翻译和文学的有机结合。作者创作要有生活体验,要有审美情感;而译者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是基于文学创作之上的艺术再创造,努力达到与原作者的"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9.
"移情"即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于外物,使原本无生命的客观外物好像也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活动,从而产生物我融合的境界。移情是一种错觉,但是,却因此而使人类创造出各种艺术、人文和宗教,也因此使人的审美生活丰富多彩。在中国文士的山水审美过程中,移情作用更是最具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九歌》通过一系列自然神生动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真实的面貌,通过赋予其间强烈的主观情感而揭示了自然物象伟大壮美的特殊的审美感受,读可以体验到其中渗透着的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特殊而又真切的审美移情作用。这种健康的情感和人类对自然的伟大追求使《九歌》富于永久的魅力,具有永世不竭的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移情(empathy)"是德国美学家费舍尔提出的美学心理机制。移情论是对审美思维运作规律的心理学阐释。广告翻译过程包含译者对原文,受众对目标语的审美。译者的情感投入和对作者和原广告的移情是高质量译文的保障。此外,受众依靠译文来获取信息和理解,因而受众对译文的移情对广告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在广告翻译中,译者要充分利用移情效应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目的,在译文中"再现"原广告的意境美,音韵美,创新美,形式美。人文关怀,使译文符合受众的精神需求;同时,译者要利用文化移情和互文手法实现原广告审美价值的"再现"。  相似文献   

12.
张萍 《文教资料》2007,(21):152-154
从"怡情"到"移情"是大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学生的审美实现。而审美实现的完成让学生学会关注个体生命,肯定生命的意义,培养起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实现内心的和谐圆满。  相似文献   

13.
审美活动是在观照中将对象人格化的过程,也就是客观化的自我享受过程.艺术情趣表征的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和蕴含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相互映现、相互浸染、相互包含的关系.移情作为艺术情趣的生发过程,意味着"自我"从"小我"向"大我"的衍化和变换.依此看来,如果说王夫之的论述实际上内涵有中国式的移情说的话,那么,王夫之在哲学思想层面上明显优异于立普斯.与此相关,王夫之所体现的中国式的移情说,也明显优异于立普斯所代表的移情说.  相似文献   

14.
作文需要习作者有着健康的情感,感情与外物有着紧密的联系。情与物的嫁接、情对物的选择、情对物的改造这三种基本的移情表达方式的运用,可避免学生写作时情与物的离脱而造成的空洞与呆板。  相似文献   

15.
作文需要习作者有着健康的情感,感情与外物有着紧密的联系。情与物的嫁接、情对物的选择、情对物的改造这三种基本的移情表达方式的运用,可避免学生写作时由于情与物的离脱而造成文章的空洞与呆板。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以旅游景观中的建筑审美为例,着重探讨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并结合具体的审美场,给旅游者一种心灵上的共鸣;然后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如何进入移情观照的最佳境界上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方法,即自然与人,对象与情感在自然物质和形式感上应该映衬呼应、同性契合,给人以特殊的心理感知和审美体验,最终达到人与景的情感对话.  相似文献   

17.
现存三百多首苏轼词,竟有不少题旨众说纷纭;这些题旨歧义较大的词,几乎是清一色的咏物词。为什么咏物词会产生审美客体的的一题多解呢?这便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比德与移情--中西自然审美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德”说和“移情”说是中西两家影响最大的自然审美学说,两者有某些共同共通之处,但“同”是表面的、形式的。而“异”才是本质的、内在的。其间差异表现在理论谱系、哲学基础、心灵内容、理论形式、心理机制和主客关系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比德”说和“移情”论是中西两家影响最大的自然审美学说。从它们的理论脉络和主要特征可看出它们的“同”是表面的、形式的,而“异”才是本质的、内在的,两者的思想背景、内容与形式、心理机制等三方面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从"移情"的"换位思考"理解角度出发,探讨在翻译的过程中,作者运用语言移情、文化移情以及审美移情三种方式翻译作品的途径,对于翻译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