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贞 《中国档案》2015,(4):66-67
作为声像档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声音档案往往被我们理解为以讲话录音为主,忽略了其丰富的内容种类。事实上,声音既是一种地标性的存在,又是述说一种生活状态的记录;既能还原一段岁月的往昔与当下,又能折射出历史的形貌与脉络。在今天,很多的声音已经听不到了,无论是自然界的声音,还是社会生活中的声音,随着岁月的流逝湮没消失了。这些过往的声音在哪里还能找到?现在的声音怎么留存,存在哪里,怎么让后人听到?留住声音是档案工作者的责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的影視声音研究领域,人们对声音作为最基本的剪辑要素,如何参与影视语言的组织,特别是影视声音如何将自身各部分(语言、音乐、音响)组织在一起的问题历来研究得较少。本文从声音的剪辑特性出发,对声音剪辑的“织体”结构、声音叠置的形式、声音叠置的章法、声音的“主调式”和“复调式”以及声音的功能性转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声音的出现,对纪录片的诸多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而对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贡献最大的人应该是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他充分利用声音技术,开创了"画面+解说"这一纪录片样式,也奠定了声音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声音使影片呈现奢华之美,声音丰富了电影谋篇布局的方法,声音成为纪录片表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曹宇 《新闻爱好者》2011,(3):109-110
一切视听艺术都是让画面和声音来"说话"的,但在纪录片中,声音不是画面的附件或陪衬,声音和画面是一个整体,画面是信息的一部分,声音则是另外的一部分,声画同等重要。声音的时间性特质使它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这也就决定了纪录片声音的叙事性。  相似文献   

5.
声音是广播的惟一媒介,广播是声音的广阔舞台。当声音通过电波发散开去,舞蹈着的声音精灵蹁跹起舞。在广播剧节目中合理运用声音元素,可使之更富自然、和谐、立体的美感。声音即涵盖了有声世界里的语言、音乐和音响,确切地讲,作为纯声音艺术的广播剧而言,则需按听觉艺术的规律——音响语汇来创作剧本、制作节目。简言之,它应该是  相似文献   

6.
张辉 《中国广播》2006,(9):33-35
广播受众通过声音来获得信息,声音是广播媒介最显著的特征和优势。一般认为,广播的声音有播音员的声音、嘉宾或听众的谈话、现场录制的声音和音乐。在广播新闻节目里,最多的声音形式是播音员的播音。过去广播新闻记者过多地依赖文字,习惯把新闻写成文字稿,然后通过播音员播报,现在这种形式仍在大量使用。目前,新闻播音员的播报形式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近几年来经常可以听见的播音员说新闻。播报形式的改变一定程度上给听众增加了新鲜感,也能让新闻更具可听性。然而,作为广播新闻报道,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声音,那就是记者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2009,(5):F0002-F0002
我们制造声音,但有些声音却改变了世界在新中国建立60年之际,以声音的方式为伟大的祖国献礼  相似文献   

8.
广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就是用声音来传递各种信息,通过声音来引起听众的共鸣。广播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广播报道必须充分发掘声音的魅力,用声音来传播信息,用有声语言诉诸大众听觉。因此,在  相似文献   

9.
日前,《人民日报》一篇《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引起了热议,更引起了执政者的关注。"沉没的声音"是指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的弱小声音和一些"说也白说",即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的声音。媒体如何打捞"沉没的声  相似文献   

10.
姚远 《新闻世界》2013,(11):192-193
随着技术的进步,声音的作用在逐渐被人们所认知。而在此期间不断的探索,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一直以来,在电影声音上成功的实例都验证了声音的重要性以及声音和画面结合的一种趋势。电影放映如同致幻的过程,而这幻觉的来源正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TO王丹     
《视听界》2002,(Z1)
喜欢音乐,喜欢音乐晚报,喜欢音乐晨报,不是因为王丹,是因为那快乐的声音,因为王丹的快乐的声音。很久没有听到过王丹的声音了,可是,昨天,在公车上,一个偶然的机会,又一次听到了那个快乐的声音。喜欢上这个声音大约还是很久以前,那还是在做学生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都会打开收音机,听Nanjing  相似文献   

12.
声音和画面是影视艺术的两大因素,共同构筑了视听形象空间。画面需要声音配合,声音也离不开视觉形象,画面和声音共同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13.
录音报道音响形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的特点应该是三方面,即广播的快、广和声音。近几年,广播界在快和广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对广播的最基本的特点——声音,却重视不够。本文试图就发挥广播声音特点的问题,作一探讨。一、声音——广播最富有本质特征的特点广播是靠声音来传递信息的,它要经过声→电→声的转换过程。从声音开始,又复归到声音,这是广播传播的基本过程。所以说,声音是广播原生的、最  相似文献   

14.
曾巍 《出版科学》2023,(5):14-22
声音出版的概念,是针对有声出版实践中将声音作为文字内容的附加媒介,对声音出版价值认识有失片面的问题而提出的。声音出版强调诉诸听觉的声音既可以是知识与信息的内容主体,也可以是其呈现形式,着力于声音资源的充分发掘、存储、加工、生产与传播,以及声音特性的高效利用。留声机发明为声音出版登场创造了技术条件,此后随着媒介技术变革而出现的音像出版、有声出版、在线音频等,是不同阶段声音出版的实践样态。在出版深度融合、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声音出版需要进一步深挖内容资源、优化市场配置、激发宣传功能、升级媒介技术、营造出版生态,实现技术、文化与产业的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2《中国好声音》已经落幕了,2013《中国好声音》正在卷土重来,在大家期待第二季"好声音",期待更多草根歌手出现的时候,让我们再度回顾2012年的"好声音",从各方面剖析节目的内容,使其立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虽然这档节目的结果有争议且不是那么完美,但是在电视节目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一档娱乐真人秀节目能以如此的热度覆盖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引发了社会"好声音"现象大讨论,都是值得业者思考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16.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中,从传播内容和信息的媒介与符号看,报纸靠文字、照片、图表、线条,电视靠声音和画面,广播靠声音。很显然,相比较,广播传播手段单一——只能靠声音诉诸听觉。既然这样,说“广播,不能忘记声音”,岂非废话?不然。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因为不少广播媒体近些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甚至忘记了对声音的关注。 一般说,广播声音由三部分构成: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声音,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声音,文艺性节目中音乐、曲  相似文献   

17.
侯丹丹 《视听》2016,(1):55-56
电影《天注定》在叙事、视听方面突破了贾樟柯以往作品的风格,尤其在声音设计上独具匠心。《天注定》延续了贾氏电影引用媒介声音、运用多种方言对白、极少出现原创电影配乐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多种全新的尝试,用传统戏曲的框架建构人物,在现实叙事空间加入写意声音,用四段式的、"连环画式"的叙事对应四种不同的声音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广播是靠声音传播信息的舆论工具,音响效果是广播的独家优势。所谓声音传输,不外乎是播音员的声音,录音讲话,广播文艺和现场实况等。运用好音响,能够把现实生活中的一幅幅画面通过声音记录和传播出去,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中的讲话录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声音在以后的报道中重新使用,都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广播剧是一种专门诉诸人们听觉的声音综合艺术。可以这样概述:话语的表意加上各种声音的处理,再经过无线电技术的录制和传播,便构成了广播剧。因而,声音在广播剧中所具有的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任何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广播剧中,人的语言是作为一种声音符号而存在的,同书面语言不同。可以说:没有声音便没有广播剧。  相似文献   

20.
我们大家都知道,电视节目是由画面和声音两大基本元素构成的一种视听综合艺术。声音作为视听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在声音的艺术创作中,各种声音构成元素——语言、音乐、音响效果之间的组接,以及如何选择录制声音的工艺等等,都是录音师在声音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