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物史观在本质上就是历史辩证法,但对此究竟如何理解还是一个没有全面解决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表述的唯物史观的经典公式说明了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因而它当然也是历史辩证法,历史的运动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我们认为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它主要是以历史辩证法来研究社会现象所得出的结论,而作为人们实践和认识方法的历史辩证法本身又有丰富的内容,现时代正要求我们深入进行这方面的探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时代是比世界格局更深层次的问题,它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正确判断时代主题是我们把握社会历史进步、科学制定方针路线纲领政策的重要依据。邓小平同志在这一敏感而又严肃的问题上、科学地把“和平与发展”概括为现时代最重要问题,为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辩证、科学地把握时代主题指明了方向、树立了典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它本身就是人们对历史反思的理论总结,但反过来,它又启迪和指导着人们对幽深的历史获得一种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不仅扫清了历史的阴霾,同时,也使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古人所走过的足迹。我们提倡对历史研究的态度——即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去考察历史的发展,而并未强调和限制用何种具体的理论去研究历史领域内所有的问题。唯物史观并不存在阶级的局限,它不是迷信,也不是偏见;而是探索的方舟,是解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黑格尔辩证法中,矛盾既是一种静态结构关系,又是一种动态历时过程:作为前者,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作为后者,矛盾是由对立到统一。马克思通过赋予黑格尔抽象的和形式的辩证法以具体的和现实的内容而提出了实践辩证法,认为人类社会从无阶级非对抗的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然后再在异化基础上扬弃异化,使联合起来的个人有计划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便是向这一理想社会过渡的社会,由于其本质所规定,其所有矛盾将在纳入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内加以解决。因此,辩证法在其价值诉求、理论旨归以及所展示的历史趋势的意义上,就是和谐辩证法,它不仅为人类历史的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指南,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 ,也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前提条件。《共产党宣言》作为一部阐述阶级斗争学说的经典著作 ,体现了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价值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把共产主义价值观奠定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 ,把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融为一体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 ,体现了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 ,也反映了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正>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从来就是一个决定其命运的最根本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本质上是社会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社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道路的选择和确定,正是社会主体巨大能动性的突出表现。这里所讲的“道路”,应作全面广泛的理解:既是指社会根本的经济、政治制度,也是指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既是指以什么样的理论作为历史活动的指导,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具有以下几点基本特征 :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为宏观背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辩证法为主线、立足于“历史环境”的唯物史观分析、立足于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来分析东方社会。本文分析了这些特征并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8.
萨特认为,辩证运动来源于个体的多元复合的总体的“整体化”,“辩证法”应该是在人的个体实践的“整体化”活动中来理解。“整体性”是经验可理论的个体实践的多元复合性关系及其结构的总体关联性,它是“整体化”的结果.也是“整体化”运动中具有惰性作用的暂时的调节性因素,它体现着个人的各种关系和结构,是可以通过触景生情的联想而予以把握的。“整体化”是人的不断发展的多元复合性关系的实践及其过程,另方面它也是实践场域的运动。并且。这二者是相互规定和制约,使个人及其实践始终面向未来,从而构成历史的辩证法;同时,“整体化”也就是人的最根本的存在。个人是历史的施动者,同时他也是被整体化者。所以在萨特看来,辩证法也就是“人学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柴尔德"两次革命论"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论”和“城市革命论”,他认为前者是文明起源的开始,后者是文明形成的标志。“两次革命论”构成了柴尔德文明起源理论的完整框架。柴尔德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起源论有继承和发展,表现在唯物史观、社会分工理论以及对阶级的认识上。但由于历史局限和他自身的理论局限,柴尔德的理论也存在以下不足:时代的局限性、研究区域的有限性、研究不够系统以及将“城市”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志不确切等。柴尔德的哲学基础具有两面性,他在辩证法方面做得很好,但对唯物史观坚持不够。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科学的前提条件。《共产党宣言》作为一部阐述阶级斗争学说的经典著作,体现了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价值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共产主义价值观奠定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把唯物史马一社会主义价值观融为一体;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体现了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也反映了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论”和“城市革命论”,他认为前者是文明起源的开始,后者是文明形成的标志。“两次革命论”构成了柴尔德文明起源理论的完整框架。柴尔德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起源论有继承和发展,表现在唯物史观、社会分工理论以及对阶级的认识上。但由于历史局限和他自身的理论局限,柴尔德的理论也存在以下不足:时代的局限性、研究区域的有限性、研究不够系统以及将“城市”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志不确切等。柴尔德的哲学基础具有两面性,他在辩证法方面做得很好,但对唯物史观坚持不够。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一齐抓的思想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深化、发展。首先,两个文明建设紧紧扣住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根本观点,从而将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贯彻到底。其次,两个文明建设注重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构成社会有机体的三大基本要素即物质生产力、公有制经济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巨大积极能动作用,将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辩证法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13.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唯物史观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对于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因素和历史“合力”思想的重视不够。对于恩格斯“历史合力”思想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这在社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尤为重要。在精神因素的作用问题上,我们也曾有过失误。因此,重视社会发展中精神因素的作用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是对其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站在这个理论视角上,我们能探索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如下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学和哲学宣传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就是对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大谈特谈,而对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却避而不谈。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它的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虽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但却又认为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一讲到历史唯物主义,就认为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新创造,是和以往的一切历史观全面根本对立的,没有理论上的继承关系。在许多的——包括苏联的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很少或根本没有论述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问题。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历史事实就是这样,唯物史观没有其理论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
李征 《大学生》2014,(23):57-57
<正>理论发展经历的时期越长,在演进的过程中就有可能会于不知不觉间改变理论。这个时候,就需要返回到理论的源头,去重温理论的原始精神,去正本清源。有的同学想尝试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但却总感觉难以继续和深入,以辩证法的学习为例,常有同学认为辩证法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正也对,反也对,总之就是翻来覆去地说个没完","太多拗里拗口的概念"等等。其实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朴实的,从辩证法的形成来看,它是人的抽象思维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结果,所以对于人们的日常经验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来说,自然就容易显得深奥。辩证法也需要通过一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运动来表现世界的实际运动,对于不习惯于与概念打交道的人,便难免感到陌生和玄奥。此外,有些理  相似文献   

17.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很多国家认为,现代人的教育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而所有国家又都认为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现时代是一个宣扬“以人为本”的时代,是一个突显个性的时代,是一个倡导充分尊重个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时代。坚持时代精神,与时俱进,进行教育创新, 注重人文教育是21世纪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体系是近代西欧各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完成.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绩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系统地阐发了辩证思想,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特别是他把辩证法引进历史领域,把人类社会历史看成一个不断发展和运动的过程.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这充分肯定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历史观的价值.黑格尔思辨历史观中的"合理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理论经济学的构建问题,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理论界讨论的焦点。本文认为,资源的稀缺性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这一基本事实既产生属于生产力范畴的资源配置问题,又产生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资源占有问题。因此,理论经济学必须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以作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历史运动,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本身的历史运动,并据此安排理论经济学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20.
"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传统思路看,直接基于现实世界这一层面上平面式逻辑考察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的关系,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历史规律对历史进程的制约有现实性,但这种现实性不是直接的,这恰恰缘于历史规律制约方式的二重性。历史规律在社会实践贯彻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抽象的逻辑必然性,它通过纠正历史运动的曲折性以确保自身贯彻下去来宣布历史规律"神圣不可侵犯"。而人们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如何把它贯彻下来,取决于人们对实践必然性的把握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为我们解决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