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认知异中之同,就是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的共性,即规律性;通过比较,能辨别同中之异,就是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事物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朱刚 《考试》2009,(11)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认知"异中之同",就是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的共性,即规律性;通过比较,能辨别"同中之异",就是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事物的个性,即变化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知同"才能把握教材的基本规律,温故知新,举一反  相似文献   

3.
比较思维是确定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比较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都是通过对一些事物与另一些事物的同异比较而实现的。没有这种比较就不能认识任何事物。通过比较,人们把杂乱的感性材料分门别类,区分其真假、精粗、彼此、表里,这样就为认识事物中的稳定联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比较法,是指“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黑格尔)的认识方法。很多知名的科学家都十分重视比较法的运用,谢琴诺夫说:“分辨出对象的某种属性,最初是靠比较达到的。”乌申斯基指出,它是“各种认识和思维的基础。”不仅理性认识需要它,感性认识也需要它。“我们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外乎借助比较方法。”他还说“如果你要  相似文献   

5.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的确,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阅读教学正是通过比较,方可温故知新,广思博取,进而同中见异,异中求同,最终突破陈规,标新立异。所以,科学的分析、比较可以使人的认识深化,思维敏捷、灵活,更富有创新性。一言以蔽之:比较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6.
比较法在物理教学中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事物之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在物理习题中应用比较法可以消除混淆因素,理清事物关系;可以起到“引桥”作用,降低题目难度;迁移应用比较法。可以提高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客观存在的事物及科学知识阐述的对象,往往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为一抽象和概括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法知识短文,句子成分宾语和补语是分别讲述的,学生区分宾语和补语感到困难。据此,我在指导学生复习语法时,有意识地把宾语和补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学生从比较中提高区分宾语和补语的能力。首先应当明确宾语和补语都是谓语后面的连带成分,但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涉及对象,谓语必须是及物动词,宾语对谓语一般要回答“谁”、“什么”或“哪里”的问题。如:  相似文献   

9.
宾语补语(object complement,符号Co)是英语语法学界论述最少、认识最不统一的一个语法点。笔者拟就各家之蜕相异之处,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望能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什么是宾语补语 综合各家之说,笔者认为:宾语补语是动词所要求的一个句子成分,用来补充说明直接宾语的特性、身份、状态和动作。这一定义明确了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能带结果宾语的动结式中的结果补语,根据意义可以把结果补语分为三类:状态补语、评价补语和完成补语,并分析了"出"作结果补语的所占比例大于"成"的原因:"出来"表示动作完成,兼有使一种新的事物产生和从无到有的意思;而"成"可表"成功、完成、实现"或"成为、变为"义,所以它不仅能带结果宾语,还可带受事、施事等类型的宾语,这就决定了用"成"字难分辨结果宾语与非结果宾语。最后阐述了结果补语的作用:不仅表示动作本身的结果,还能指向宾语;有的是宾语发出的动作,有的是宾语所呈现的状态;有的补语不但表示宾语的动作和结果,而且还带有强调结果已经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比较,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语文教改实践中,笔者以比较教学作为研究课题,分别在初、高中各年级的阅读课中作了为时三年的初步探索,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比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求新求深、  相似文献   

12.
尽管单音节行为动词、状态动词带补语和同时带宾语、补语的能力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它们的这种能力都明显强于双音化后的与之对应的同素同义双音节动词。这一点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显著的表现。在汉语的历时发展中,动词后同时带宾语和补语的语序发生了变化,近代汉语中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与宾语组合的两种语序到了现代汉语中变为一种语序,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只能位于动词的后面、宾语的前面。  相似文献   

13.
比较分析法是确定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也是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的直观运用.比较分析法就是在同一中求差异,在差异中求同一,通过分析比较,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笔者几年来对此进行了探索,颇有感悟.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相似思维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同与变异,只有相同才能有所继承,只有变异方会发展.变异是事物发展与运动过程中的差异.相似不等于相同,相似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异矛盾的统一.相似现象就是客观世界物质的基本粒子在统一场作用下运动的一种和谐协调而又相互适应的组合形式.我们用以思考客观,认识事物,理解问题,进行创造,就是在进行相似思维.例如,世界上,几十亿人口中没有相同的指纹,只有相似的指纹,数不清的树叶中也不会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只有相似的叶子.这是为什么呢?要回答上述问题,就要用上述相似论的观点,在客观事物存在同与异的既矛盾又统一的过程中,展开相似思维,才能对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汉字数以万计,组成词,千变万化;词组成句,句组成段,段组成篇,虽有共同规律可循,但由于排列组合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变异,而分别形成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等,而各种文体的内部,又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相似现象.我们用同与异既矛盾又统一的观点看待语文教学,处理教学过程中同与异的矛盾,就是在进行语文教学的相似思维.  相似文献   

15.
黄冈话语序琐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冈话数量补语与代词宾语、虚假宾语与补语、间接宾语与直接宾语的语序比较灵活,不仅可以象普通话那样将上述代词宾语、虚假宾语、间接宾语紧接于动词之后(A式),而且可以将它们放在句末(B式)。两种句式意义无差别,都能使用,而以用 B 式为常。当然,由于述语和补语或直接宾语所由构成的词语性质不同。A B 两式并不是都能成立的。本文列举这些句型的主要小类,分析 A B 两式都能成立与否的条件及各类句型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6.
数量补语的用法和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分别从数量补语对谓语动词的要求、它们在宾语前后的位置与宾语性质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式等3个方面,对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的用法和位置进行了说明。时量补语(限于动词后面带宾语的句子)因为表示的是动作或活动持续的时间,所以要求动词具有延续性,动量补语则无此限制。凡是宾语同时具有[ 有定]、[ 人]特点的,数量补语位于宾语后;否则,数量补语位于宾语前。另外,数量补语还有几种变化式。在这几个方面,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有时具有共性,有时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比较教学法浅议南阳市二中霍本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好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揭示事物的共性与个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中学语文教材是以单...  相似文献   

18.
李晋芳 《考试周刊》2010,(21):55-55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提出:“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比较探究课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的比较与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比较法教学,求其同寻其异,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思考.在比较中学会学习,在比较中悟破天机。比较探究法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联系而又有差异的知识进行归类比较,  相似文献   

19.
屠洪根 《教学月刊》2005,(10):35-37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法就是运用比较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走到“抽象与概括”的彼岸的桥梁。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组织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具体理解文章的词句,把握作品的思想艺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并且还能使学生学会求同辨异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给董永舒》的信中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明确指出了观察生活对写作的决定性作用。观察就是对事物进行察看了解。观察是思维的“触觉”,是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观察力是指通过有目的、有分析的观察,找出对象的总体属性以及各个属性间相互联系的能力。是一种既能看出异中之同,也能看出同中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