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人口大规模地流动,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相应地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运用社会化理论,通过结构和过程两个视角,对影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家庭内部环境、学校教育、社区环境、同龄群体和大众传媒等外部环境及社会制度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向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近年来,流动人口逐渐由原来的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由个体辐射到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化,即流动家庭的出现已经成为了城市家庭中的一种新现象。近一段时间,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有关文章、书籍层出不穷,但大多数有关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宏观调查和论述,对于流动人口子女专门的家庭道德教育的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     
<正>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我国流动人口已达约2.6亿,占总人口16.53%。人口流动方式由原来的"单身外出",逐步转变为"举家迁移",出现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是伴随中国民工潮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能否真正融入迁入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意义重大的学术命题。社会融入,在个体层面体现出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宏观层面体现出社会各个群体的融合程度。因此,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如今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大中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流动人口家庭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批的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而且越来越多的儿童就出生在流人地的城市中。流动儿童成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逐渐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以2017年CMDS数据中71,351位农村成人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以及心理融入四个维度指标体系,利用描述性统计法对其社会融合程度进行测量,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社会融合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成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度和文化融入度较低,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状况、医疗政策普及性、健康教育水平、流动时间和流动范围均对农村成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未来应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人力资本;构建健康保障体系,创造环境资本;打破城乡互动壁垒,提升社会资本,协力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户籍制度逐渐放开,人口流动越来越活跃,在流动人口规模日益增长的过程中流动人口结构也渐渐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流动人口性别结构渐渐趋于均衡,女性流动人口渐渐加入了流动人口行列,但是在此过程中许多"流而不工"的现象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基于2014年云南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不同迁移模式中的流动女性就业机会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对女性就业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单身女性就业概率最高,半家庭式流动女性就业概率居中,举家式流动女性的就业概率最低。随迁子女数量也是影响女性就业的主要因素,在流入地每增加一个孩子,女性就业概率将降低20%左右。此外,女性流动人口个体特征以及流动特征也会对其就业产生影响,在流入地居住时间每增加一年,就业概率大致提高3.6%左右。这意味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过程中的女性就业劣势可能随着人口流动长期化发展得到相应的补偿,长期流动对女性就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安徽省流出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行业类型、收入水平等特征,以及流出人口的来源地和汇入地的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流出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为主,呈现受教育水平偏低、以常年在外的跨省流动为主等特征;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且多以家庭为单位集体流动,家庭平均收入在中低收入水平,从事行业分布大多在二、三产业,以中低端商业服务业为主要行业。从流动人口的来源地和汇入地格局来看,流出人口主要来源于安徽皖北地区和皖中地区;安徽省周边的江浙沪地区为流出人口的主要汇入地,而且这些地区中流出人口集聚程度高,从事行业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务工人员劳务合同签订占比最高,工作生活更有保障。随着安徽省发展战略的调整,安徽省流出人口将逐步减少,而省内流动人口将会有所增加,整体上将呈现人口回流趋势,政府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合理引导流动人口实现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8.
基于公民教育视角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和工作的日趋稳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倾向将子女带到城里居住和上学,农民工流动日渐家庭化。因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生存、教育与融合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个案访谈对昆明市流动人口总量、结构、分布、流动原因等进行研究,并对流向和规模变动趋势做了分析,研究及分析结果显示:昆明市流动人口以省内流动为主,以青壮年为主,以初中学历为主,以汉族为主,以乡一城流动为主,以经济型流动为主;在性别上,男性超过女性;在空间上,逐年向四大主城区集聚,主要分散在城中村;未来整个“十二五”期间乃至2020年,昆明流动人口的规模都将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家长择校问题是在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趋于家庭化后出现的新问题。不同于以往研究对家庭经济因素的强调,研究的结果显示了家庭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是对农民工家长教育选择的重要性,从个体特征看,农民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流人地居住时间是影响其选择学校的主要因素;从家庭影响因素看,家庭结构和教育期望是影响农民工家长择校的重要原因。择校信息的获取和判断的差异是农民工家长择校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和工作的日趋稳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倾向将子女带到城里居住和上学,农民工流动日渐家庭化。因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生存、教育与融合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民工潮”,且“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愈益明显。这些家庭的学龄子女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受教群体,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大规模人口流动。而且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大,其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家庭化”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达百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发展过程,在人力资源配置领域中表现为由计划配置到市场配置的路径变迁过程,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将日益表现为社会人口大规模的市场化流动,这是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所必然内含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特征就是失业人口日益显形化、流动人口规模日益扩张、人口流动空间日益拓展、农民市民化主导、流动人口家庭化。  相似文献   

15.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的家庭结构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趋向于核心化,城市化和人口流动会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本文将家庭组织的变迁与延续放入城乡流动研究的中心,以包工头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深度的个案研究来呈现包工头家庭的结构变迁,尝试从中得出一些关于城乡流动和家庭研究的新观点。本文中的包工头家庭以联合化的家庭共同体整体外出,在城乡流动的过程中既分化又聚合,形成一种"分"而不"离"、"合"而不"统"的家庭经济组织。家庭结构现代化理论和家族企业研究这两种对立视角都无法很好地解释这一家庭现象,它也很难被归入已有的流动人口家庭类型之中,我们将这种流动人口家庭称为"联合外出家庭"。  相似文献   

16.
流动儿童少年人口业已达到的较大规模使其成为必须受到高度关注的群体。所谓流动儿童少年人口,是指一个地区的外来人口中15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和少年人口。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过程,即,在流动人口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过去“单身外出”的方式而是以“举家迁徙”的形式进行流动。这样,在流动人口中,儿童少年人口越来越多。由于资料限制,目前我们尚不清楚全国到底有多少流动儿童少年人口,但局部地区的资料使我们确信…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得出郑州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较低的结论,剖析出制约郑州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因素主要有受教育程度、制度壁垒、收入水平及心理因素,建议加速制度融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多元化交流平台,增加流动人口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机会,加强舆论宣传,进一步促进郑州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进程。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建国以来流动人口家庭变迁的基本形式、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作了梗概式分析,概括出中国特色的流动人口家庭变迁的几种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最新的实证调查数据,对现阶段流动人口家庭变迁的基本诉求给出比较准确的展示,对今后10年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变迁的流动总量、流动方向、流动距离、流动有序化等做出粗线条的勾勒。  相似文献   

19.
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山西省有72.26%的流动人口家庭已经实现了举家流动,其中多数家庭采取一次性举家流动或"父母先行、子女随后"的流动方式,平均流动批次为1.49,批次间平均间隔时间为15.4个月。但是,在自身条件约束及社会政策支持乏力的背景下,流动人口家庭普遍生活水平偏低,家庭在城市中的保障能力差、生活融入度低,家庭功能实现状况不佳,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应强调政府主体责任,不断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家庭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并且,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以家庭形式携子女迁移,出现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壁垒,适龄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而随民工潮进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子女,由于没有流入地户口,他们的就学一直面临着巨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