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势与张力     
本文在中西文化之大背景下,首次比较研究了“气势”与“张力”二概念之异同,认为“气势”与“张力”虽然在其侧重点上有所差异,但它们在概念的内涵与表现形态以及概念的外延等方面却大致相当。以此为基础又对如何准确阐释’气势”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因此,本文的“气势”与“张力”之比较研究将会充实目前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并对阐释古代文论之概念、范畴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人们对“时间” 概念的几种阐释并给出由之而引发的诸多矛盾,进而表述了“时间” 问题研究可能的几种归宿.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新文学史研究的“张力”论,尝试从“张力”角度来分析新文学史本身所具有的张力特性,并进一步阐释新文学史研究中“张力”论的践行及其价值。论文在反思现有文学史研究的基础上,力求达到对于文学史特点的辩证把握和多元透析。  相似文献   

4.
权威是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对于“权威”概念的正确认知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文章分别从权威的“分寸感”、权威的本质、权威的张力空间三个维度阐释了“权威与权威主义”、“权威与责任感”“权威与自由”这三组概念。并进而得出权威这一因素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构建基于“公共阐释”的当代中国阐释学派,需要对西方阐释学和当代阐释学发展的现状作出深刻反思。反观西方阐释学发展的道路,在西方阐释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私独性”与“公共性”、“私人理解”与“公共理解”、“方法”与“反方法”之间的“阐释”的张力。在这种张力的支配下,阐释学要么演变为局限于某一特殊学科范围内的阐释学,要么成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一书的评论:即对“体”的内涵作了比较科学的阐释;能辩证地看待“体”与“时”的关系;分析细致,注重解释;观点新颖,持之有据。肯定了其学术价值:是一部系统研究现代汉语“体”问题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对神韵说的批判是郑燮诗学思想的最主要内容之一。风格上以“沉著痛快”矫神韵说言外意外之弊,内容上以人伦日用反对神韵说之批风抹月、模山范水。本文还对康乾诗坛上“发愤抒情”、“诗史”精神等重要诗学概念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展开是伴随着对“女性文学”概念的讨论而开始的,对“女性文学”概念的争论延续至今。对“女性文学”概念内涵的争论,不是混乱的、苍白的没有涵盖力与阐释力的空洞能指,它是我们文学史观念和思维方式、方法论变革的重要一步,“女性文学”概念的讨论为当代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维与阐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高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阐释张力,将“高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范畴或复合型的“概念”来考察分析,探讨了在“多元文化”“民族教育”“文化传承”“高校教育”等理论场域中的属性与边界问题,以期全面把握“高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在不同教育理论场域中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研究的蓬勃开展,作为对“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起着阐释作用“教学策略”概念应运而生。之后,教学策略逐步脱离这种附属地位而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迄今为止,已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结果。然而,纵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关于教学策略概念的界定还是含混、模糊的,而且研究多是集中在具体策略的应用层面,对理论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对教学策略的概念作出进一步分析,对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 一、教学策略概念的界定及分类  相似文献   

11.
“势力之欲”是王国维在他的许多章中反复并加以阐释的重要概念,但是,在对王国维的思想研究中,“势力之欲”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王国维的“势力之欲”,作为学艺术的“根柢”所在,实际上是一种先验的本体存在,其中,除了许多研究已经指出的情感内容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外,还含有“自然”内涵和中国哲学思想的成分;不仅如此,“势力之欲”还隐含着本体“直观”即“势力之悟”的层面。王国维的“境界”说,即“势力之欲”这一层面的发展与表述。由于“势力之欲”主要属于伦理范畴,所以,王国维的“境界”说实质上已经超出了“美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逻辑研究》被看作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开山著作,是现象学运动的真正起点。“意向性”作为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现象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起点概念和基本概念”。对《逻辑研究》第五研究中的“意向性”概念进行一翻梳理,并重点阐释意向性何以可能以及意向性概念提出的理论意义,阐释主体性与意识对象的客观性之间的关系,是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第三课一、关于以多种实例阐释矛盾的概念中学生学习“矛盾”概念,以达到怎样的程度为宜,《课程标准》在“理解”层次作了规定:要有多种实例;还要以实例为基础进行阐释。这个要求应当说是比较高的。但是,《课程标准》又规定“对立”与“统一”的含义所要达到的基本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散文的“真实性”概念加以说明,并阐释了散文中相关的虚构与想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所谓诗的张力,主要指诗所具有的语言张力、结构张力、想象张力、意象张力及意蕴张力等。我们要较好的理解诗,就得用心体悟诗的这些张力。诗的语言张力。以大家熟悉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里,名词的变形组合挣脱了现代语法的蛛网,凸现了诗语言的跳荡之美;“鸦”、“家”、“马”、“下”与“涯”的押韵排列,显现了语言的音韵之美;别具一格的“三句对”的运用,则成就了语言的匀称之美;而语言的描摹功能又诠释出诗语言的绘画之美。这些便是诗的语言形成的变换…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章学、儒学等本土话语的严复翻译研究日渐丰富,却鲜见对严复名词阐释机制的研究。严复的朴学实践与创新通过“训诂”和“界说”的会通实现,其实质在于传统“训诂”和西学“界说”的体用结合。在严复翻译实践中,“正音训声、训义界义”是概念阐释的基本范式;“古今理训、中西多证”是具体操作方法。“训诂”和“界说”的会通是严复对西学概念求全求真求微的朴学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德国当代作家鲁格的《光芒渐逝的年代》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反映的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从“光芒何以渐逝?”的问题着手,以“渐逝”与“渐常”这两个概念的平行设立入手,着重揭示文本中的物象之符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而层层展开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的若干概念,希望提供有效的阐释。并结合文本分析,提出“渐易”概念,即渐之“缓剧疏”,易之“变常交”,两两相合,则可成九义,即缓变、缓常、缓交;剧变、剧常、剧交;疏变、疏常、疏交。  相似文献   

19.
“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阐释范式,覆盖了政治学界针对传统中国乡村治理领域的研究。本文在重新剖析、审视这种阐释范式的基础上,认为“官治绅理”的分析逻辑虽然能够通过对治理主体进行本质性解构来说明传统乡村治理的权力逻辑与组织行为,但却忽略了乡村治理中“民意”的张力与作用,无法清晰揭示在中国传统乡村“治理场域”中的权力—权利内在逻辑。虽然学界已有突破原有研究框架的努力,但本文认为仍需在前人基础上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的“国家—社会”二元主体分析维度,转向国家—民众—士绅(以民众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分析维度。并且还要突破传统研究范式仅仅从静态治理主体解构乡村治理结构的局限,从动态的治理机制视角解码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运行规律,实现从二元结构到全景关照的研究视角转换。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的研究已有很多,角度也各不相同。本文尝试将其概括总结为“仁者之美”与“智者之美”,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