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位曾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他的成果推广以后,为国家创造了几百万元的财富。他所在单位分配他两间住房,作为奖励。一家大报在报道中,说是给了他“重奖”。不少读者对这个“重”字不禁议论开了: “别说是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为国家创造了那么多财富;就是普通居民,无所建树,分两间住房,也算不上什么‘重奖’。”“在他本单位,也许算‘重奖’,但在发行全国的报纸上称‘重奖’,就欠妥了……”显然,这条消息的宣传效果被上述评论冲淡了。要是“奖”字前面不加“重”字,就不会有上面那些议论了。在我们家乡,人们把对事物的本来面貌说到十分以上,称“超说”;说到十分,称“满说”;说个八九分,称“欠说”。从人们承受心理来看,对“超说”是反感的,对“满说”是有保留的,对“欠说”是容易接受的。上述报道中的“重”字,就有“超说”之嫌。而在我们的许多报道中,“超说”远未绝迹,“满说”普遍存在,“欠说”却遭冷落。例如,在“努力”前加“非常”,“优秀”前加“特别”,“科学”前加“十分”……几乎到处可见,好象不加副词或形容词,就  相似文献   

2.
俊歌 《新闻天地》2011,(4):30-32
浏阳农民陈勤俭失踪13年后清还50万1992年,湖南省浏阳市农民陈勤俭因为生意失利染上赌瘾,3年里欠下近50万巨债,从此过上了东躲西藏的生活。1997年,为了躲债,他甚至远走他乡,  相似文献   

3.
黄海 《记者摇篮》2002,(3):45-46
  相似文献   

4.
"说新闻"改变了观众、听众对于新闻播音的刻板印象,主持人极具亲和力的风格和伴随性的语言态度,使"说新闻"引起了观众、听众很大的兴趣。其实",说"的这种播报方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说新闻"的表层形式,而且还在于从便于观众、听众理解的角度出发,调动主持人的储备,发挥自身的优势,使新闻事件本身的要点及前因后果的脉络更为清晰,这种解释性的传播更好地帮助观众、听众接收信息。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说新闻"以传播的互动化、节目的创新性、语言的生活化、观  相似文献   

5.
“要素说” “矛盾说” “规律说” 方法论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张洪 《记者摇篮》2004,(7):28-28,24
提到“说”新闻。这对于新闻播音员或者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可能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但时至今日,对于当初“说”新闻的理解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原来新闻可以像现在这样去播的。对有声语言传播的研究本来就是无止境的。实际上这个话题对于一名新闻播音员(主持人)来说虽然不新鲜但却是很  相似文献   

7.
华夏出版社的新书《平民演员——我说于是之》是一部评传体的书。传主是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作者是与是之先生有着近50年半师半友关系的剧作家梁秉堃先生。封面和版式的设计。是由著名装帧设计师张鹏先生担纲。深棕色的封面仿佛舞台上刚刚合起的幕布。借从天穹上射下来的一缕斜光,见到是之先生正在凝神沉思……你不由得一页页翻看下去,那一幅幅珍贵的剧照、生活照,那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文宇,使你的思绪张开翅膀……  相似文献   

8.
说“猹”     
鲁迅在其小说《故乡》当中曾提及过一种名叫"猹"的喜食西瓜的野兽。"猹"字系鲁迅据乡下人的口音生造。该字在历来的工具书中存在异读,至于该物系何物,长期以来更没有定论。本文从语音角度出发,试图厘清异读之来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猹"应读何音以及可能为何物。  相似文献   

9.
“临时抱佛脚”是民间流行的一句俗谚,流传已久。明代张谊对此俗谚的来源做过解释,他在《宦游纪闻·抱佛免罪》中说:“云南之南一番国,其俗尚释教。人有犯罪应诛者,其国主捕之。其人恐,急奔往某寺中抱佛脚,知悔过,愿削发为憎,不敢蹈前非。主许之,竟贳其罪,遂髡发环耳,披禅衣,守禅教。故其国人为僧者多。常有人入中国,皆自称番僧,而莫知其故。俗谚云:‘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盖本诸此。”张谊认为这一俗谚起源于“云南之南一番国”,不可信。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抱佛脚”的说法,如盂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  相似文献   

10.
说“空泛”     
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论作品:题目不错,文字流畅,道理也对,但就是看不下去,或者看后一无所得。那是一堆砌得很整齐的文字,而不是一篇令人感动、使人受到启发的文章。对这类稿子,甚至很难提出具体的意见,也许只有两个字:“空泛”。于是就有人问了;“怎么才能不空泛?”或者“怎么写来写去总是空泛!”这  相似文献   

11.
一日,我的一位爱好写点书评的朋友来访,愁眉紧锁、情绪颇低。问其故,告曰:最近写了一篇书评,评的是一位目下有点名气的青年作家的一本新集子,书评除了对作品的肯定之外,还对其中的几篇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意文章刊出不久,编辑部转来了那位青年作家的信,信中对评者大发脾气,结尾用轻蔑的口吻讥笑道:“眼高手低!”听完朋友的怨诉,我倒轻松起来,对朋友说,你该高兴才是,他不是在恭维你么?评者所求只在“眼高”,而不在乎“手低”,他的讥笑不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你的作用么?我朋友恍然大悟,终于露出了笑容。作者与评者的关系,历来有人摆不正。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云:“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呵  相似文献   

12.
“圈”说     
前几日,听一家周末专刊的头儿谈办报原则,颇受启示,也引出一番感想。 这位头儿是个“球迷”,且精通此道,在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连续写了几篇有关足球的文字,引起不小反响。谈办报,话题自然也是从论足球开始。他说: 干什么事,都有个规矩,路数。一个足球队员,本事再大,球艺再高,你只能在划好线的场子里头施展,传,带,顶,踢,断,扑,任你尽情发挥。若是出了圈,狠劲踢打,就成了胡来,观众就会认为你是否发了神经,就会受到指责或处罚。同样道理,办报纸,也有个“圈内”“圈外”的问题。在圈内,有多大能耐就使多大能耐。这是我们给自己定的规矩,从头头到每个编辑记者,都必须自觉遵守。首先是不能出“圈”,然后再各尽所能,提高质量,办出水平。这样,才能达到上级提出的“要帮忙,不要添乱”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说“三正”     
春天来了,天气暖了,身体也感到增加了些许活力,便想读书遣闷.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册商务版《国学基本丛书》中清人陈奂著的《诗毛氏传疏》来读.书自动张开,原来夹着一张已经黄脆的小笺,是我几十年前用小行楷写的读《诗·七月》篇的札记,字迹已经模糊,还有脱落缺损的地方,乃重加缮正.《七月》是一首描写劳动者全年的劳动和生活的过程.它细腻地刻画了剥削的残酷:既要献手工业制品,又要献狩猎物,更要为剥削者服力役,妇女还要经常担心遭受监工者的任意侮辱.  相似文献   

14.
说“茅”     
《左传·僖公四年》记齐桓公率诸侯联军伐楚之事,被誉为传世名篇,多为大学的古代汉语和文学史课程所选用。其中有几句话记管仲为齐国伐楚找了许多借口,有一条是:“尔贡苞茅不入,王签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管仲为什么拿这一件事作为讨伐的借口,为什么对“苞茅”如此重视?这对于缺乏古代文化知识的青年学生来说,是不大好理解的,如果从文化视角对茅在古代文化中涵义的源流变化略作流通,将会对这句话,乃至全文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这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也是有帮助的。茅本来是一种很平常的野草,但由于它根茎柔韧,…  相似文献   

15.
说“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见关于“耻”的论述,“耻”的作用被说得很重。所以有人说,对“耻育”的重视,是传统文化思想中一项有特色的内容。 “耻”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人之所以知“耻”,从心理学上说,是因为人在“婴儿期”(1一3岁)的末段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或者叫“主  相似文献   

16.
时下,“三令五申”可以说是人们经常能听到的一个词语。单是出自党和国家的关于廉政制度的就有不少:三令五申禁止用公款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三令五申禁止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敲诈勒索;……至于其它方面的“三令五中”以及省级、市级、县级诸如此类的“三令五中”那就更多了。三令五申,说明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党委和政府消除腐败,革除弊端,整饬风纪的决心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7.
说“紫”     
紫是一种自然色,也可以用蓝色与红色调和而成。同其它颜色一样,在与紫有关的汉语词汇中,也赋予了许多人文因素。考察一下“紫”字的早期用法,或许对认识这些人文因素有所裨益。  (一) 紫字的本义指紫色丝帛,进而泛指紫的颜色。《说文》:“紫,帛青赤色也,从糸此声。”古人染紫的原料是茈草。茈草又名紫草、茈、藐,多年生草本植物,暗紫色,含紫草素,也可入药。《尔雅·释草》:“藐,茈草。”郭璞注:“可以染紫。”茈、紫皆从“此”得声,二字为染料与染成品的关系。早期茈、紫二字具有明显分工,“凡泛称颜色,古用茈;称缯…  相似文献   

18.
《解放日报》改版了:看改版后的报纸,似乎不大习惯。初拿上手,原有的栏目颠来倒去一下还找不到“传统位置”;乍看上去,新增的内容五光十色半天也归纳不出是驴是马。是好?是坏?难说。难就难在要在新闻刊物上来谈论此事。恐怕无论说什么,都难逃替《解放日报》作广告的干系。说好,自然是广告。说不好,讲它违反了什么,攻击了什么,暴露了什么,马上要停刊,整顿取缔等等,那倒正成了最时兴的广告,就象被批判的小说,常常成为畅销书一样。说不好和说好都不行,那么就说改版后的报纸毫无特色,似乎不是广告了吧。那也不行。美国有个小镇,它的旅游广告声称:那是一个最没特色的,最普通的小镇。结果,游  相似文献   

19.
说“敬畏”     
张峰 《湖南档案》2014,(12):1-1
美洲印第安人每次耕耘土地时,都要先膜拜忏悔一番,因为他们认为是尖锐的犁头划破了大地的胸膛。 印第安人的膜拜忏悔,其实是对土地的一种敬畏与感恩。  相似文献   

20.
说“写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维强 《新闻记者》2002,(10):50-51
生命力我念大学时 ,记得有两位教授的话。王富仁教授说 ,他要写的是当时当地能够给人留下印象 ,产生影响的论文。蓝棣之教授说 ,他要写的是过几十年还能拿出来再看看的论文。两位先生都达到了他们的目标。我想到纸质媒体。理想中的水平线以上的纸质媒体 ,应该是上述两个目标的合体。前一个目标容易理解。后一个目标呢?我想起最近看到的《〈纽约时报〉100年》(弗洛伊德·诺里斯等编 ,曹珍芬等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书中入选的近百年来该报的新闻作品(文字和图片) ,正如这部书的编者所说的 :“反映了20世纪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