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翻阅某刊物内部版,读到《治村能人梁宽海》一文,对最后一段中“作为一名目不识丁的村支书,他没学过什么领导艺术,但却靠自己的实践闯出一套符合本村实际的治村之道”一句,笔者觉得有欠妥之处。何出此言?当然不是说其失实。此句作者大概  相似文献   

2.
领导当然得反复讲,但不能光靠领导费口舌。光靠领导的嘴,领导说得再正确也难免“人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我是在一次出差上飞机前看到了那篇《艺术是什么》的文章的。文章的题目虽然很普通,但内容却写得风生水起,沉博绝丽。一路上反复诵读,很是感动。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十分同意作者对艺术与生活应该保持应有距离的态度,也更欣赏作者对人生素朴的、颇为大气的感悟。自然,我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王瑞芸。  相似文献   

4.
西方出版社经营艺术拾粹周奇四个“合适”德国出版界流传一句名言:出版社的经营艺术就在于,将合适的作者的合适的书稿,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这四个“合适”很精辟,可谓西方出版社经营艺术的高度概括。出版社作为企业,当然要寻求资本增殖。资本增殖的数量和速...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说“钱”智效民记得钱钟书好像说过:我姓钱,却与钱无缘。这句夫子自道虽说有待查考,然而先生淡泊名利的风范与傲然独立的人格却早已为世人所传颂。当然,在一些人眼里,钱氏也许是一个"大隐隐朝市"的哲人,或是与世无争的"智者";但只要读一读《管锥编》中"...  相似文献   

6.
时下,去电影院里看场电影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但在广播里听电影录音剪辑却成了奢侈的享受,对于很多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一段久违的译制片情节。这源于我们都从收音机里感受过乔榛、丁建华、童自荣等富有魅力、洋味十足的声音,《佐罗》、《追捕》、《爱情的故事》等影片我们都是先听后看的。在艺术家们创造的优雅氛围里徜徉,那一句句动听的话语还在脑海中萦绕,可如今,收音机里已经难觅"电影录音剪辑"的踪影,为什么各家电台都纷纷放弃了影视类的节目呢,当然,这里的原因很多,比如涉及电影的版权问题、获取电影录音的渠道问题、收听习惯等等。现在电台的文  相似文献   

7.
朱述新总编辑于今年4月出任北京出版社社长。但人们依然习惯地称他为“朱老总”。匆匆地,我走访了他。“朱老总,您有什么新打算?”“没有什么更多的新打算,我们仍然像过去一样,坚持出好书。”他加一句,“没有好书一切都谈不上,”然后又加一句,“当然,进入市场经济,不只要出好书,还有卖好书的问题。但前提仍然是出好书。你只有“‘天生丽质’,才能在读者中受宠。”  相似文献   

8.
刘希 《新闻三昧》2008,(10):50-51
领导干部的言行都是新闻吗?领导干部所到之处都有新闻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但现实是,我们的报纸常常被没有特点、缺乏新意的领导一般性活动和会议报道占据了大量重要的版面,记者在采写此类报道时往往陷入一种“八股式”的刻板模式中:领导视察了哪些地方,由哪些人陪同着,肯定了些什么,指出了些什么,强调了些什么……这是媒体报道领导活动的一种通病,使读者反感生厌。  相似文献   

9.
不要小看家庭妇女买菜的本领,那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是众多的男士所望尘莫及的。去哪个菜场.到哪个摊位,选哪种菜蔬.哪个可买多些,哪种只要一点,哪种人不用讨价,买了就走,哪种人偏要理论,甚至还要吵几句,乃至大吵一通,吵完了,菜还要买,买卖双方又和好而散,不计前嫌……跟在女人身后的男人十个有九稀里糊涂跟上提东西当保膘,他既摸不清女人要的什么花样,更理解不了女人的买菜也表现着一种精彩的艺术。任何新闻不能离开采访,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当然是一门高深的技巧.但说得简单了.其实也不过是女人买菜的艺术。仔细思…  相似文献   

10.
张国立当然说的是气话,也是一句无法实现的话,就是真的要办《谣言报》,也批不下来呀!我们国家的书报刊实行的是准入制即审批制,不是想办什么就能办什么的。  相似文献   

11.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  相似文献   

12.
人生经历千差万别,作为80后的我是这大千世界平凡的一粒沙,当然也有着看似普通,自己却认为很有意义的经历.孩提时也有过梦想,经常要回答大人"长大后要做什么?"的问题,但多数人在长大后都已忘记了那些稚嫩的回答,从事着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想到或想不到的职业.  相似文献   

13.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相继报道她《坚持农村二十年》。来稿虽然写得空洞、飘忽,但这个人物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给作者(一个区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将文章写得扎实些,如有  相似文献   

14.
论媒介即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国 《新闻界》2005,(6):138-139
麦克鲁汉有一著名论断“媒介即讯息”,他是就媒介与一般信息的关系而言。本文作者沿用麦克鲁汉的这个说法,提出“媒介即艺术”,当然,这是就媒介与艺术的关系而言。其实,如果“媒介即讯息”能够被认同的话,那末,“媒介即艺术”这一提法也有其合理之处,那是由于艺术的对象是人、社会和宇宙,艺术也在传递讯息,只不过它与新闻、宣传等传递的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当然,媒介与艺术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但我们提出“媒介即艺术”,意在强调艺术与媒体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意在强测媒体对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到传播和接受的深刻影响。提出“媒介即艺术”意在引起人们对媒介与艺术关系的重视,意在引起人们对媒介与艺术关系的重新审视。过去,人们对某些艺术与承载这一艺术的媒介有过深入研究,比如对书法艺术与文房四宝的关系研究就很深入。  相似文献   

15.
套句要不得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不少新闻稿中,字里行间,款式布局常见如下这种套句。××(领导)改变了……受到了群众好评。××(单位)改善了……受到了群众欢迎。××(科技人员)改革了……作出了贡献。大凡性质相同的新闻,皆有类似的开头和结尾。当然不是说这些话就是帮话,而是用的太多、太滥、太俗,成了风,成了套。也许有人会说,写新闻不是要求简短、精练吗?用上这一句可以省不少笔墨。诚然,这些话的“概括性”倒是很强的。它虽然可以使篇章短,却不能使文字精。这样的概括除了使人感觉报道内容空洞之外还能给读者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影视界的朋友告诉我,有些人认为:表演艺术是个谜,一靠天赋,二靠感觉,’‘有艺无学’”,没有什么客观规律可循。实践证明,这种看法是偏颇的。不过,包括微相艺术在内的影视表演艺术,确属比较复杂,对它的固有规律,人们还缺乏深人探索。国外虽然有过不少研究电影、电视表演艺术的书籍,国内也出过一些著名演员谈表演艺术经验之类的著作,但专门研究影视做相艺术的论著却极为少见。令人高兴的是,一本装帧精美的《影视微相艺术论》(欧泽纯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终于摆到了读者面的。我有幸拜读了作者的原稿和经过修…  相似文献   

17.
选题策划是现代编辑工作的重要一环,是编辑主体参与现代社会文化高层建构的重要体现.然而,在早期的社会文化传播中,文化传播的控制是以作者的意识为导向的,作者写什么,编辑就编什么,出版社就出什么,当然读者也就读什么,是一种完全的作者导向意识.  相似文献   

18.
孙大光者,1964年的交通部长也,“文革”后任过地质部长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林则徐者,大家都熟悉,就是那个清朝去广东禁毒烧鸦片引出一场英帝国主义打中国的鸦片战争的钦差大臣。这两个人差着一百多年,会有什么关系呢?这两个人当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却有着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特点,就是两个人都不给自己的儿孙攒钱。  相似文献   

19.
早在50年代,我们就试行过编辑定额制;80年代,不少出版单位又在大搞编辑承包制。《编辑工作改革的出路是什么》一文的作者指出:“编辑定额制的结果,是数量压倒质量的倾斜,而编辑承包制则是利润压倒质量的倾斜。目光所注虽有所不同,但被牺牲者却都是质量。”这一看法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11,(17):80-80
《艺术创业论》旧】村上隆中信出版社定价:39元作者丝毫不讳言艺术是一种赚钱的手段,当然.他更想探讨的是,视觉艺术与商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