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的公共精神为公民有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供了价值规范,为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从我国公民呼唤公共精神出发,指出公民的公共精神对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提出了构建当代公民公共精神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政府治国理政和人民不懈追寻的美好愿景。公民素质,尤其是当前社会建设者和实践者——成人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我国教育“公益性”和“非产业化”的定论,无疑为成人教育反思、重新定位提供新的背景。基于此认识,笔者提出了“和谐社会视域下成人教育的公民教育使命”这一命题,通过对成人公民教育与前成人公民教育的区分界定,成人公民教育原则以及推进成人公民教育策略的探究,以期对和谐社会视域下成人公民教育实践开展与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公民教育对于提升公民素质与能力进而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民教育的基本思路。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建设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公民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公民教育,提升公民的素质与能力来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但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还较低,仍处于不完善状态。针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疏通政治参与渠道、塑造理性公民、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等推进和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期望达到公民政治参与的理性化、程序化、制度化,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多方面解读。从人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以大量的合格公民为基础。在现代社会,公民资格被普遍给予社会成员,但具备公民资格并不意味着就是合格公民。公民从名义到实质需要一个过程。合格公民的造就离不开教育,而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手段。因此,加强公民教育就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公民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公共理性作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之一,对公民教育具有基本价值定位、提供公共逻辑和评估指标的规导作用。因此,可以在公共理性的引领下实施公民教育,通过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健全公民教育结构体系、强化公民教育的制度理性和公共理性化的行为模式等路径,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的现代公民,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时代背景、价值取向及系统论视角探讨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内容,从公民与人民、市民关系入手探讨了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形态,并通过对和谐社会与公民自觉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认为和谐社会和公民自觉是一个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是一种公民与社会共同成长的历史过程,是一种历史进步状态,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其成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自觉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己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本文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认为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构建是公民意识培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9.
论公民教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培养公民是一切教育目标表述的基础 ,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教育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自由主义公民教育、社群主义公民教育和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完善问题 ,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认同、积极参与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公民。因此公民教育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地包含在基础教育的目标中 ,公民教育的内容也一定要渗透在相关的课程之中 ,并通过公民教育目标整合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0.
公民素质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尤其是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中小学。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公民素质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学校教育要确实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良好公民。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而公民教育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本文通过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的分析,论证了高中历史课程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公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公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个民主国家培育民主政治主体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公民教育也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政治民主化的内在主体素质诉求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而我国公民教育主体、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环境上的缺失,呼唤我们要进一步结合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目的与要求,创新教育方式,结合本土文化,构建公民教育的合理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宋戈 《中国德育》2010,(8):37-39
和谐社会是以法治为前提的社会。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及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因素,实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刻不容缓。实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的现实途径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在公民法治理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整体合力,营造良好的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环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将公民意识和法治理念融入公民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一个健康有序,同时又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对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公民社会的核心内容都体现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不涉及到二者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适当保持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合理界限,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由此,培育健康发展的公民社会就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初进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公民教育功能作为了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今年两会期间。构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了两会的主题,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公民关键在于公民教育。在此背景下,本丈理清公民教育的内涵。借鉴国外中学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密切关系。分析我国高中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扩大公民教育的途径,提高公民的素质。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韩国一直以来致力于人权政治的抗争,公民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韩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法律规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框架下韩国小学课程与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中学课程与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以及韩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若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制度保证。公民意识作为一个关键的结构性要素,必将发挥重要的内在动力机制作用。实践证明,公民意识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现代化实现的思想障碍。实施公民教育,鼓励公民践行政治活动是培育公民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倡和发展公民教育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对我国而言,公民教育也成为我国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由公民教育展开思考,参考、借鉴西方优秀的公民文化和公民教育模式,改善我国现有的公民教育现状,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公民教育体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由公民构成、以公民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在全社会造就大量的具备公民意识、道德,有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合格公民。公民教育则是造就合格公民的基本方式。相应地,加强、改进公民教育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一、造就公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13,(1):80-80
杨向东:学业质量标准:一种以国家公民素养为基础的规范性成就标准 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需要跨越不同具体学科领域,应对所预期的教育结果有一个整体构思,明确基础教育阶段结束时每个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国家公民所应具有的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