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音乐欣赏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产生和形成和审美通感。美学中,通感是指感知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指不同的感觉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联系、互相交流,由一种感觉影响并引起别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例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钟子期从伯牙的琴由中能感受到“巍巍呼,若泰山”或“洋洋乎,若江海”就是从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现象,是对音乐内涵的审美体验。如何激发学生的审美通感,进而达到审美体验呢?1明确目的,细心聆听音乐欣赏…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21,(10):157-158
由一种感觉引发到另一种感觉,即通感。通感是极普通的一种心理现象,美术课堂融入通感,可以培养儿童的感受与想象力、绘画造型能力和审美力,而这些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和想象。美术通感实施途径:(一)视觉→听觉,让感知能力自然发生;(二)听觉→视觉,让想象之门顺利打开;(三)味觉?视觉?触觉,让创意表现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正>联觉一词源自古希腊语。联觉也叫"共感觉、通感或联感",它是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具有联觉的人通常被称作联觉人,这里所指的联觉主要指听觉、声觉、视觉、动觉和嗅觉。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4.
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表现,美术创作是创作者美术综合能力的一种表现,是对审美角度、审美能力、审美表现的一种创新,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首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因此说搞好美术教育中的创作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主导发展方向,怎样确定对学生美育创作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教学的关键,首先是让学生掌握美术创作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个人素养,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努力才能保证创作的顺利完成,也就是所提到的怎样搞好创作教学,创作是一切艺术表现的最终归宿,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创设情景,渲染美,注重"两主"的落实、把对创作者"求异"思维的训练放到重要位置,让创作者在不断的质疑中进行作品的完善,同时做好美术学科创作与多元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感受与欣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要让学生在音乐熏陶中实现审美通感能力融合发展,从而有效提升音乐育人效益。应明确音乐审美通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审美通感能力的教学目标,依据“知、情、意、行”审美过程和教学内容分布特点,构建“音乐认知”“音乐怡情”“音乐炼意”“音乐笃行”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通感能力。  相似文献   

6.
幼儿艺术思维与审美能力的产生依赖于幼儿时期所接受的艺术教育,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丰富着孩子们的生活例如舞蹈、美术、音乐等,而其中美术又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教育中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创意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秀芹  刘桂凤 《现代教育》2003,(17):103-104
美术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造型技能,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教育是一种基础美术教育,它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是素质型的,除了传授科学的绘画知识、技能外,还要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发智力,为今后学习各种知识奠定基础。近几年来,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相似文献   

8.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造适合的审美环境,采用通感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深学生的审美感受,让学生全身心融入其中,从而获得全方位的审美体验。教师在新旧知识的整合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对培养和提高美术表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既是美术教育的一个目标,也是美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美术教学的任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形成各种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必须高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相似文献   

10.
灵心妙悟感而遂通——论艺术通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感是多种感觉经验综合的心理现象,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产物。要坚持唯物的反映论,反对通感阐释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通感可分三种类型-感觉挪移、多觉应和、意象互通。通过感有着特殊的审美效应,对于形成整体的审美体验、创造虚实相生、无理而妙的艺术境界以及各类艺术之间的融通、互用起着重要作用。艺术家丰夏的生活积累和多种感觉能力的和谐发展,是发挥通感审美效应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让他们有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新课标下音美整合教学实践研究这一问题进行初步阐述:确立音乐、美术教学相互渗透的教学理念;创设音乐与美术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情境;音美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学中的通感以感觉为起点,想象为桥梁,情感为动力,审美领悟为归宿,它与修辞学、心理学中的通感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通感在唤醒学生音乐潜能,让学生饶有趣味地、主动地体验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学中,为构筑学生的通感体验,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音乐本体的特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学生审美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3.
论审美通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通感是感觉的转移,审美通感可分为感觉通感、表象通感和多重通感。审美通感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具有重要意义。审美通感的形成在于审美客体的相似相类和审美主体的各种感官的相通。  相似文献   

14.
美术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部分。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还要培养相应的审美能力。它对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可是,当前不少小学教师和学生对于美术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够,在教学中往往偏离美术的学科特点,这些"伪美术"教学导致了小学美术教育失去了应有的艺术味。存在问题一:教师忽视了美术学科教学的特征美术教育虽然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学的重要途径,但一部分学校和  相似文献   

15.
审美通感是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的感觉之一,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通常会利用审美通感来打破艺术间的界限,激发创作灵感。指向书法的艺术综合实践课是利用书法和音乐之间的审美通感,从书法作品中字体的大小粗细,线条的虚实轻重,章法的正欹聚散和音乐的节奏韵律之间的异同来赏析名家名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通感也称联觉,是指建立在感觉移借和丰富想象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五官功能出现互相转化、沟通的现象。在感觉转移中,个体的感受能得到强化,审美领域能得到拓宽,审美能力能得到提升。最近,音乐教育界非常流行的"音乐教育新体系"也将"培养内心音乐联觉"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能力。"新体系"认为,内心音乐联觉的培养可以大大增强和丰富个体的情感体验,以此形成的内心音乐体验和表达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审美素养成为新课标对美术课程的新要求。在美术课程中如何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喜闻乐见是美术教育教学中值得探讨的命题。就教学资源与学习兴趣的双向获得来看,乡土资源是一笔宝贵遗产,充分整合和利用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8.
艺术通感是一种感觉反应到另一种感觉反应的直接转移,可以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接收到的艺术感受进行自我融合并转换,可以说艺术通感是形成并传达自身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词很有魅力,但是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却还存在着相应的难度。如果能在古诗词教学中结合艺术通感体验,通过颜色激发想象,通过音乐感知情绪,就可以让学生的多元感官联动起来,形成一把古诗词欣赏的"扶梯",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美和情境美。  相似文献   

19.
美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的课程整合成了时下美术教学改革中非常热的一股风,然而,要透过热闹的现象去看课程的本质,即是说我们进行美术学科整合,要着眼于美术培养目标的达成,着眼于美术课程标准的实现,着眼于通过与其它学科整合更利于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特别要防止美术学科整合中只注重形式、表面的轰轰烈烈,而背离了美术课程的实质,出现了美术课程的异化。这样,美术教育的根必然会松动。因此,我们对美术与其它学科的课程整合热作些“冷”思考。一、整合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实现美术课程目标,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1.一节音乐体验与美术创作…  相似文献   

20.
“通感”,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或由对某一门类艺术的感觉转化为对另一种门类艺术的感觉。它好比“桥梁,一样,使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也使各种艺术之间经常相互影响,彼此交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通感”这特殊的“桥梁”,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像第一种(以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形式的“通感”的运用,可作如下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