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深刻的表达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对闰土这样的老实巴交的农民表示同情的同时,又讽刺了杨二嫂这个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故乡》中塑造了一个“豆腐西施”杨二嫂,对这个人物鲁迅虽然着墨不多,却给读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比喻。真使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故乡》重点写了“我”和闰土少年时代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4.
刘静 《考试周刊》2011,(58):24-25
在鲁迅小说《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为了生存,她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在这个意义上,她是值得同情的。她原来是开豆腐店的,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美丽来招徕顾客.“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浅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通过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对闰土形象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把闰土看成是贼,力求引起语学界对闰土形象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6.
解泽国 《学语文》2002,(1):23-23
关于鲁迅名作《故乡》中青年杨二嫂的形象,众教参的有关分析基本上都认定她是一个被侮辱的对象,我认为这种分析值得商榷。 一、“豆腐西施”是一个侮辱性的称号吗? 如果杨二嫂年轻貌美且“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就断定她是招徕生意的广告,因而认定“豆腐西施”带有侮辱的意思,未免失之肤浅。少妇杨二嫂“终日坐着”,说明她家境富裕,养尊处优,悠闲无事;她“擦着白粉”,说明她作为少妇天然爱美,适当打扮而已,决不是为了招徕生意。她的形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教材选人的鲁迅《故乡》,笔者教学数次,历用了“人教版”新旧几种教材及相应教参。教参中对“精神故乡”中“先前”杨二嫂的形象,观点一致认为“‘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笔者尽管理解水平有限,但从《故乡》思想内容“表现人性扭曲”的主题角度出发,实不能与教参说法苟同。现以作文与同行教者共同商榷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庆刚 《学语文》2007,(5):14-15
《故乡》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如果说闰土的命运代表了20世纪初中国广大贫苦农民的共同命运,闰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社会现实的话,那么杨二嫂这一形象则是另一群破产者——城市小市民的代表,她的命运和遭遇,从城镇  相似文献   

9.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鲁迅小说《故乡》中仅次于闰土的一个重要人物。尽管她形象鄙俗怪异、语言刻薄自私、行为可鄙可恶不及闰土忠厚老实、纯朴善良而让人同情,但揭示主题的作用是一致的,甚至比闰土更为感人。这是因为连小市民杨二嫂都生活无着自身难保,普通的农民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是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的。有关杨二嫂在小说中的地位及作用,“前人之述备矣”,这里不再赘及,本文只想就杨二嫂前半生的有关评述作些分析,目的是帮助读者较全面、客观地把握这一人物,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路善全 《学语文》2002,(3):32-32,39
钱钟书于1947年发表的《围城》,以其对中外文化渊博精深的把握,以及对世态人情细致入微的体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以其形象符号的多重含义在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小说人物画廊中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1.
提到鲁迅的《故乡》,我脑海里首先跃出的人物不是闰土,而是杨二嫂。的确,虽然二十年过去了,初中时代所学课文也早已忘得差不多了,而独独对《故乡》,对杨二嫂,却记忆犹新。年轻时候的杨二嫂似乎有些好逸恶劳,有些爱臭美:“终日坐着”,“擦着白粉”。而中年时代的杨二嫂就是另一种形象了:“凸颧骨,薄嘴唇”,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即将离开故乡时,豆腐西施杨二嫂从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定说是闰土埋在那儿的,说是闰土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相似文献   

13.
的羡慕之情。中年闰土话语六处,其中十次使用省略语——⑤越不过的“障”。“老爷!……”20年没有见面的儿时伙伴,相见时该会有多少亲近,却不想全被闰土这一声令“我”寒噤顿生的“老爷”的称呼所冲淡。一个省略号,表明思想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禁锢的闰土,在“儿时友情”和“尊卑有别”之间做出了何等艰难的选择,而最终他没有越过摆在二人之间的“障”。省略号省去的是他不知多少挂在嘴边想说却没有敢说的话。⑥说不出的“涩”。“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请老爷”怎么样?是请他谅解这手中的“礼”太薄吗?闰土没有说出来,而从“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一句可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15.
《故乡》写的是鲁迅回故乡搬家之事。从文字的表层看,鲁迅对故乡没有多少依依惜别之情,反倒是充满失望之情,可是,从文字的背后看,鲁迅对故乡又是依依不舍,充满思念之情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鲁迅表面上想通过对故乡的失望来"忘却"故乡,减轻思乡之痛,而在内心深处却又深深地"怀念"故乡。吊诡的是,鲁迅对故乡的文字表层的失望之情与文字背后的思念之情都是通过对故乡的景物的描写以及对闰土、杨二嫂的描述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17.
笔者在教学《七根火柴》这篇课文时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组织学生就小说中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展开讨论。在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上 ,同学们提出了两点新见解。笔者整理如下 :一、主人公性格塑造的缺陷“记住 ,这 ,这是大家的。”主人公 (小说中的无名战士 )临终前的嘱托 ,表现出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 ,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联系整个故事情节来看 ,同学们认为他忠有余而智不足。理由是 :七根火些是大家的 ,绝不能私自动用 ,在红军过草地缺火的特殊情况下 ,火就是生命 ,关系部队的生死存亡。主人公要是真能为部队安危着想的话 ,在自感…  相似文献   

18.
论《红楼梦》过场人物秦可卿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红楼梦》中的过场人物秦可卿形象的塑造,进行综合研究,那就是以 物自身在人际关系中的言谈举止具象为骨架,形成形象的客观属性,即自在客体刻划层镒,又以周围人物的观察评价为血肉,揭示人夫物身上的形象投影,即实践客体刻划层次,又以幻域鬼魂表象与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勾联环互联系,使整体形象不断深化升华,即认识客体刻划层次,这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便整合为人物各层次有机结构形象整体。  相似文献   

19.
教鲁迅小说《故乡》,为了使学生对闰土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有深刻的感受,我特意安排了如下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步骤是:一、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1.闰土的父亲为什么给闰土起名“闰土”?2.给闰土起名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闰土颈上为什么要套上一个银项圈?  相似文献   

20.
智囊形象在《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体系中独具一格,纵观诸多智囊的性格命运,不难发现其多以悲剧结避,在这一悲剧群像中,本文试以祢衡,杨修,许攸待为例,一方面通过分析其悲剧命运的成因,浅谈中国文人在社会舞台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由这类形象洞悉传统儒家思想在民族情格中的折射,并通过分析元末明初社会背景及作家在创作中对素材的选择倾向反映明初个性思想的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