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猝不及防     
李强 《视听界》2007,(4):112-112
越来越怕这四个字:猝不及防。 练车时,考官突然问“大灯在哪儿?”我只听教练说过“远光灯”,根本不知它们是同一个灯;约好的饭局,突然取消,随即茫然起来,不为多想那顿饭,而是一下子多出3个小时,不晓得干什么好;遍撒喜帖的婚礼,突然无限期延迟,双方亲朋不崩溃才怪。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有句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可京城名女人洪晃家的餐厅墙上,镶着一行由霓虹灯拼成的"革命就是请客吃饭",可谓深得中武社交三昧。有好事的调查公司调查显示,请人吃饭是46%的中国人选择的社交方式。如今就连学生、甚至小学生的课余联络,都靠聚餐。职场和官场更不待言,饭局几乎就是第二工作。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先生说起和作者打交道的经历时说:"我是主张吃的。跟文化人,或者思想家要搞好关系,我没别的手段,只有一条——吃。因此到哪里去吃,重要的是我要了解他喜欢吃什么。饮食便于进入主题,就有话可谈了嘛。"饭局各有不同,有人总结得很好:同学请的饭局,可以随随便便,像家人;朋友请的饭局,可以大大方方,像主人;领导请的饭局,必定小心翼翼,像陌生人;请领导的饭局,一定要毕恭毕敬,像仆人。有饭多有局,不同位置、不同目的的饭局当事人,对饭局有着不同感受。  相似文献   

3.
盖鹏丽 《记者观察(上半月)》2014,(2):7-7,9,11,13,15,17,19
正饭局在中国承担了太多的功能,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这般,整部历史都能与饭局联系在一起。正如老子所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自古以来,在中国,政治和饭局就脱离不了干系。历史上的著名饭局数不胜数,改变历史的那些饭局多惊心动魄。每一个饭局,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为了一场饭局,不但双方的谋臣智士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当事者更是赤膊上阵,赌上了各自的"政治前途"乃至身家性命。  相似文献   

4.
奔腾的理由     
一次饭局,就能改变两个人的组合。一次偶遇,就能唤起两个人的爱情。一首诗歌,就能决定人生的走向。一次婚姻,就能谱写幸福的指数。此刻的春雨,在滴滴答答地下着,把满天的标点符号堆积在我的窗前。朵儿,这个被我呼唤了一万遍的爱人,就  相似文献   

5.
2005年夏,和千万个毕业生一样,我恋恋不舍地离开大学校园。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没有一技之长,对于前途,一片茫然……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素来崇尚"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鲁迅先生说,中国其实就是一个大厨房。此言不虚,仔细想想看,我们人生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围绕饭桌展开的:同学聚会有饭局,请人办事有饭局,工作联络有饭局,结婚有饭局、升职有饭局……大局小局,人人都有个饭局。饭局成为我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自然不在饭,而在局。在中国人的常识中,饭局与其说是解决温饱,不如说是用来联络感情、处理问题。中国人的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一场饭局,坐席次序、敬酒先后、祝酒说辞,种种讲究,犹如战场上排兵布阵,其中都有道理。觥筹交错和眼神交汇中,有结交、有请托、有交易、有阴谋,有真心话和大冒险。透过饭局,我们看得到深埋于其中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  相似文献   

7.
程实 《报林求索》2012,(8):60-60
<正>朋友有一个习惯,约我吃饭,到时候总是会看到饭桌上有一堆我不认识的人,朋友的朋友们,当然,这些朋友们之间,很多时候也不太熟悉。朋友很自豪,因为作为一个饭局高手,在他看来,是在把自己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也确实,他的朋友们,也确实有些因为这些饭局而熟络起来,成为了朋友。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至少对我来说,这位朋友再约吃饭,我总是会找理由推托,因为和陌生人吃饭,即便中间有共同的朋友,还是感觉辛苦。吃饭,原本是朋友之间叙旧的场合,结果变成了社交场所。这样,我就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样的社交生活,自己是否需要。  相似文献   

8.
男人不能胖     
这年头男人越来越胖。很多男人在把老婆的肚子搞大的同时,把自己的肚子也搞大了。近来我发现饭局上的话题越来越有一个奇怪的趋势:女人们闷声不响地听男人大谈减肥话题。这在过去,可绝对是男人侧目而女人热衷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A、B、C是我单位里三个小伙子,分别为29、30、31岁,他们至今都还没女朋友,像苍蝇一样到处相亲,老是自取其辱。我常讥笑他们,骂得多了,他们说:老大,那你教教我们啊!某日,我叫他们在街头排档摆酒,以我亲历的一场经典爱情案例,给他们普及基本技能。N年前某个夏日黄昏,我在街头打车。那时正是的哥们交接班的时候,打车赴饭局的人又多,我等了足足有10分钟都没有等到一部空车。正在烦躁不堪之际,脖颈间突然重重挨了一记,一阵麻辣辣的疼痛。我愤怒地回头,刚要开骂,却不禁呆住。因为我  相似文献   

10.
饭妓     
我老婆在减肥,我常常嘴里淡出鸟来,由此特别羡慕我们这栋楼里的其他兄弟,他们每天下午来上班,酒气冲霄汉,一看就是饭局上下来的人。我既羡且妒,不料,他们好像成了杨白劳,一个个苦大仇深:餐餐喝醉坏了胃,老婆晚上背着睡,吃的是潲水煎的油,比你早日上山头。  相似文献   

11.
拾拣寒冬     
沧江鱼 《湖北档案》2005,(12):30-30
与风无关,与人无关,一片黄叶从树上飘然落下。是最后一片了吧?我茫然地搜索着密密的枯枝,真的再找不到那旋摇曳的影子。叶子就这样顺从地落下,在阳光缓缓转身以后。它落得悄无声息,它落得怡然自得,它落得自由洒脱,看不出丝毫的留恋、不舍或感伤。  相似文献   

12.
"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鸿门宴,堪称觥筹交错,刀光剑影,背景波谲云诡,杀机四伏。在中国式政治和日常交往中,饭局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吃饭,而是联系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越来越多的公务、商务人士相信,餐桌是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相信以餐会或酒会来款待同业、政界要人、名人及重要客户是个好方法。然而,在整个宴请过程中,一旦有一处细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使这种请客吃饭的好事变成坏事,造成大客户流失、被朋友小看、领导不满、职位不保等问题。所以经常跑饭局的人都知道,饭局是聚会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虽然表面上看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里面却包含了很多学问和讲究。对此,很多人直呼,饭局,想说爱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13.
应酬     
有的人是喜欢应酬的,他们中的"领袖人物"被称为是"派对动物"或者"饭局组织者",这类人通常意气风发,左右逢源,握手寒暄,嬉闹玩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这类人,我并无反感,相反会有不少欣赏之心,人有能力大小之说,能游刃有余于各种应酬之中,掌控场面,皆大欢喜,不是一般人物所能做到的。一场饭局之中,如果少了这类灵魂人物,会冷清得多。  相似文献   

14.
前天晚上,我遭遇了一个百分之一百的素食主义者,饭局的结果是,我很不体面地愤怒了,最直接的表现是我当着他的面,把一整煲的排骨连汤带水消灭得颗粒不剩。  相似文献   

15.
爱心大接力     
偶尔的一次小饭局,遇到了年轻的"小老板儿"李东,听说他在做"慈善",并未在意。只是处于好奇,便参与了他所说的"一个小活动"。然而,当坐在接我的来车上,与开车的同样的"小老板儿"徐伯功聊天时,我突然发现:这是一个不得了的群体,正在做着一系列不得了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鸿门宴,堪称觥筹交错,刀光剑影,背景波谲云诡,杀机四伏。在中国式政治和日常交往中,饭局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吃饭,而是联系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世界》2008,(7):116-116
“在越来越多的记者想方设法赶往灾区时,我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见面’仅3天的黑水。”在6月2日《南国早报》上,一位“特派记者”刊文指出,5月27日,他满怀着帮助灾区人民的愿望,来到地震灾区。可他很快就发现,他想为灾区帮忙,却需要更多的人为他而忙碌。“但我为灾区做了什么?给灾民带去了什么?我常常对此感到茫然。  相似文献   

18.
演员金巧巧的手机丢了.拾到者曝光了她受邀参加某老板饭局的短信。娱乐圈又因“明星饭局”炸了锅。  相似文献   

19.
丹飞 《出版广角》2013,(12):34-35
我与唐朝晖初识在一个饭局上。我在清华待到快长出青苔,才像个酒足饭饱的酒囊饭袋,乐颠颠离开清华。在那座"世界最美校园"里先五年,又五年,中间自我发配到长春做了一年准公务员,这之后就去上海,到贝塔斯曼做策划编辑。与唐朝晖相识就是在这期间,其时我想追春树的新书,春树的书后来不了了之,在作家社出版时责编让我给写几句话,我就写了那句著名  相似文献   

20.
你好,你怎么了,你认为呢……只要每天开口说话,只要和人交流,“你”这个字是必不可少要用到的。在一次饭局上,有人号召玩了这么一个游戏:谈话时不许带“你”字,违规者每次罚款5元,大家都积极响应,自觉得这是小菜一碟,有人还夸下海口:“我就不信离开‘你’我还不能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