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由华州到秦州,其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开篇句中已经明确无误地道出了他西行的缘由"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满目悲生事"是导致诗人"弃官"的原因;"因人"则是诗人选择"西行"和"之秦"的缘由."因人"中的"人"有三层含义,但其重点是"神恋"中的挚友李白.  相似文献   

2.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携眷来到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对于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的缘由,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论者认为杜甫西行是有所投靠,其"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的所"因"之"人",当指杜佐和赞公.有的论者则认为"从杜甫秦州诗中看不出他有所投靠".从对杜甫秦州诗及其它相关作品的分析中可知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是有所投靠,而所"因"之"人"不只是杜佐和赞公,主要是投靠同谷防御判官韦十六.  相似文献   

3.
杜甫于肃宗乾元二年七月携眷来到秦州。诗人选择秦州寓居的原因,除投亲靠友外,尚与自己的体质有关。杜甫属于畏热体质,他要选择一个比较凉爽的地方作为落脚之处,以使自己的畏热体质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而秦州气候凉爽,因而成为杜甫西行的首选之地。  相似文献   

4.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大诗人杜甫先后流寓秦州、成州,创作诗歌一百一十多首,数量多,艺术价值高,在为后世留下丰富文学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疑问,如杜甫辞官西行的原因,在秦州及同谷流寓的情形,交游者赞公、杜佐等人的身份,流寓路线等等,都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难题。面对这些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诗史互证,综合考述,实属必要。我们的主要观点是:杜甫西来秦州是因为罢官加关辅饥乱使然;南下同谷的主因不是秦州贫寒,而是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杜甫和赞公交游的地点只能在秦州而非同谷;杜甫西来秦州、南下同谷走的都是当时的官方驿道;"陇右诗"称"秦州诗"更符合实际情形等。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高度的诗歌艺术成就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杜甫辞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眷西行,先到秦州,后到同谷(成县),寓居陇右约半年时间,流传下来的诗歌有117首。千百年来,这些辉煌的诗篇不但增彩了天水厚重的人文积淀,也引起了后世历代学者的重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了推动杜甫诗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由四川  相似文献   

6.
196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前夕,天水诗人胡楚白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过和耳闻目睹的事实次第写出《秦州光复见闻杂咏》二十首,多层面反映秦州起义始末,"直可作为辛亥革命在秦州的史料来读"。但秦州起义过程复杂,诗体表现,毕竟难以尽述事件厚委,因此结合相关史料对"杂咏"逐一疏证方可窥见其所咏事件之全貌,也可佐证衡量"杂咏"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唐肃宗乾元二载(759)立秋后不久,杜甫弃官寓居秦州,至十月底复高秦州南下同谷就食.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为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诗篇,不仅数量之多在杜甫创作的各个时期是罕见的,而且这些诗篇几乎全部是精心结撰的力作,其中的一些名篇甚至标志着杜诗艺术的最高峰.如此淳美境界的实现,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作者当时的生活以及受生活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状态无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拟先从衣食、交游、行止三方面略述杜甫在秦州的生活情形,然后探讨它们和本期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杜甫一生曾经种药、采药、晒药甚至卖药,如此“药生活”是杜甫在秦州期间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杜甫体弱多病,草药常常是他的养生之资;杜甫一生困顿,草药时为他的生活之资;杜甫热爱自然,草药也是他诗歌意象的一个重要资源;杜甫深具儒家爱物济民的思想,他喜爱草药是因为草药为仁者之物。杜甫面对草药时的心态主要是审美的而不是经济的。草药在杜甫笔下更多的是诗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表现物,是他内心深处道家隐逸意趣与儒家仁爱思想结合而成的一种象征性寄托。  相似文献   

9.
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离开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携眷西行,来到了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迫于衣食无着,只在同谷住了一个月,便奔赴成都。在寓居陇右的四个月中,杜甫共写下了117首诗。透过这些作品,我们既可以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思亲怀友的真情,也可以感受到杜甫同情关心弱者、富有正义感和勇于自责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生命本原的胜利》(见《杜甫陇右诗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一文中,我们曾指出,杜甫诗风,至秦州为一大变.接着还认为,这种转变来自于诗人有了一种强烈的生存危急之感.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秦州<遣兴>诸诗与王梵志白话讽喻诗的语言风格极为相似,应是杜甫对王梵志诗歌的有意模仿.结合王维诗歌中的"梵志体"题注,再以杜诗为佐证,可以判定王梵志应生活在初唐时期,其白话诗对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秦州起义是甘肃天水地区响应辛亥革命的一次重要起义.起义的发动者是黄钺,但为这次起义播下火种、奠定群众基础的则是秦州人陈养源.陈养源1893年中举入仕,1903年辞官到上海开设镜今书局,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兴中会,他刊印进步书刊,结交革命党人,参加革命团体,向家乡青年寄送书籍,传播进步思想,从而为后来秦州起义的发动打下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期秦州辖境林木资源丰富,政府造船、首都开封的土木营造所需木材多来自秦州,秦州当地堡寨兵营修筑、居民日常消耗也不少,中央和地方一些官员还借机贩卖秦州木材牟取暴利。秦州木材大规模密集采伐,不仅引起周边蕃部的不满和骚乱,也使秦州林木资源急速减少,从长远看,这对秦州乃至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相似文献   

14.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初秋,杜甫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微官,携家带口,千里迢迢,艰难跋涉,走过了刚被战火蹂躏的关中大地,翻越陇山边关,来到了西塞重镇秦州城,开始了"流寓"陇右将近半年的生活:十月间从秦州南下成州,十二月初一离开成州南行,年底到达成都。居陇时间虽然不足半年,但在杜甫的生活、思想、创作上,却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一言以蔽之,它是杜甫一生的"转折":生活道路的转折,思想追求的转折,诗歌创作的转折。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诗人之一,其诗歌艺术的成就和旺盛创造力,莫不与他人生这一转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遣兴五首》是杜甫乾元二年(759年)在秦州所作。但是,杜甫《遣兴五首》从内容上看多言长安时事,从叙述语气看,使用的是描述当前事件的语气,从内容、风格、体裁上考察,更接近杜甫的长安诗,而与秦州诗有明显不同。因此,《遣兴五首》当作于长安。从诗中的事件和物候描写判断,此五首诗作于天宝八载(749年)秋。  相似文献   

16.
秦州自古就是关中进入陇右、巴蜀北上关陕的要地。汉代以来,秦州作为军事重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鉴于秦州的重要作用,明朝于洪武十五年(1382)设立了秦州卫,管辖今天水东部与南部以及陇南广大地区。秦州卫是明代西北诸卫中控遏“番族”和备御“北虏”的关键一环,作为联系关中与陇右的边卫之一,其军队除了留守本地外,主要职责是前往甘肃镇守御,同时也随边防局势的变动而前往他处。秦州卫拥有数量稳定且集中的屯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地粮草供应。秦州卫与秦州州衙同属一城,便于两者加强联络与管理,而在明前中期,它在管理陇南地区“番族”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明代秦州卫的设立巩固了西北边防,对后世秦州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社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天辞职携眷西行,到了秦州。在秦州他写下了五律组诗名鸽《秦州杂诗二十首》、《天河》等诗,其中多称说“天河”、“河汉”、“牵牛”等,同天水得名之义完全相合.而且从大体的地域方位上说.也是正确的.可见杜公对牛郎织女传说中“天河”在现实社会中所对应之水.对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都有所认识。他后来在夔州时作了五古《牵牛织女》,在“托意君子进身之道.故感牛女故事而赋之”之外.诗中也反映了杜甫在青年男女关系问题上的一些看法。由此,我们也可略窥牛郎织女传说在唐代以后小说、戏曲中沉寂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被更具教化意义的董永的故事所覆代。  相似文献   

18.
清王朝转衰后,秦州一如全国,统治者横征暴敛、欺压盘剥、徇私舞弊,使社会矛盾激化,民主思想随之传播。在革命党人黄钺、陈养源等的努力和推动下,随着武昌起义和全国革命的蓬勃发展,秦州起义终于爆发了。秦州起义后,革命党人随即成立军政府,实行民主改革,结束了清王朝在秦州的统治,清朝在甘肃的统治也很快倒台。袁世凯夺权后,秦州革命党人被迫妥协,解散军政府,取消独立,起义宣告失败。但秦州起义对推动甘肃、陕西乃至于全国革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上世纪80年代独树一帜的诗歌探索者,诗人海子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杂糅,自成一套诗歌体系.海子的诗学资源来源广泛,或来自于自己的阅读,或来自于自己的民间生活体验,无论面对哪一种诗学资源,他在吸收转化时总有一种追根溯源、直逼本质的能力,除了这种诗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之外,许多诗学资源的转化与他当时的个人生活经历、与时代氛围也密切相关.本文将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梳理出存在主义、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凡高与荷尔德林及东方民间文化在诗学思想方面对海子诗歌创作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海子在诗学资源的接受和转化过程中有一种横向扩大化和纵向延伸化的特点,直指本民族甚至是人类生存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明代麦积山石窟及其所属瑞应寺是秦州及周边地区很有影响的佛教圣地.明嘉靖年间以来,各种佛事活动日渐兴盛,瑞应寺也成为临济禅宗道场之一,并且在当地佛教信众和周边寺院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秦州及周边地区百姓、官员、士绅烧香敬佛、探古寻幽、游赏观光和吟诗作赋的重要场所,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史料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