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治理 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目前实行的基本上是以政府为单一合法性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现实中这种传统的政府单一管理模式已显露出严重的弊端,而以市场为主体的调节机制也不尽完善。学者们建议借鉴公共行政管理中的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的运行过程中重构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关系,倡导建立一种多元参与的有效治理机制,吁求社会各组织团体及高校内部教师和学生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变革日益显现出教育分权、主体多元与大学自主的发展趋向,这一变革趋势顺应了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高等教育治理主要体现为政府权威的去中心、大学自治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民主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折射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式治理结构、相互合作与互动协商的对话式伙伴关系、权力共享与责任分担的公共责任机制理念以及追求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想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保持多元权力的良性互动,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秩序的良好运行,应从政府、大学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建构高等教育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3.
“治理”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变革日益显现出教育分权、主体多元与大学自主的发展趋向,这一变革趋势顺应了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高等教育治理主要体现为政府权威的去中心、大学自治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民主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折射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式治理结构、相互合作与互动协商的对话式伙伴关系、权力共享与责任分担的公共责任机制理念以及追求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想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保持多元权力的良性互动,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秩序的良好运行,应从政府、大学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建构高等教育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4.
我国过去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单边治理模式已造成诸多弊端,需要推行新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发展,考察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市民社会发展背景是必须的。在深入探讨市民社会组织参与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政府、社会和大学自身三方面的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创造条件。具体路径是:加强政府主导,积极营造大学组织自主治理的外部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联动,大力培养和发展第三部门性质的教育中介组织;加强大学自治,推进大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组织作为独立于高校和政府的社会第三方,对于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高校和社会协同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其通过满足国家宏观治理的需 求、高校对办学自主权的诉求以及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期望来获得合法性。但现实中高等教 育第三方评估组织由于宏观层面缺乏立法保障、中观层面缺乏认证维护、微观层面缺乏专业团队,导致其独立性和中介性缺乏,专业性、业务水平和合法性基础受到质疑。为此,需通过落实法律身份、建立健全认证机制、打造专业化的团队构建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组织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论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的参与协商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中心体制是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过去 ,政府的单中心治理已难以解决日益复杂的高等教育问题 ,必须通过分权或联合其他社会力量实行多中心治理。文章认为 ,为了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共同利益最大化选择 ,使参与协商各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制度化 ,有必要构建参与协商机制 ,并对机制的具体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国际组织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动因,推动其参与高等教育全球治理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举措。近年来,学界对国际组织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从不同视角解读国际组织如何通过高等教育全球治理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中最重要的高等教育全球治理枢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引发极大关注。从国际组织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高等教育全球治理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相关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对高等教育全球治理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探索,关于国际组织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的研究更多基于宏观层面,关于我国如何参与国际组织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8.
朱涵 《江苏高教》2012,(3):59-61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在其理论观照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产生以"去中心"为基础的治理范式。多中心治理框架下社会参与力量的培育包括: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建设,在依法办学中推动社会参与法制化;构建现代大学运行服务体系,在自主管理中促进社会参与常态化;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在民主监督中引领社会参与透明化;学习借鉴西方成熟经验做法,在吸收创新中实现社会参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政治基础,也是高等教育治理改革的政治基础。扩大高等教育治理的社会参与,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对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基层民主具有重要示范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提升,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广度和深度都随之发生正向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特征。促进高等教育治理的社会广泛参与,实现高等教育良治,需要政府、社会和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传统的管理模式即政府作为单一的权力中心来管理社会事务已显得捉襟见肘,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提供社会服务、扩大社会参与等重要功能。然而在现实中,非政府组织却面临着外部环境制约和自身缺陷的双重困境,严重制约其创新功能的发挥。为此,应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两方面入手,推动其健康发展,以期形成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为基础的社会合作治理模式,提高社会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体参与公共管理即为社会治理,社会治理较之强政府控制更为有效。当前我国社会主体的参与形式和程度尚处在初始状态,还未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提高高等教育公共管理水平的必需,良好的社会治理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培育,应当充分利用当前政府行政改革的契机,发展社会治理组织。  相似文献   

12.
公共治理理论因多元、民主、平等、合作的特征影响高等教育管理,以此发展出高等教育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念带动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进程,改善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实现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本质诉求,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政府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和转换政府角色,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保证多元主体依法有序参与高等教育治理。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由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使高等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治理理论倡导"多中心治理"模式,对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治理理论视角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实现保障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提高保障效率、实现良性互动等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社会、高校都应积极参与高等教育治理,构建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通过完善治理措施,切实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到来,现代高校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其社会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而社会组织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主体力量,其参与高校治理的诉求愈来愈强烈,且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力图在达到高等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善治"目标的基础上,依照国内外社会参与高校治理的成功实践,探究社会主动参与高校治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地方治理理论强调地方政府、社会与市场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的良好合作,具有十分明显的西方社会话语特征,但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务件和体制环境中,地方治理更倾向于强势一方的地方政府的治理,形成了强政府治理的苏南模式和市场先行、社会参与的浙江模式两种典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反映了西方话语特征的地方治理理论在中国有其自身的适应和发展空间,具有明显的地方政府主导色彩,社会的参与治理也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推进。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与推进。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正朝向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深化服务理念和由“善政”走向“善治”的趋势变革。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一直由政府和学校把持,但是,随着社会力量的不断崛起,从治理视角出发,高等教育管理应该是政府、高校、社会三股力量共同参与。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中社会参与缺失并表现为权力被漠视、力量单一、内容狭窄、机制不健全。为保障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社会参与,需要政府与高校从思想上转变角色定位,从行动上吸收社会力量,从保障机制上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不断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社会参与,进而促成高等教育的善治。  相似文献   

17.
在体制内萌芽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存在自主性不足、社会合法性缺失、运行机制不畅、专业化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由于自由竞争的经济社会体制不健全以及社会自主自治程度不高,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中介组织适宜采用准国家合作主义与社会合作主义的双重混合模式进行公共治理。需要以"民营官督"为核心重新定位政府与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行政关系;建立政府与行业参与的双重管理制度来完善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外部治理结构;通过政府设立发展基金与购买服务、实行问责制以及建立内部董事会来完善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提升,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发生着正向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特征.扩大高等教育治理的社会参与,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对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基层民主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促进高等教育治理的社会参与程度,实现高等教育良治,需要政府、社会和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荀渊 《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94-102
在韦伯合法性理论的影响下,对大学与高等教育合法性的讨论,最初是从作为社会机构的大学组织合法性、制度合法性、观念合法性展开的,进而延伸到了作为社会系统的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受哈贝马斯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理论的影响,关于大学、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的讨论,聚焦于二战后技术理性、新自由主义带来的知识商品化对大学与高等教育合法性的侵蚀。后现代理论对现代大学的质疑、批判同样消解着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合法性。进入信息时代,一种新的合法性危机正在高等教育领域显现。作为一个西方学术命题,关于大学与高等教育合法性、合法性危机的讨论,为重新思考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的地位、使命及其公共价值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地方高校治理中迫切需要更加紧密的高校与社会关系,高校和社会对互动的诉求也日益增强。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引发的主要任务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与部属高校相比,是否具备吸收社会资源有效参与治理的能力是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参与地方高校治理的发展决策支持、产学研用合作、科教协同育人、质量监督评估和高校社会捐赠等路径优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时代,亟须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进一步更新理念、重构关系、型塑主体和完善制度,全面优化地方高校治理社会参与的基本路径,助力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