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8,(4)
我们党所培育的记者队伍,历来有热爱人民,忠于职守;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无私无畏,刚直不阿;深入实际,不尚空谈的光荣传统和特有本色,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对这些传统和本色,一要坚持,二要发扬,并赋予它时...  相似文献   

2.
此文不仅献给广东电台的驻地记者,也献给全国省级电台近千名驻守在第一线的记者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突发性事件的重要方面,台风、洪水、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由于事发突然、事关民众切身利益,民众急需了解,因而从纯粹的新闻学意义上说,其新闻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1995,(5)
论记者的形象编者记者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说到这个问题,人们脑子里也许就会冒出个“无冕之王”来。好象也真是这样,记者想到哪里去,就到那里去;想采访谁,就采访谁。似乎什么人都不敢怠慢,俨然一个未加冕的君王。其实,这不过是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社会地位崇高的比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重新回味列宁的经典教导:“革命者不是在革命到来的时候才变得革命的人,而是那种在反动势力最猖獗、自由派和民主派最动摇的时候捍卫革命的原则和口号的人”。掩卷沉思,感慨万千。为救国于危亡,解民于倒悬,吉林共产党人的先辈,以奋勇当先、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使革命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6.
2020年的春节,安静但不平静,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让一座座城市仿佛瞬间按下了暂停键。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防控阻击战堪称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揭示了传染病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影响,而抗击传染病更是一项高度组织化、科学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重大行动。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记者的神圣职责。有人将新闻比做社会的雷达与监测器。人民群众把很多公平和正义的希望寄托在记者和新闻媒体上。因此,新闻记者肩负正义与责任,不仅要以文字、图像、声音追踪、记录社会的进步,也要反思与警示这社会的缺陷与不公,履行舆论监督的职  相似文献   

8.
1981年元月的一天,我赶往铜川矿务局王家河煤矿。一进信访者何俊杰的家门,就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墙上贴满了各报平反冤假错案的新闻报道。我为《人民日报》写的“也谈记者的苦恼”和“再谈记者的苦恼”专稿,以及在《陕西日报》发表的“鸭口煤矿党委不理民事群众强烈不满”等报道,也剪贴在《呼唤青天》的墙报栏里。一下子臆测到何俊杰同志可能冤情深重。何俊杰同志确实冤情深重,但案情简单。原来,  相似文献   

9.
写杨捷,换了几个标题,都不尽如人意,现在标的这个题,用的是原新华社副社长、著名记者海棱给杨捷的亲笔题词。冠以这个题目,对杨捷是贴切的。只从履历表上“受过中央、省、地、报社14次奖励,有一篇作品获全国好新闻奖”的平面介绍,还感受不来,如能跟杨捷在延安住一段时间就知道了。如果他在报社,要他的电话接二连三,找他的人们来往频繁。请教的、伸冤的、离婚告状、打官司的络  相似文献   

10.
张友鸾在去年五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是蜜蜂,不是苍蝇"一文中,硬说现在记者不被尊重和信任,"没有社会地位","逢人低三等".他提出什么"记者不讨厌,不是好记者"的口号,甚至扬言"不到新闻工作者获得应有的、适当的社会地位,决不罢休".看,他多么"关心"记者啊!然而,我们都知道,党向来就是尊重和信任忠于革命事业的新闻工作者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报纸是党进行思想工作的最有力的武器,党决不会把这个重要的武器,交给不能被尊重和信任的人去掌握.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也是尊重和信任的.他  相似文献   

11.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那么媒体的从业人员是不是就"顺天应人"地成为全媒体记者?本文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很深的误解。全媒体记者的概念可以有,全媒体人才也可以有,但真正的核心记者队伍一定是专业的。事实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记者要成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全才并不现实。在全国一些中小广播电视台步履维艰的情况下,近几年秦皇岛广播电视台的经营收入却一直逆势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广播和电视作为两大业务部门相对独立运行,保持了两个专业队伍的相对独立性,从而保持了两个主体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国新闻宣传战线正在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向穆青同志学习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使广大读以穆青同志为榜样,对照穆青同志的事迹,思考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本刊特刊发一组悼念穆青同志的章。  相似文献   

13.
文有仁 《新闻实践》2003,(12):15-16
穆青同志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在这些日子里,我脑海里一直翻腾着他的形象。我同穆青接触不多,但从亲身感受到的几件事已给我留下一个印象:穆青是人民记者的榜样。我1956年从解放军转业到新华社后,由于长期在国际部工作,直到1966年初才知道穆青。这年年初,天寒地冻,新华社大礼堂的大厅和二楼挤得满满的,穆青做兰考采访见闻报告,介绍焦裕禄的事迹。当讲到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兰考人民痛悼焦裕禄时,穆青哽咽了,无法讲下去。原本一片静寂的大厅出现了轻轻的啜泣声。穆青停了片刻才继续讲。看来,穆青不仅广泛深入兰考采访,而且整个感情同兰考人民融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记者直接参与口播新闻,把自己的声音直接传达给听众,已成为广播改革中的一种喜人景象。 但是,记者口播形象如何?我们需要怎样的记者口播形象?这些问题已经到了我们应该关注的时候了。 从广播、电视的现状看,对记者口播,很多人更多的是把它当作实现创意和节目招徕的一种形式,甚至仅仅作为手段,认为“口播不就是一种播法嘛,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口播就一定有人爱听”,因此忽视了记者口播的内在规律的研究。常此以往,手段、工具的开掘必然乏力,江郎才尽,行之弗远。 当我们队发挥广播特长、调动记者潜能的更高层面去关照、揣摩时就会发现,记者口播不仅是传播事实、阐发(稿件)主题、影响受众的一个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展示记者魅力的一种手段,它甚至有着堪与采写媲美的无穷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记者口播的声音形象代表着记者从业的媒体形象,反映出记者的德才学识。因此,广播、电视从业者,应当多去探究记者口播的内在规律。 记者口播依循的是广播听知规律,它的本质、特色、形象  相似文献   

15.
当主持人、记者的形象通过电视屏幕呈现在观众面前时,所代表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他们所代表的是所在电视台的形象,是媒体的形象。电视台主持人的形象就是这个台的窗口,电视观众对于一个电视台的评价,绝大部分来源于对主持人的感觉。对出镜记者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忝在新闻之列,耳濡目染,对新闻之事有更多一些了解和感受。愈来愈发现,见诸报端的新闻作品,记者以主体凸现于文字之中的,不乏其人。尤其在一些人物专访中,先铺排其与主人公的相识相往,后结尾于与主人公依依惜别之情境,记者之所作所为跃然纸上,大有喧宾夺主之嫌。这或许是受文学作品中“第一人称”写法之影响。文学作品作为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种创作形式,它并不是对生活的摹写,其第一人称中的“我”也并非一定是作者本人。尽管有些作家  相似文献   

17.
1980年前后,在人民日报记者会议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课堂上,我曾多次提出记者要努力雕塑自己的形象,并反复阐述了这个问题的意义。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全国处于思想解放的新形势之下,窒息多年的新闻事业获得了复苏。为了振兴新闻工作者的精神,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恢复被十年浩劫损伤了的记者声誉,提出加强记者的道德和思想作风的修养,提出记者要努力雕塑自己的形象,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近几年来,在一些新闻报刊上,又发表了不少讨论记者进行自我塑造的文章,看来这个问题还没有过时,还值得继续提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学院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今年5月联合举办了第12期新闻宣传干部进修班。在安排课程时,考虑到知名老记者、新华社前社长穆青同志正在外地采访、考察,没有请他同学员见面。没想到学员对此反应十分强烈,纷纷要求见见穆青。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山东分社高级记者李锦始终坚持在普通老百姓中搞调查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17年中,他每年有200多天,最多达315天在基层采访。在17个春节中,有15个春节在农民家中度过,搞过15年春节报道。他调查时习惯于住农村,而且多数是贫困村。邓小平在1982年听他汇报农村大包干情况时,了解到他当时调查过200多个村庄,说:“那你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20.
郑理同志是北京日报政法部记者。他的一个突出长处是工作勤奋、新闻敏感性强。他从电台广播中听到赵荣琛教授从美国讲学回来,中途因故在台北机场停留的消息,就立即去采访,当天就写成了《赵荣琛教授台北机场停留记》通讯。第二天就见报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国新闻社都于次日转发。这篇稿子被评为1982年全国新闻稿的得奖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