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王易)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评论陈琳,刘桢、王粲等人的作品时说:孔璋(陈琳)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刘桢)有逸气,但未道耳。……仲  相似文献   

2.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曹丕《典论·论文》把他排在孔融、陈琳之后,当是按照年岁来排列的。曹丕又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团扇》《桔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这是对王粲的作品作出较早的评论。曹丕又在《与吴质书》里说:“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曹丕认为徐干的辞  相似文献   

3.
“建安七子”,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指生活在汉献帝建安(196—220)时代的七位著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场、刘桢。刘勰对他们都有评论。刘勰对作家的评论,往往三言两语,抓住要害。十分精采。这样的例子很多,他对“建安七子”的评论就是其中一例。孔融气盛于为笔  相似文献   

4.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里程碑式的著作,他在著作中提出关于徐干文中盈满“齐气”。后来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觉得“齐气”为徐干的气性和文风,这又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术界对建安四子,即陈琳、阮、刘桢、徐干归附曹操的时间,还存在着分歧。我们根据史料记载并结合建安四子的文学创作予以综合考证,得出结果如下:陈琳归曹是在建安十年,阮归曹是在建安二年,刘桢归曹是在初平三年,徐干归曹是在建安十年。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文学史上,两个以上的诗人常常被并在一起称呼,其基本形式主要有七种。按时代并称。汉末诗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都是  相似文献   

7.
根据曹丕与建安文士之间不同的隶属关系,本文拟将建安文士分为三类:一是作为曹操属吏的王粲、陈琳、阮瑀、繁钦等人;二是担任过五官将文学的刘桢、徐幹和应瑒等人;三是作为曹丕政治智囊团的主要人物的吴质,通过钩稽史籍,论述曹丕同建安文士非同一般的文学友情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提到英雄辈出的东汉末年,就不得不提及曹操,我们暂且不说曹操的政治功绩,单是那斐然的文采就值得我们仔细体味。曹操(155-220),字孟德,作为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还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共同缔造了“建安风骨”的独特文学风格。他们的诗歌普遍采用五言的形式,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苍凉遒劲的特色著称,被后世尊为典范。  相似文献   

9.
林影 《新读写》2013,(10):16-16
“骨头”,一个坚硬的词语,有了骨头,就有了支撑一个人需要骨头,一个民族需要“骨头”,同样,文章也是需要“骨头”的。东汉末年,“三曹”(曹操、曾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诗风慷·既激昂,刚健有力,个性强烈,就给中国文坛留下了“建安风骨”。  相似文献   

10.
刘桢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建安文坛上,刘桢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曾以其“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赢得历代文人的推崇。但对某些问题的探讨,由于受到传统结论的影响和因史料多已佚散的原因而未能深入进行,甚至出现溢美之辞。本文仅就其籍贯、思想性格和文学创作略陈管见。一曹丕《典论·论文》和《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皆谓刘桢为“东平人”。因此,后世许多著述多将其籍贯视为今天的山东省东平县。东平,东汉时期为东平国,治所无盐,在今东平县二十里处,辖有宁阳、富城、寿张等十县,地域广大。何以证明刘桢就是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呢?恰恰相反,《世说新语》和《后汉书》为我们提供  相似文献   

11.
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阝属)”应瑒和刘桢)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他们的作品所体现的,“建安风骨”对后代的许多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王粲(177—217年)则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这个评价是很高的,王粲十七岁时因为政局动乱从长安到荆州,投奔刘表,在荆州生活了十六年,一直未受到刘表的重用而郁郁不得志,这种心情在他的名作《登楼赋》和《七哀诗》(其二)中都有生动的抒发。二○八年他离开荆州归顺曹操,受到曹操的重用,被辟为丞相掾,后迁军谋祭酒,从曹操西征时还拜为侍中(侍从帝王左右,出入宫廷的官)。那么,王粲何时担任侍中的呢?  相似文献   

12.
三曹———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的并称。他们的诗气势雄伟,慷慨激昂,意境开阔。建安七子———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蠫、应蠩、刘桢七人的并称。他们的文学作品慷慨、悲凉、刚健,有“建安风骨”之称。竹林七贤———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个文学名士的并称。其作品多用比兴手法,借古讽今,消极避世。浔阳三隐———东晋陶渊明是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而辞职归田的诗人,他和隐居不仕的文人周续之、刘遗民被称为“浔阳三隐”。竟陵八友———他们是南…  相似文献   

13.
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东汉末年文学家,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王粲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七哀诗》堪称代表,反映了汉末离乱和人民痛苦,对当时军阀割据的局面深表憎恶。《登楼赋》也颇有名。在七子中成就最大,与曹植并称为"曹王"。明人辑有《王侍中文集》,张溥辑有《王侍中集》一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似文献   

14.
柳赋     
建安五年二月,曹操进军黎阳击袁绍。十月,大败绍于官渡。年仅14岁的曹丕从征,植柳。建安二十年,曹丕路经此地,当年亲手所植柳已成材。睹物伤怀,作斯赋。王粲、陈琳亦有《柳赋》。粲赋:“昔我君之定武,致天届而徂征。元子从而抚军,值嘉木于兹庭。历春秋以逾纪,行复出于斯乡。”此与丕赋序相合,显然是奉教和之作。丕云:“于是曜灵于鹑首。”  相似文献   

15.
刘梁、刘桢为汉末三国有直系亲属关系的重要作家,《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刘梁》载:“刘梁字曼山,一名岑,东平宁阳人也……刘桢,亦以文才知名。”所以,虽然《三国志·魏书》屡称“东平刘桢”,但刘桢的籍贯仍当从其祖父梁为“东平宁阳”,即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人。这个问题曾有徐传武先生《刘桢应是宁阳人》一文(载徐传武、  相似文献   

16.
“建安七子”何来孔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安七子”之说,源于曹丕的《典论·论文》。《论文》说: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自觉的背景下,刘桢在文艺理论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本文从刘桢对孔融的褒扬之语入手,分析了“气”这一文学理论范畴的演变,并将刘桢的文气论与曹丕的文气说进行比较,得出刘桢论文重气更重势。  相似文献   

18.
无论在文学发展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凡是在艺术修养上有一定造诣的作家,大都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创新,并赖此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我国古代文论家对此早已有了足够的重视,并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述.曹丕《典论·论文》首倡"文以气为主"的观点,称“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他还在《与吴质书》中称"公干有逸气".无疑,曹丕之谓"气",主要是  相似文献   

19.
对曹丕《典论·论文》的评价,鲁迅先生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丕著有《典论》,现已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由此可见,鲁迅虽然是在论述《典论·论文》时,用了“文学的自觉”这样一个概念,但在他  相似文献   

20.
校猎赋     
《古文苑》卷七章樵注引挚虞《文章流别论》曰:“建安中,魏文帝从武帝出猎,命陈琳、王粲、应殇、刘桢并作。琳为《武猎》,粲为《羽猎》,磅为《西狞》,桢为《大阅》。”《羽猎赋》中称曹操“为公”,《西狞赋》中称曹操为“魏公”,赋中又有“寒风肃而川逝,草木纷而摇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