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之后,朝鲜以此为契机发动和平统一半岛的宣传攻势,企图通过谈判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但美国在与朝鲜的“非对称关系”中推行“敌视、遏制、不接触”的政策,放弃在韩国主导下的朝鲜和平统一,转向维持半岛分裂局面,通过强化韩国的实力以遏制朝鲜的发展。这使得朝鲜半岛在1960年代中后期出现较严重的危机。特别是,约翰逊政府推动韩国与日本关系正常化,美日韩同盟对朝鲜的国家安全带来相当大的威胁,加之金日成利用越南战争尝试采用类似于越南革命的方式统一半岛,朝韩之间不断出现低烈度冲突,半岛局势十分紧张。而美国则实施十分矛盾的政策:一方面因越南战争的牵制需要维持半岛稳定而阻挠韩国袭击朝鲜,另一方面大大增加对韩国的军事援助,在客观上助长了韩国的对抗行为。因此,美韩同盟恰恰成为朝鲜半岛危机得以缓解的一个较大的障碍。美国在半岛处理危机时的选择余地不大,其对半岛的政策陷入困境就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2.
朱辽野 《丹东师专学报》2011,(2):127-130,136
2010年朝鲜半岛是在局势不断紧张中度过的,这是由朝韩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质决定的,也是美国推行其东亚战略的结果。局势不时紧张,甚至发生武装冲突,已成朝鲜半岛的常态。朝韩目前的实力都不足以压制、吞并对方,美国也无力发动对朝鲜的战争,中俄是遏制战争的有力因素,斗而不破是朝韩关系的特征,半岛发生大战的可能性极小。2011年初朝韩都发出缓和关系的信号,下半年会进一步缓和。朝韩双方都无法支撑长期紧张局势的压力,美国也需要在缓和中寻求朝核问题的解决途径。2011年下半年朝韩双方可能重启经贸合作,有限恢复韩国对朝鲜的人道主义援助。  相似文献   

3.
近来的国际形势,有继续缓和的一面,也有趋于紧张的一面。论缓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大国关系仍在调整之中,一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出现了好的势头,如阿富汗对立双方塔利班和北方联盟之间的谈判3月下旬获突破,互为宿敌的印度和巴基斯坦2月展开“大巴外交”,南亚的对峙局面有所缓和。说紧张,地区固有冲突仍在持续,新的冲突不时发生,有的还在不断升温。在海湾地区,美英对伊拉克发起的空中打击还没有最后停止;在巴尔干,有关科索沃问题的谈判破裂,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日渐升级。另外,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之间爆发了…  相似文献   

4.
朝鲜半岛的大国战略博弈是真正的推进朝鲜半岛局势变幻的原始动力,持续将近60年的朝韩对峙,其背后是大国与大国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的博弈。全面分析当前朝鲜半岛大国战略博弈,妥善处理与朝鲜半岛大国的关系,对于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1969年中苏边界的冲突使两国濒临战争的边缘,中苏关系的全面恶化客观上为中美关系的缓和带来了契机。伴随着对中苏边界,中突认识的不断深入,美国调整了其对华政策并逐步加大力度。与此同时。苏联的重兵压境和中苏边界冲突的升级也改变了中国对安全形势的判断,认为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比美国要大。中国决策层经过长期的观察、慎重的思考研究后,最终决定调整对美战略。中关关系缓和的条件基本具备,两国最终实现了历史性的和解。  相似文献   

6.
一、材料 :2 0 0 0年 6月 1 3日 ,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和韩国总统金大中在平壤举行了会晤。这是朝鲜半岛分裂半个多世纪来 ,北南双方领导人的首次会晤。 6月 1 4日 ,金大中和金正日在举行单独会谈后签署了《共同宣言》 ,宣言再次确认民族自主统一原则 ,并就交换离散家属故乡访问团以及扩大经济合作等问题达成协议。这是继 1 991年《关于北南和解、互不侵犯和合作交流协议书》后双方签署的又一重要文件。在世纪之交 ,半岛北南关系迎来了久违的春天。阅读上述材料 ,运用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1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    为主。北部…  相似文献   

7.
苏共二十大之后,赫鲁晓夫提出了以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为核心的对美缓和战略,妄图实现苏美联合主宰世界,要求中国服从服务于苏共的对外战略,并把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正义行动一概看作是对其缓和战略的破坏,中苏两党在对外战略上产生严重分歧和冲突,对导致中苏两党论战和关系破裂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师、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三个重要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人们通常只重视三者合作的一面,对三者的冲突与竞争重视不够,实际上,冲突与竞争也是三者关系的常态。研究三者的博弈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本文利用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根据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元博弈的分析,给出了课堂教学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利用越南这一战略要地对中国进行遏制。面对美国侵越带来的威胁,中国援越抗美,但双方的对抗以不发生正面冲突为限度。由于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尼克松为借助中国影响尽快解决越南问题,需要中国的支持协助,因此主动做出了与中国接近的姿态。中国对当时国际形势做了深入研究后.也相应地做出缓和的回应,利用越南问题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越南因素在中美从对抗到缓和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实效的获得。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校园内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之音,师生冲突事件时有发生。自由市场主义思想侵蚀、人本主义思想泛滥、评价考核方式不当、信息化网络化影响以及学校自身问题等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改善紧张师生关系需要从教师威信自我救赎、重建教学关系、改进管理制度以及坚守育人文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企业内部关系日趋复杂,冲突管理是企业内部关系的调整与完善重要内容。分析了冲突产生的现象、冲突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缓和或解决冲突管理的原则及措施,对于企业健全优良的内部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电视剧《小别离》前25集为语料来源,收集了33处亲子冲突话语为语料,详细分析中国家庭环境下亲子话语冲突,旨在探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采取哪些方式结束冲突话语,以及不同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对亲子冲突话语结束方式产生的影响,以期帮助缓解青春期少年与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亲子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家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利益博弈时代的大学是一个由政府、大学、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体,各主体都拥有评价的话语权。各主体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导致大学评价实践中的冲突和矛盾。矛盾和冲突本质上是利益博弈,利益争夺的主观动因是各主体的"为我"倾向,客观原因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不足。厘清各主体的利益观、明确高等教育质量观、树立科学的评价观、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有助于缓和矛盾与冲突,实现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文化霸权取代了阶级关系。多元文化的存在,使文化霸权的策略得以产生,文化霸权的接合过程变得必须。各个政治社群的封闭地域性利益,使民主社会中各个政治社群无法达到整合的作用,文化霸权的言说接合策略在政治社群激增甚至相互冲突的民主社会中扮演起整个民主社会的共同利益及需求,社会阶级与政党间关系的紧张由此得以缓和。  相似文献   

15.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关关系走向缓和。中美关系的缓和,既是两国领导人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做出的现实选择,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与尼克松和基辛格的伟大杰作,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珍宝岛事件在中关关系缓和进程中只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电视剧《新结婚时代》中的冲突性话语为语料,从面子威胁程度来界定是否冲突以及冲突的级别,将冲突分为两类:缓和性冲突和加剧性冲突,进一步探讨会话冲突的语用管理与说话人的身份属性显现和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与变迁背景下,行政权压制公民权社会管理模式已成为社会冲突与矛盾源头,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之要旨在于改变以往的压制型管理模式,转向为法治型管理模式。检察权,作为法律监督权,介入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为缓和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内在紧张,推进行政权与公民权的法治型关系形成以及创制稳定型的权力与权利结构。  相似文献   

18.
情绪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 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及时进行情绪调控,这对于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一、缓和紧张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紧张则使思维受压抑,难以发挥正常的智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缓和紧张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其方法如下:1.语言缓和法。学生情绪紧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问题回答不出,这时,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环境法治建设则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追求西部区域经济与环境法治建设的协调发展,本研究旨在厘清多元主体利益的博弈关系,即"环境冲突与环境主体的紧张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法治建设的契合与促进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损益边缘化的补充关系",通过分析西部区域经济与环境法治建设协调发展中最难处理的问题,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缓和与冲突是人际交往中两种基本状态,缓和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既可以达到化解人际矛盾,缓和话语冲突,维护交际双方面子的目的,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对日常缓和语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指事型、行事型以及成事型缓和语语用策略在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人际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