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尚礼"精神,西方传统文化精神是"尚力"精神。礼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主体。"力"是唯一将西方文化三要素构成一体并且传承不断的文化精神。"尚礼"精神作为一种传统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大现实意义。"尚力"文化已经发展到自己的一个高峰时期,它所造成的三大人类危机——环境危机、战争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21世纪应该是"尚礼"和"尚力"两种文化精神或者说是文化价值观念对立互补的世纪。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选择深受"尚礼"精神的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的"尚道"——"尚礼"精神的胜利。新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党的自身、对农民的态度、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三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整个世界文化处在文化转型、文化激变之际,中国保持文化自觉,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显得尤为迫切。恢复"尚礼"精神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尚礼精神在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文化变革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爆发频繁,其"替天行道"的主张实则来自儒家知识分子经世治国、辅国安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理想,与中国士阶层"志于道"的精神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美学,构建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仁、礼、天的美学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则是体现儒家美学文化内涵的社会主体。但中国美学文化内涵的构建,不只有文人阶层为主的社会群体,还有以农民、平民为主的社会群体。傩戏作为扎根于普通民众的仪式戏剧,在体现中国美学文化当中的共性元素之外,也因与农民、平民的紧密关联,体现出与其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礼”“善”审美观。它也许没有那么诗意、那么崇高,但却质朴、真实地体现了中国社会普通群体的为人处世、待客接物的人生审美实践观。  相似文献   

5.
文化词汇是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裁体,是连接语言与文化的一座桥。“礼”族文化词汇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礼文化内涵,“礼”族文化词汇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礼文化的教学。本文将对“礼”族文化词汇的课堂教学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礼"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书中多次出现。自先秦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论语》中"礼"之内涵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礼"的实质是爱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对"礼"的实践贯穿于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在"礼"与"仁"的关系方面,二者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克己复礼为仁","仁"不仅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更有超越"礼"的部分,即是对全体人的大爱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7.
中华明的核心是什么?这在学术界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认为是礼。有人会说,你这是卖什么吆喝什么,因为你是研究礼的,所以才会把“礼”抬得这么高。可是对不起,这一说法的发明权不是我的,而是属于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先生就先获我心。钱先生在台北的素书楼会见一位美国学时说:“你对中国化的认识,只是看到了它的手指和脚趾,要了解中国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钱先生非常明确地说道:“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为什么可以用“礼”来统领中国传统化呢?钱先生强调了以下两个要点:首先,  相似文献   

8.
礼是华夏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是国人遵守的社会规则和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基于此,可以说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中职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与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当前的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当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强化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礼"来开展中职德育教育,是当前中职教育的一个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阐述了传统文化中的"礼"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礼善”文化是以“礼”和“善”为价值取向的文化。这一文化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遵规守纪、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的思想和行为。“礼善”是宁波市惠贞书院的核心文化,在建设“礼善”文化中,学校建构了清晰的实施框架,并从制度、环境、策略、课程、活动等五个方面明确了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廉文化精神内涵丰厚,人文价值突出。特别是廉文化中的知仁爱、明礼义、守正道、节欲望、克情绪、尚俭朴、怀敬畏、存善念、养正气为新时代我国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支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的核心概念“礼”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内涵丰富,应用面广。随着时代发展、文化语境的变迁,对“礼”的阐释日趋多元化,相关译介方法多样。跨文化阐释式翻译侧重于对原语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并使用目标语读者熟知的文化意象替换或解释译者解读过的原语文本。跨文化阐释视角下从“礼”的源考及释义着手,结合“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宣传语,讨论“礼”的内涵及其英译问题,有助于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3.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感染病,使人民的生命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受到严峻的考验。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全国人民特别是工作在抗“非典”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技人员,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临危不惧的拼搏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夙夜在公、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儒家礼学精神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它对我国社会的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礼学的核心。本文从儒家礼学的视角,就礼学的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三个方面,探析了儒家礼学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分析了传统武术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奇葩的儒家礼学原因。这对从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视角来弘扬民族传统武术有重要意义,对民族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16.
李静 《文教资料》2012,(18):89-91
"北京精神"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所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厚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北京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升华。  相似文献   

17.
“燕”化的内涵丰富隽永,源远流长。历代人欣然命笔,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咏燕名篇,为中国传统化平添了一道亮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08,(10):7-7
9月10日,广西昭平县逸夫小学的教师为一年级新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笔礼”。 “开笔仪式”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在仪式上,180名学童在老师的指导下饶有兴趣地参加了“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茶敬亲师”、“诵读经典”等环节的活动,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迈好学习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陈洁 《成才之路》2009,(15):90-90
“五四”前夕,来自北京、天津、重庆等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汇聚一堂,围绕着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畅所欲言,这就是中国政法大学举办的“五四”90周年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孔子的“敬”思想分析了对“礼”的本体意义和为用价值。“敬”不仅能够成就自身之德,使人的行为和谋事莫不自觉地以礼为尊,恰恰合礼,而且“敬”德还具有巨大的示效感化作用,形成人人循礼的良好风气,进而建立一个和谐、安定、有序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