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都市报作为我国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1995年元旦出现的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为其开端,随后都市报的热潮便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并在1999年前后达到高峰。不可否认,都市报的出现与整个90年代浩浩荡荡的都市化进程紧密相连,都市化所带来的另一个结果便是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都市化进程之于都市报、都市化进程之于大众文化、广告之于都市报、广告之于大众文化,从这些复杂的关系中,笔者以商业广告作为文章的切入点,试图寻找出一条文化的脉络,从而窥看广告在我国都市报发展过程中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04,(1):76-76
随着国内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面世以来,已有10余年了。在中国报业呈现出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新气象的今天,国内各主要都市报都在办报的管理、经营上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创新,而《都市报创新论》正是在这种百舸争流、积极思变的环境下对此现象做了总结性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1993年8月,贵州省委机关报创办了全国第一家都市报《贵州都市报》。次年1月,《三秦都市报》在西安问世。时隔一年后的1995年,《华西都市报》、《大河报》、《南方都市报》、《三湘都市报》相继创刊。1997年,《楚天都市报》、《海峡都市报》诞生。之后,全国省报除少数省市区外基本上创办了省级晚报都市报。都市报群体在全国兴起。经过10多年的发展,都市报群体不断壮大。时至今日,都市报业发展中出现了某些转折,其突出表现是都市报群体分化特征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4.
1995年元旦,51岁的席举担纲的《华西都市报》创刊,犹如一匹黑马从四川盆地倏然飙出,乍一问世就显现出不可抗拒的魅力和超常发展的奇迹。到1997年12月,三年跨了三大步,创出发行量超过50万份、广告收入9000万元的业绩,1998年更是登上1.3亿元的台阶。一夜之间,都市报蜚声中国报业界,“一天开进一辆奥迪”,诱惑了众多报人和投资。空前的“都市报热”激活了报业市场,也引发了区域性报业大战的全面爆发。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报业的版图上,成都的报业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现在全国都市报的风头正健,而第一个把都市报办成气候的便是地处成都的华西都市报。翻开华西都市报对外宣传的宣传册,华西都市报首任总编辑席文举和现任总编辑刘为民的合影出现在宣传册的第一页,那是两人几年前在江苏考察报业时在无锡的太湖边凭湖临风时照的,同时席文举的“办报办不成市场畅销报,不如  相似文献   

6.
从1995年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至今,10年沧桑,都市报从兴起到壮大,进入一个求新求变的新时期。有人评价说:“蓦然回首,我们发现都市报在分化裂变,一批原有都市报寻求自我超越,一批新兴都市报另辟新径,呈现出向主流媒体演进的鲜明趋势。这一现象可称之为后都市报时代。”  相似文献   

7.
朱学东  喻乐 《传媒》2003,(10):20-27
都市类报纸作为中国报业的主力军,我们同样看到其中上演的生死时速:体制、机制适应市场的报纸红红火火,体制落后的报纸如履薄冰。要想使自己的报纸摆脱“冰势”,唯有在认真研究市场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以求得新生,否则,只有选择其他出路。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在我国报业中悄然兴起并展现出勃勃生机的都市报,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发展速度之快,社会影响之好,经济效益之高,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关注,它透视出我国报业改革的一段重要历程,显示了我国报业改革所取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我是随着中国报业市场化的潮流加入传媒的。199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那一年堪称中国的“都市报元年”,当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8月1日《大河文化报》(现名《大河报》,下简称“大河报”)在郑州创刊,这两张报纸在中国的都市报阵营里都很有代表性,而后者则还是我工作过的第一家媒体。可以说,正是都市报的兴起使我有机会加入新闻业,并随着都市报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10.
庄向阳 《报刊之友》2008,(10):54-55
我是随着中国报业市场化的潮流加入传媒的。199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那一年堪称中国的“都市报元年”,当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8月1日《大河文化报》(现名《大河报》,下简称“大河报”)在郑州创刊,这两张报纸在中国的都市报阵营里都很有代表性,而后者则还是我工作过的第一家媒体。可以说,正是都市报的兴起使我有机会加入新闻业,并随着都市报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11.
李鹏  陈翔 《新闻记者》2004,(9):24-26
1995年1月1日创刊的华西都市报,率先提出“市民生活报”定位,并进行成功的市场化运作,深远地影响、推动中国报业的发展——华西都市报创造了最初的“都市报模式”,引领出蔚为壮观的都市报群。如今,“市民生活报”已经成为一种普及性的办报理念和操作手法,尤其在综合类市场化日报中。但随着“市民生活报”模式的全面定型,以及竞争单向集中、片面趋同,“市民生活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尽快走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淖?显然.创新与突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最近,华西都  相似文献   

12.
2003年的西安报业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市场激烈厮杀的《三秦都市报》和《今早报》一夜之间合并。其合并后的优势已经显现出来。但对当时合并的缘由。业内传说纷纭。如今.两报合并的总策划和总导演——陕西日报杜社长王改民叙说了两报整合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张志新 《新闻三昧》2004,(11):26-28
新千年之交,《深圳商报》、《南方都市报》各出了100个版,《广州日报》出了200个版,《羊城晚报》连续7天共出了236个版。北京、南京、西安、济南、武汉等地的报纸也纷纷跟进。今年3月开始,相对比较保守的《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也由日出对开20版扩至24版,《成都晚报》也由日出四开24版至32版扩为32至40版。《南方都市报》于3月31日在广州报业市场上隆重推出了谓之“成熟2004”的最厚报纸,共有14叠,每叠16至48版不等,总计304个版,创造了国内厚报的“吉尼斯记录”。  相似文献   

14.
1995年,《华西都市报》以新型都市报的定位和大量贴近百姓的新闻策划、别具一格的“敲门发行”迅速走红。《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带动了成都地区其他报纸的超常规发展,也使成都这个内陆省会城市成为国内报业竞争的焦点。现在,《华西都市报》与《成都商报》两家零售额在成都报业市场所占的份额  相似文献   

15.
陈翔 《新闻界》2005,(6):84-86
以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1995年1月1日创刊为起始标志,都市报在中国报坛持续走强已逾10年。根据都市报的发展历程、表现形态、竞争态势、运营特征以及都市报格局的演变轨迹,可以把都市报划分为三个阶段:草创阶段——报业精英引领“前都市报时代”,原始积累阶段——都市报竞争陷入混乱,优化竞争阶段——都市报进入“后”时代。  相似文献   

16.
都市报经济报道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鑫 《新闻记者》2005,(11):60-62
在短短几年中,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每日经济新闻》等为代表的财经类报纸在上海街头的报摊上占据了醒目位置。同时,上海报业市场上的都市类报纸的代表如《新闻晨报》、《青年报》等,也纷纷开出了各自的财经专版。  相似文献   

17.
18.
兴边 《新闻导刊》2005,(5):56-56
近日,《华西都市报》与四川省电信有限责任公司联手打造的《华西手机报》声讯版正式开通。读拨打声讯热线,即可收听报纸主要内容和即时新闻,据称,这是中国第一张能听的报纸。  相似文献   

19.
赖正斌 《传媒》2006,(12):70-7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报界过了十几年的"太平日子".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报业的平静被打破,竞争的激流开始汹涌起来.一批完全市场化的报纸迅速崛起,比如名扬中原的《楚天都市报》、《大河报》,声震西北的《华商报》,称雄西南的《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横跨珠三角的《南方都市报》等,在报业市场上掀起一浪又一浪的竞争波澜.  相似文献   

20.
《申报》是旧中国影响力最大、经营得最成功的报纸之一。《申报》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现代报业经营管理的某些理念,对现今的新闻改革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