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上的中国,曾经长期称雄于世。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头号强国。鸦片战争以前的2000年里,中国始终遥遥领先于世界,GDP长期居世界的40%以上!纵观当今世界,古代文明一脉相承的只有中国。其它的文明,如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什么中华民族独领风骚,中华文明能够历经5000年而不衰?有人说,这是因为华夏一族具有极强的凝聚力,所谓"内诸夏而外夷狄"。华夏民族虽历经磨难,依然繁衍生息,绵延不绝;中华文明不仅没有消亡,其间不断消灭或同化其他外来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企图消灭另一个民族,往往采取两种手段:一是屠杀生命,二是消灭文字。因为消灭了文字,也就消灭了历史;消灭了历史,也就割断了这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因此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一所学校亦然。学校不能没有记忆。一所学校如  相似文献   

3.
世界是一个整体。作为整体世界的历史并不是国别史、地区史的堆砌,而是有内在联系的客观世界的有序发展。因此,世界历史有一个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人类社会只有不断克服原始的闭关自守的状态,才能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使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而作为世界的历史是不能没有中国的。不包括中国的世界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同样,中国的问题如果不从世界的角度来考察,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一个民族企图消灭另一个民族,往往采取两种手段:一是屠杀生命,二是消灭文字。因为消灭了文字,也就消灭了历史;消灭了历史,也就割断了这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因此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一所学校亦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相继解读并实践了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升华。邓小平的科学社会主义观集中体现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两大根本问题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升华则表现在消灭贫穷、消灭剥削、消除极化、共同富裕、富民强国等多个方面。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升华引领着中国社会主义于世界社会主义的衰微中实现了历史飞跃。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的市场经济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州学院学报》2005,25(5):24-24
赵磊在《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撰文指出,今日中国之“三农问题”,本质上就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冲突和矛盾。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消灭小农经济,而是应当怎样消灭小农经济。因此,一旦我们把握了“三农问题”的症结就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那么“是否应消灭小农经济”就成了一个伪问题,而“怎样消灭小农经济”才是一个真问题。如果我们仍在“是否应消灭小农经济”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就只能是智力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还是世界各国中统一历史最长、唯一没有巨大文化断层的国家。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而不断,正是由于在它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凝聚着许多积极因素,在它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具有着不断更新、兴利除弊、富民强国的许多治国良策,才使它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古老的文化文明史上闪射着经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替代物而在世界上出现的,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然而,自从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从来没有放弃过推翻共产党的领导,消灭社会主义制度,铲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目标。从1917年到5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曾几次试图用武力和战争来消灭社会主义,但没有能达到预期目的。之后他们便把重点放到和平演变上,企望通过使用战争以外的手段,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推翻共产党的领导,恢复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罪恶目的。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东西方关系出现的新动向,西方国家在继续实行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同时,调整了某些具体策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文明主潮流。然而,由于对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的认识和判断上的失误,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真正实现现代化的适当方式,从而不但生产力发展与资本主义拉开了差距,更重要的是与人类文明和世界进步偏离。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和威力,根本上在于它是使中华民族自觉地、主动地汇入世界历史,使社会主义中国回到世界文明主潮流的历史运动。  相似文献   

10.
自世界上第一个大学排名出现以来,社会质疑就一直没有停歇过,诋毁多于赞誉。可以说,大学排名是“在骂声中成长的”。为什么诋毁者多呢?概因人们对大学排名的曲解误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社会危害。可是,无论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大学排名已经是难以消灭的客观存在,并且越来越成为人们认识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讨论大学排名的生存还是死亡,已经没有什么 意义。我们能做的是,认识大学排名存在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大学排名方案、规则与制度,让大学排名依据排名目的更好地服务社会。中国“双一流”建设遴选在即,我们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宗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王澍 《中国德育》2018,(22):13-14
在社会发展的维度上,教育承载了诸多功能,其中就包括国家认同。概括来说,国家认同就是个体承认自己属于国家族群的一分子及其身份,是个体在政治、历史、文化、族群等方面的属于谁的归属感。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国家的世界,无论社会政治怎样动荡也无法消灭国家的概念。而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在内心不承认国家的存在,那么也无法在逻辑上推导出...  相似文献   

12.
乌托邦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实体论思维模式之上,它以超验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为基础,进化史观的烘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近代西方乌托邦的涌现。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典型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诗学思维模式,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在历史观念上,循环史观是中国历史观念的主流,最为根本的是天人合一肯定现实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这一切决定了中国只有逍遥隐逸的桃花源,而没有否定现实世界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市场经济理论解析赵磊在《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撰文指出,今日中国之“三农问题”,本质上就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冲突和矛盾。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消灭小农经济,而是应当怎样消灭小农经济。因此,一旦我们把握了“三农问题”的症结就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那么“是否应消灭小农经济”就成了一个伪问题,而“怎样消灭小农经济”才是一个真问题。如果我们仍在“是否应消灭小农经济”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就只能是智力资源的浪费。科技进步非对称性问题王国印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6期撰文指出…  相似文献   

14.
<正>数千年来,中华文明没有断流,这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隐藏于历史深处的力量之源是什么?纪录片《中国》第二季梳理千年思想源变,阐释家国情怀与民本思想的诞生,亦呈现世界的平行发展。那些以各种方式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世界的交锋中,不断吸收新的、沉淀好的,最终缔造了今日中国。  相似文献   

15.
要教好历史,就得研究和总结历史教学中教和学的经验与规律。过去我们对中国历史的教学经验研究和总结得较多,对世界历史的教学研究则较少。北京三十五中学陈隆涛同志的《中学世界史的教与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是我国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来研究这方而经验的一部著作。它为历史教育学的研究填补了空白,为揭示世界历史教学的规律提供了珍贵的依据,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中学世界史的教与学》一书启示我们: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不管现在处于什么社会阶段,最后都要走向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要在  相似文献   

16.
略论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问题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民族关系史中的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问题进行了讨论,基本上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承认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这两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一是承认中国历史上只有民族同化,而民族融合只有在阶级压迫消灭后,消灭一切民族间的差别才能实现的。形成这两种意见分歧的原因,是来自对概念的本身理解的歧异。究其根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对“民族”概念的不同含义和汉语中的“民族”一词的相当模糊,是影响这一问题讨论顺利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2011,(3):1-1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最神圣最难的工作就是教育和政治,世界上最难造就的是教育家和政治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能称得上教育家的人不多。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晚清,称得上是教育家的没有几个,真正耀眼的名副其实的是孔子。到了中国近代,才出现了一批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有一种偏见,认为东方的文明是古老的,也是停滞的;他在《世纪历史的哲学》中指出:中国历史就是没有发展的历史。这是西方中心论在中国历史问题上诸多错误观点的理论根源之一。由于我国学术界存在着中国史和世界史相互隔绝的情况,搞中国史的不研究外国,搞世界史的不研究中国,长久以来,黑格尔在世界历史范畴内对中国历史的错误观点没有得到清算。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林志纯先生提出中西古代文明共同经历了由城邦到帝国的发展两阶段说;吴于廑先生提出世界史是由多而一(即从分散到一体)的过程,其中横向的联系推进了纵向的发展,纵向的发展又转而推进了横向的联系。这些观点说明中西古代历史具有共同规律,这对破除西方中心论有重要意义。不过,同中有没有异?怎样对世界史的统一性作出理论性说明?中国历史有没有变化和发展?刘家和先生在前人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以下观点:比较研究不仅要察同,从异中见同,还要辨异,从同中见异;世界历史是扬弃诸"小一"(国别史)而成"大一"(世界史)的发展过程;中国文明具有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中国历史经历了发展和变化而表现出连续性的特点,因此而成为世界史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这些观点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对黑格尔的挑战作出的最有理论意义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小学历史下册共23课,其中世界史部分8课,占全册的三分之一多。世界历史内容丰富,能使学生获得世界历史的一些常识。下面介绍我教世界历史部分的两点做法。一、调整教材,沟通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联系历史课内容的安排是“先讲中国历史,后讲世界历史”。为了沟通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的联系,对在内容上有衔接的课文,我适当地作了调整。如先讲《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使学生在认识英国成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