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新课程呼唤新德育的诞生二学科德育。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有义务基于本学科教学,自然融入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新课程理念所赋于的责任。为此,在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要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滋生优良的情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形成科学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本文扼要阐述新理念下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程的终极目标。学科教学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往往导致教学的情感缺失;直接或独立教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往往会遭到学生的厌恶。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学科知识教学有机地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把科学的观点与理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形成科学、愉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快乐学习是首选的方法.愉快能使学生"乐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促进学生的精神健康和身心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达成"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已渐渐为教师所熟悉,但是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根据物理学科特点,有效提高物理教育教学效果?快乐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新课程理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较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目标。那么应该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遵循"因文悟道"、"披文入情"的原理,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从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很好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主题思想。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目标中,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德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密切相关,本文主要论述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对德育的渗透。  相似文献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之一。加强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高尚情操的陶冶。教师要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在教学中采用有效手段,努力促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以培养,笔者结合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8.
试论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具有的道德认知不等同于他们的道德行为,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需要跨越一条鸿沟,而联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鸿沟要靠道德情感。品德教学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通过道德的情感活动,实现主动的内化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品德教学中实现的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学生具有的道德认知不等同于他们的道德行为,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需要跨越一条鸿沟,而联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鸿沟要靠道德情感。品德教学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通过道德的情感活动,实现主动的内化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品德教学中实现的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潘群 《考试周刊》2010,(49):179-179
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把隐性知识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师必须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主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地理新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地理观测活动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地理观测活动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值得我们去探讨如何在地理观测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地理新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地理观测活动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地理观测活动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值得我们去探讨如何在地理观测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杭英 《考试周刊》2010,(33):203-204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影响着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投入,又是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更是影响学生生存、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教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高立敏 《教师》2010,(27):86-86
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历史学科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不断显现。在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一目标在整个历史教学目标实现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呢?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关注的是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如何达到这个目标要求,我认为决不能依靠简单的讲解或机械的说教,而应在各种教学活动过程的体验、培养中,来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经常性、实效性、趣味性。下面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谈些自己的体会。1.抓住恰当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主要渠道。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自然地进行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几年的历史教学,我发现:现在的学生更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更有优势。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全面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7.
董书海 《中学文科》2007,(12):17-1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关注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本文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情感目标谈点个人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缺乏是教育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试图解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的问题,并提出用情感感染、知识启发和哲理点拨学生的三种方法,为生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借鉴和探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形象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视觉、思维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高度。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情感教学,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2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三维目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利用自身渗透的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教学手段,为历史课堂注入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历史、体验生活,为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做好充分准备。基于此,文章将从确定情感教育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分析史实,深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加以研究,为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