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主流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使其产生了一些显著特点:重伦理道德、轻科学技术;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表现出科学尚未从人的培养中分离出来,理性尚未从实践中分离出来;教育具有传播与维系大道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知识文化的生产形式角度讨论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性质、影响,并与西方理性思维作了比较研究,探讨双方各自利弊得失,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既需要继承传统思维方式,更需要注入理性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教育与教师科学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高等师范教育阶段是学生与科学技术联系较为密切的阶段,在此过程中若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对形成教师理想人格特征及教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教师科学素质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周鸿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撰文指出,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儒家学说不包含人文主义精神,加之排斥科学技术,致使中国教育至今留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严重不足的痕迹。虽然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引进了科学教育,但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相似文献   

5.
弘扬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界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学术界对科学精神内涵阐释的介绍,又对处于历史文化境脉中的西方科学精神源流的梳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论辩,从而对科学精神具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正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基础科学教育中实践科学精神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希冀科学精神的养成从课程到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策略都能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文化中欠缺科学精神为研究视角,初步分析了当前在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思维取向,例如科学主义式的研究思维取向、欠自主式的研究思维取向、人文主义式的研究思维取向、激进建构主义式的思维取向等,认为尽管这些思维取向均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需要在科学精神的引导下进行研究思维取向的辨证转换和整合以提升教育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朱熹在继承格物致知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其内涵,但由于受宋理学、科学认识方法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使这一思想呈现出了既具有客观唯物精神又具有主观唯心精神的两面性,并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难题"被认为是世界科技发展史中的难解之谜,要真正找到解开"李约瑟"难题的钥匙,必须从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的传统入手。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的重要原因,乃是"工匠精神"传统的存在,而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的重要原因,则是工匠精神的失落。科学不应当忘记自己的工匠传统起源,"工匠精神"的重塑是中国科学技术复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倪娟  沈健 《学科教育》2009,(4):36-46
理科教育的人文化历程可以揭示当前理科教育变革之基本理念“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之应有要义。在理科教育变革的政策文件与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并非指以文科的方式进行理科教育。通过比较中西方科学与人文的不同传统及其影响下的不同现实,可为当前理科教育变革指出适合的人文路径。我国的教育传统与现实决定了理科教育应当肩负科学的人文使命,但此处的人文当是科学精神基础之上的人文精神,在理科教育中强调对科学本质及科学探究的理解、提倡“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重视理科教学中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HPS)等,都是理科教育人文化的具体的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论民国大学校长的“反介入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大学校长开创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富有逻辑演绎张力的思想体系,在其展演过程中既表现出与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性的一种内在契合性和外在回应性,又表现为对国家救亡图存的积极关照。当与世界接轨的教育理念运动在消解了国家权力和教育权力之间的距离时,特别是通过大学校长的反介入精神奠定现代化大学发展的思维惯性之后,形成了国家权力与教育权力的共融空间,构建起大学独立自主的属性,大学主体得以确认,创建了中国一流大学。这种反介入精神的价值指向、实践指向、问题指向决定了教育理念展演不是单纯与狭隘的精神运动。  相似文献   

11.
全球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对我国的科学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也必须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素质的适用人才。本文从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变革的几个侧面,谈谈个人的粗浅之见。一、传统的科学教育价值观的变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存在着伦理化、政治化的倾向,科学技术教育向来受到鄙薄。这不仅表现为传统教育中缺少独立的科学教育价值观,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偏向伦理政治和文学艺术,而且表现为在仅有的科学教育中,也常常显示出伦理政治的实用倾向。即使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以后,虽然统治者  相似文献   

12.
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同补性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中国传统化思想的主流儒家学说不包含人主义精神,加之排斥科学技术,致使中国教育至今留下人精神与科学精神严重不足的痕迹。虽然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引进了科学教育,但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影响,强化了科学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分离和削弱了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在我们的教育中充分实现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的同一而同补,发展教学工具的合理性,淡化工具主义倾向,加强人主义导向,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经历了轰轰烈烈之后步入了高原期,迷茫与困惑逐渐显现,故有的教育问题与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逐渐恶化,问题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不稳。应以课程史研究为课程改革提供历史实践的标准;以科学精神搞教育实验,以期创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创立中国的教育改革理论,科学指导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改革奠定“基础”,改革即便没有成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业。  相似文献   

14.
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是我们获取科学知识、正确评价科学技术成就的前提。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了中华文化的补苴改造,为了国民素质的矫正提升,为了人的现代化和思想的现代化,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欠缺的恰恰是科学精神的遗传基因,而缺少这种基因,作为个人我们将无法在现代生活中适应生存,作为民族我们将无法在新形势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情感教育是我国新形势下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科学教育涉及个人需要、社会问题、就业准备以及学术深造基础4个领域,因此是一种向学生传授用于日常生活和未来科技世界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让学生具有在今后择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基础与继续学习科学所必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1942年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提出了研究历史的“古今中外法”。这个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与辩论法的精神结合起来,是一种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具有系统思维的某些特征。在现代系统科学已经兴起的今天,重温这篇讲话,研究毛泽东如何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认识社会历史,对于深化今天的历史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内圣”思想,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新教育规定了基本的价值取向。本文认为,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内圣之本,现代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内圣之源,创新伦理是创新教育的内圣之律。  相似文献   

18.
“两课”教学的科学性包括很多内容,主旨有三个层面:第一,科学的理念,即教育者应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并运用于教育活动中;第二,科学的精神,指要用科学的内容去教育大学生;第三,科学的方法,即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关系。科学理念是根本,科学精神是核心,科学方法是保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在"计算机数据结构"课程中体现科学方法教育、思维方法训练和情感教育的教案设计方法展开研究,希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科学思维方法的启发和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史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科学史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本质,增进学生对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教育可通过四种途径实现:教育理念上的倡导、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教材中的体现、教学中的融入。着重以力学发展史为例来谈一下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教育的价值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