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有的资料把“善术者”和“塞翁”当作父子二人。我们认为,“善术者”就是“其父”的“父”,就是“塞翁”。寓言第一句说得很清楚:“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既突出了塞翁的“善术” (即能推测人事凶吉祸福的法术),又点出了塞翁的“失马”。  相似文献   

2.
“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家喻户晓,“塞翁”一词也成了具有辩证思维的智者的代名词。然而本人在备课中,却发现该文存在严重的疏漏。一、质疑(一)文中的“善术者”是指谁?是塞翁还是塞翁之子?从开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一句看,意思是“善术者”的马丢了,联系标题“塞翁失马”,那“善术者”就是“塞翁”。但“塞翁”之所以被世人当作具有辩证思维的智者,是从他“马无故而亡”而不忧,“其马将胡骏马归”而不喜,“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而不愁时反复说的两句话,即“此何遮不为福乎?”和“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正是…  相似文献   

3.
四川三江悦来小学肖永余问:《塞翁失马》(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的“善术者”课本注有“精通术数的人”,查几本词典“术”都无“术数”一解,可否理解为骑术(这样正与下文“其子好骑”一致)。又,“善术者”指塞翁还是是塞翁之子?  相似文献   

4.
《塞翁失马》一直是初中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文中的“塞翁”“、其父”“、善术者”指的究竟是谁历来争议颇多。教参中的译文是这样的: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个善于用方术推测吉凶的人,他的马跑到胡人的地面去了,别人都来安慰他,他父亲却说……从译文来看,这“善术者”似乎是塞翁的儿子。而全文竟无一处表明这位儿子的“善术”本领,倒是塞翁能正确认识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失马”“、得马”“、堕马”每一次的结局他都能冷静地看待,并准确地分析事物的两面性,坦然对待得失,事实也多次证明塞翁的预见。可见,塞翁就是文章开头的“善术者”。由此…  相似文献   

5.
《塞翁失马》中的“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的“者”字,按照文言虚词通常的解释,就是“……的人”。一九八一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寓言选》便正是把这一句译为“靠近边塞的居民中,有个擅长道术的人”。但往下一读,还有几个“其父”、“其子”。那么这个“塞翁”究竟指谁?是善术者,还是善术者的父亲?“善术者”、“其父”、“其子”,明明是三代人,而原文结尾处却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即只有两代人了。可见这个“者”字不能这样解释。从《淮南子·人间训》的全文来看,《塞翁失  相似文献   

6.
初一册《塞翁失马》里的人物关系,值得商榷.五省(区)编写的《教参》把“塞翁”与“善术者”看作两人,进而把“其父”与“其子”的“其”又解释为对父子交替指代.笔者认为,“塞翁”与“善术者”应指一人,而“其父”不应解释为“他的父亲”,而应为“那个老翁”.—方面,“善术者”是指精通术数,能够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人(课本注),而文中有先见之明,能够正确地对待祸福得失,把握事物发展变  相似文献   

7.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重新将《塞翁失马》编入第三册第2 9课《寓言四则》中 ,文中的“其父”一词 ,老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及新编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译为“他父亲”。经反复推敲课文 ,笔者认为作此解释存在疑义 ,值得商榷 :其一 ,“善术者”是善于用方术推测吉凶的人 ,但从《教师教学用书》对整篇寓言的译文来看 ,“善术者”不“善术” ,真正“善术”之人为他的父亲 ,是他的父亲多次准确地预测祸福的变化 ,也就是按《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说明所说 ,“塞翁”在这里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具有辩证思维的“智者”。其二 ,以文中“善术…  相似文献   

8.
现行语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都把《塞翁失马》中的「其父」解释为「他的父亲」,即「善术者的父亲」。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塞翁失马》中的主人公是「塞翁」.综观全文,「其父」在文中出现三次,  相似文献   

9.
<正>一、经典启迪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读音bì,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  相似文献   

10.
塞翁失马     
刘安 《现代语文》2004,(5):17-17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淮南子》译文:有一位老人和儿子在边境地区生活。一天,他们家的一匹马跑丢了,邻居都来劝慰开导,不料做父亲的却说:“丢了马是个损失,但很难说它一定是坏事。”几个月以后,跑丢的马带了一匹骏马回来,邻居们纷纷来庆贺,做父亲的说:“这也许…  相似文献   

11.
话说边塞某郡(某郡就是该郡的名字)有一人,名曰塞无名。自号曰塞翁。他的能耐可是不小!他精通兵法,武艺非凡,十八般兵器样样都行,他常练刀自娱曰:“塞翁之意  相似文献   

12.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有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的一篇寓言,编者拟其题目为<塞翁失马>.节选的文段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目:‘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究天人之际”的根本目的是趋“善”。“彰善瘅恶”(《尚书·毕命》)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基本使命。“善”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无上价值目标,又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伦理价值基础。孔子倡导“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善人”即有“善德”的“君子”。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见。”(《论语·述而》)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就是求善的学问,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则是培养“善人”的学说。  相似文献   

14.
塞翁失马     
正成语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位住在边塞的老人,大家都叫他塞翁一天,塞翁家的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替他惋惜,可塞翁却一点儿不难过,他说:"丢了马本是坏事,可谁知道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没过多久,走失的马竟然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匹骏马。邻居们都来祝贺,可塞翁却说:"谁知道它不会带来坏的结果呢?"  相似文献   

15.
一翁名塞,手持某股数月,未见涨势,遂抛之。翌日,其股暴涨,人皆吊之,哀其失“黑马”,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处之泰然。塞翁用抛股之金购入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中“学”是核心,“导”是关健。“导”作用于“学”,“导”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的成效。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们要着力于“导”,着眼于“学”,让学生在教师循循善“导”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获取语文的知识和能力。一、导趣,诱发学的愉悦性。心理学家认为,兴趣与爱好就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与活动倾向性。当学生情绪高昂时,他就会有良好的情趣去学习他所乐意学的东西,效果也特别好,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  相似文献   

17.
一、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乃左手持卮( )2.薰以桂、椒( )3.廪食以数百人( )4.堕而折其髀( )5.此独以跛之故(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蛇固无足2.终亡其酒3.辑以翠羽4.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5.廪食以数百人●——6.人皆吊之7.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f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A.J 。 c吴儿号泅者数百 B.j!I酒且饮之 (丁壮者引弦而战 c.j数人饮之不尽 (蛇固无尽 D.J其亍好骑 (子安能为之足 四、《画蛇添足》一文中“赐其①舍人卮酒…‘夺其②卮”“遂饮其③酒”“终亡其④酒”这几个句子里标…  相似文献   

18.
<正>【解释】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故事】古时候,北方边塞住着一个老头,人们都管他叫塞翁。有一天,塞翁家的一匹马撒起野来,跑到塞外胡地去了。他的邻居们得知此事,跑到他家里,劝慰他不必过于伤心。谁知塞翁听了众人的话,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丢了一匹马吗,没什么大  相似文献   

19.
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可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刘昫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如此名言佳句不胜枚举,但其中心思想却只有一个字——“恒”,也就是“坚持就是胜利。”  相似文献   

20.
“境界”这个词,字面意思是“土地的界限”,引伸而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境况”.古人常以“三境界”来形容技艺、学问、功夫的深浅.下面录引几则比较有名的“三境界”说:学习三境界.大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认为这是讲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孔子的“学习三境界”观:第一境“知之”,是对学习意义具有明确的认识,能把握学习内容;第二境“好之”,是指笃志好学,学而不厌;第三境“乐之”,是以学习为乐事,全身心投入的审美观念,是自身人格世界向“善”的升华,是在对“真”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