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酒在文人作品中最早见于何时何篇恐怕没多少人去考证,然而我们只要打开中学语文课本就不难发现,从初一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到高五册陶渊明的《饮酒》都可以闻到酒的气息,体察到文人的情怀。一、以酒赋文的佳句脍炙人口老友相聚,往往饮酒抒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  相似文献   

2.
正酒的历史,与文学一样源远流长,甚至于更久远。有人曾撰联写七雅七俗:"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让"诗酒"并列"七雅"之中,可见诗与酒的缘分由来已久。翻开古代卷帙浩繁的诗卷,几乎页页都散发着浓浓的酒香,在那厚重的酒文化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词与故事,一年四季皆有酒如诗。酒与文学似乎是一对孪生姐妹,虽然不能说没有酒就没有文学,但没有酒将会令文学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饶有意味又内蕴丰富的课题。酒之于古代文人,一个普遍的、重要的作用就是浇愁、销愁,化解胸中块垒;与此同时,酒也激发了他们的豪情、豪性;由于特殊的时代社会原因,历史上饮酒最甚的是魏晋文人与元代文人;而最得酒中真趣的是陶渊明和苏轼。另外,酒之醉境与艺术创造和虚静状态有某种相通或相似之处,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人与酒     
酒似通俗文艺,爱之者甚众,而“酒有别肠,唯文者近”,要论酒的真正知音,还应首推文人。诗人朱湘说:“我知道酒的个性,我知道酒由上游流经下游的清洌悦耳的过程。”除了文人,谁还会说这种话?国人善饮,饮者千姿百态,但也只有文人的酒态是最值得怜爱和称赞的。《世说新语·任诞》中  相似文献   

5.
在晋末宋初,陶渊明乃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作家。他以山水诗酒为乐,爱好自然。陶渊明嗜酒,一饮必醉,在他一生的性情、行事中,可看到魏晋名士的典型风骨。文章通过阐述陶渊明的诗与酒的关系,深层次揭示其饮酒诗之内蕴,并兼论中国文人与酒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融酒于诗是陶渊明诗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图从诗人的饮酒缘由与饮酒诗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以及创造的艺术境界来领会诗酒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历代诗人在不同类型的酒诗中追求人性的自由,表达心灵的感受,描绘社会生活带给他们的宝贵财富,形成了中国辉煌灿烂的诗歌史。  相似文献   

8.
诗可言志,酒可畅情,古文人好把酒赋诗,畅抒胸臆,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中国古代发达的酒文化、文人以酒会友的社交行为、诗人以酒达情的习惯是诗酒文化的主要成因,豪迈、愁苦、浪漫、悲怨的文人情怀,皆在诗酒文化中展现出来,使诗酒文化成为了解古人生活、精神世界和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素材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以方正端庄的结构、线条优美的造型、风格各异的体势、内蕴深邃的意境,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历经上下几千年、绵日月而不衰,具有亘古不灭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国粹,更代表中国的文化精神。道德的美恶、行为的正邪直接影响到书法家的人品和书品,所谓“学书先学做人”也就是这个道理。如今,书法已经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方面,并作为美育教育、素质教育的必修课,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书法,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书法这种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古代文人诗入手,论述了文人诗与茶文化的关系,论述了茶文化的形成及文人在茶文化形成中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文人诗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茶助诗情,诗增茶趣,品茗赋诗在茶文化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雅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古代文人与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境遇有相似之处,不管文人在文化和政治上有多大的建树,他们的生存都依附在某种经济基础上.经济上的依附使他们不得不压抑思想与感情上的独立,但内心却不甘于这样的现状,于是他们只有借诗歌曲折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才子被弃、臣子事君的卑下等不满与怨恨.  相似文献   

13.
诗与酒     
一杯江南细雨般的酒从大宋的小方桌上氛天起来暗香盈袖优愁也扬起据说一个比黄花还搜的 女人被雨淋溪后哭了很伤感枕边的一裸诗稿等待最真切的火焰诗与酒在江河的呼吸中 鸣叫最后夕阳深处的身影把所有的西风烫伤定格在那挂帘子后诗与酒@张德兵$山东省蓬莱市玉庄中学~~  相似文献   

14.
名句的魅力之一在意象的丰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中状写离别之情的这一“千古俊句”,涉及酒、柳、水、月四种意象。这四种意象,也正是古代送别诗的四大典型意象。  相似文献   

15.
我曾听过这样一首歌:“老祖先酿的酒/你也喝我也喝他也喝/老祖先酿的酒/醉了江醉了月醉了河……有一天老祖先对苍天说/他的酒剩下的已经不多/有一天老祖先对大地说/他的酒剩下的已经不多。”歌词十分简单,我却分明听出了几分沉重与无奈。“老祖先酿的酒,醉了江醉了月醉了河。”曾经,我们的地球  相似文献   

16.
名句的魅力之一在意象的丰赡。“今宵酒醒何处?杨杉P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中状写离别之情的这一“千古俊句”,涉及酒、柳、水、月四种意象。这四种意象,也正是古代送别诗的四大典型意象。  相似文献   

17.
翻阅文章典籍,吟诵诗歌辞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文人总会用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事物,面对春花秋月感慨万千,面对青山绿水心有所动,面对世事变迁嗟叹不已,即使是自己用来表明身份的姓名,也要弄些雅称和绰号,或状物抒怀,  相似文献   

18.
<正> 口舌之味通于道,口舌嗜尚,是与时代的生活理想、价值观念及宗教关怀相表里的,然则通过饮食文化之“味”来探讨特定时代个人的、群体的、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与理想,在理论与方法上便成为可能。不同饮料的质性味不一样,选择什么饮料就必然与内在性情志趣有着某种程度的感通,尤其当一种饮料发展成风俗并成为其民族  相似文献   

19.
名字,本是名和字的合称。《礼记·檀弓》云:“幼名,冠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成年后的加冠礼不再举行,名字则指一般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别号是指人的名字之外的自称,如五柳先生陶潜。古代作家,大都喜欢在名字以外,另立别号,有些作家的别号名目繁多,似乎难于理解,倘我们对这些作家的生平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就能从中发现他们取名定号的用意,这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作家的认识。“名”和“字”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字”与“名”互相说明。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字“受之”。从“满招损,谦受益”而得名,行冠礼而加字为“受之”,实有  相似文献   

20.
两盅美酒,一盘青梅,想当年,曹刘煮酒论英雄,谈笑间,多少英雄豪杰灰飞烟灭。一坛甜酿,一卷书轴,想当年,李青莲斗酒诗千篇,豪情挥洒,通了天上人间。古代的酒,是烈的。正如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