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艳华是一名普通的山村女教师,在偏远山区已经奋斗了29个春秋,因为工作需要她先后辗转于4所村、屯小学。在这期间她曾苦恼过、迷惘过,但却从未后悔过;她曾因爱而急、因爱而泣、因爱而痛,但更因爱而成长、因爱而提高、因爱而收获。  相似文献   

2.
一位精于运筹、素质高超的校长,在治校上应当时时、处处、事事做到:掌权而不专权、严格而不严厉、果断而不武断、宽容而不纵容、重用而不利用、放手而不撒手、严谨而不拘谨、心服而不压服、全面而不片面、主动而不被动……。一、掌权而不专权:“掌权”代表的是广大师生...  相似文献   

3.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不少人产生了误解,一味地在创新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等方面大做文章,而不顾母语的自身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要领——诵读。因此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指导思想上仍然存在着重视阅读(看书)而轻视诵读、重视理解而轻视品味、重视无声思索而轻视有  相似文献   

4.
通过由归纳而猜想、由类比而猜想、由分析而猜想,阐释了猜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巨大作用,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积极猜想、积极思考、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5.
通过由归纳而猜想、由类比而猜想、由分析而猜想,阐释了猜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巨大作用,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积极猜想、积极思考、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6.
"身体"在教育学中一直是一种失迷的范式,在教育中的位置亦为一种迭变的状态。身体在教育中历经着"身教并存、存而不在、在而不彰、彰而不用"的命运,所以,应找寻身体在教育中唯一的、基础的、边缘的、认知的地位,并践行"形而中学"、体用一致、体化实践,以及把身体视为一个开放系统的思想,使教育成为一种生命意向的教化运动。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标下,教学活动变成了一个师生相配合而活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主体,而学生是一个主体。目前,教育的在不断发展,而素质教育是中心目标,在这个阶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进行,从陈旧的课堂教学形式而改变,即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去探索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在多媒体、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下,我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怎样合理利用这些优势而让学生的自主、探索等能力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8.
司全胜 《文教资料》2007,(14):79-81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大量对古都洛阳的精彩展示。在内容方面,这些描绘与展示主要集中体现在对河洛大地沧桑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众多的名胜古迹、奇美而秀丽的自然风光、国色而天香的牡丹等方面的咏叹和歌赞上;在体式方面,以赋体作品的描绘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而常常出现学生不生成或生而不准、生而不精、生而不深、生而不广、生而奇特、生而别样等现象。在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对课堂偏差生成进行思考和剖析,定能找到恰当、符合学情的相应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万物皆在运动中生存,人类虽是万物之灵也不能例外,人体在内、外环境的相互影响之下、而生活与生存。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多么英明而朴实的论断呢。 宇宙间的花、草、树木、鱼、鸟、禽、兽在大自然环境中生长,无不受着风、雨、雷,电、光、热、冷以及各种元素等外因的冲击。而人体除此之外,还要受社会生产条件不断演变的影响。人体迎着双重的挑战,为生存而斗争,在斗争中求生存。在改变客观的同时、也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人身上都带有能量,能量有正负。中学政治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开发并彰显自身正能量。这些正能量包括:心态积极而不激愤、行善张扬而不怪异、仪容仪表卓尔不群、语言幽默而严谨、宽容而不放纵、正义而不逾规、崇礼而不拘小节、知识广博而自成体系、思维缜密不落窠臼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以女性诗意而弥散的视角,用亲切的感性姿态从单纯而深邃的主题、苍凉而浪漫的情怀、纤细而透骨的写实、古典而通俗的韵味四个方面,浅析张爱玲作为中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女性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觉醒意识和美丽而优雅的中国女人笔法.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应该崇尚简单的原则,让学生在简单的语文中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要简洁而不冗繁、目标设定简明而不单调、内容组织简朴而不平淡、练习设计简练而不繁难,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课堂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 学生变得兴奋而充满活力了。但是,我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遇到了前进中的问题:学生更愿意表现而不是思考, 常常停留在浅层次的“知道”,而不是深层次的“理解”上; 在小组合作时,更愿意诉说而不是倾听,更愿意评判别人而不是反思自己。我所教的六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篇  相似文献   

15.
彼在     
一切事物因时因地因缘而在,“在时”、“在场”、“在缘”之意谓“彼在”.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彼在”与海德格尔所思、所讲的“此在”是有所区别的,“此在”是“生存之在”,是“我在”,具有特许的含义.因此,“彼在”与“此在”构成了一种普遍的“在”与特许之“在”的关系.应先有“彼在”而“此在”,有“此在”而思想,有思想而语言,也就有了现实的世界、概念的世界与思想的世界.本体论研究有“在”(老子的“无”、“道”、黑格尔的“有”、“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在”)→“彼在”→“实在”(老子的“有”、黑格尔的“实有”‘实在”、海德格尔的“此在”)→万事万物的存在几个层面.“彼在”也就是道、在、此在及万事万物的存在.世间万物凡是时间之在、空间之在、因缘之在.一切无非时间、空间、因缘的产物,都会随着它们的出现而涌现,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它们的消失而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16.
浅析《论语》的"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丽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1):41-43,62
<论语>中用"而"的地方多达300多处,作者从句子构成的角度将<论语>中的"而"分为"动 而 动( 宾)"、"主 谓 而 不 动"、"动 而 动"、"动 而 动 之"、"动 宾 而 动 也"、"动 而 者……也"、"主谓 而 主谓"、"而已中的'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八大类二十多小类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进一步研究古代汉语"而"的语法作用作了铺垫,具有一定的资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但中小学教师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对参考文献缺乏引用和著录意识,主要表现在不引不著、引而不著、著而不全、著而不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回想自己的曾经,每个人都会感慨万千.因为某件喜事而开心好久,因为失去某个人而难过,因为得到友谊、得到爱而圆满,因为错过某个人、某件事而难过.而我,是在快乐和幸福的围绕下长大的,几乎没有什么遗憾.  相似文献   

19.
在生本理念下,教学活动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展开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在教学的准备和实施阶段,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能力并对其发展的"势"头做出预判,在此基础上因"势"而动,力求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融、乘"势"而导、顺"势"而引,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从而助力课堂走向精彩。  相似文献   

20.
“而”字是文言文中较常见的一个虚词,它的意义较多,用法多样,教材中又没有进行系统的讲解,所以同学们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现将它在教材中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归纳整理如下。“而”字在词句中主要充当连词,起到连接作用,表示前后词句的修饰、承接、递进、并列、转折、因果、假设等七种关系。一、表示修饰关系这是指用“而”宇连接的两部分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而”有时可译为“地”,有时不译。“而”的后边往往是动词,其前边往往是时间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或介词短语等等,如:1、默而识之2、一丝而累3、旦旦而学之4、面山而居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