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言产业化的社刊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年报>关于甘肃<读者>杂志有一篇文章,提出"中国第一期刊为何做不大"的问题.其中有段话是这么讲的:"机会稍纵即逝,现在如果不这么做,随着大量外资期刊的崛起,网络期刊进程的加剧,<读者>将会付出沉重代价."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老话:"新闻是没有专业的专业"。长期以来,大多数新闻从业者都认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要具备"万金油"式的工作能力,什么都要懂一点。曾有一位新闻前辈用挖井来做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搞科研的就如同是在挖一口深水井,井口不大,但深;做记者的就如同在挖一口大口井,井口很大,但很浅。以此教导笔者说,做记者涉猎要广,什么都要懂一些,但不一定懂得多。  相似文献   

3.
上午通知我演讲这样一个题目,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那时,鲁迅先生还没有做父亲,做父亲对他来讲是将来的事,可他写了这么一篇著名的文章。而许多做了父亲的人士却写不出他那样的作品来。现在要说怎样做记者,而做记者是你们将来的事,你们  相似文献   

4.
宗培书 《新闻窗》2013,(4):93-93
新闻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老话,“新闻是没有专业的专业”。长期以来,大多数新闻从业者都认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要具备“万金油”式的工作能力,什么都要懂一点。曾有一位新闻前辈用挖井来做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搞科研的就如同是在挖一口深水井.井口不大,但深;做记者的就如同在挖一口大口井,井口很大,但很浅。以此教导笔者说,做记者涉猎要广,什么都薯懂一地.伯不一帘惜徨名.  相似文献   

5.
司丽 《新闻记者》2007,(7):59-61
您从25岁开始做记者,这么多年来您当记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现在学术著作很难出,几乎出一本赔一本。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物价局已经同意学术著作的定价可以由出版社自己决定。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不过有的地方提出,学术著作可以按成本定价,并且说其他难以出版的赔钱书也可以这么做。对这种做法,我表示怀疑。少量印数很少的学术著作,按成本定价也许购买者承受得了,如主要是卖给图书馆或学术团体的书。大量的文学著作和专业性很强的书都这么做,广大读者肯定承受不了。例如,有一家专业出  相似文献   

7.
《阳光热线》是一档特色节目,是省级电台当中的首例,现在不少省级台也在跟着这么做。  相似文献   

8.
声音     
《报林求索》2012,(1):60-60
<正>华生燕京华侨大学校长现在国企大多股份制上市了,境内外投资者都是来做公益?现在再来讨论国企到底要不要完全做公益,完全不挣钱,那是不是又回到了改革最初的路,这么多年的改革都白做了?  相似文献   

9.
剪刀剪     
方伟 《档案天地》2009,(1):61-62
《圣经》上有这样一句话:要是有人打你的右脸.你把左脸也给他。我虽不是基督徒.但生活到现在,一些时候还真的是这么想、努力这么去做的。不过.前几天因为一伞剪刀的事情.倒也让我想起不少往事来,感受也是别样的了。  相似文献   

10.
重复着美国白领的爱情,英伦式幽默,背景是地中海的阳光。走走过场,尝尝新鲜,音乐剧在中国的前20年都是这么做的  相似文献   

11.
陪局长钓鱼     
张志松 《新闻天地》2010,(11):40-40
局长喜欢野外钓鱼,不喜欢到鱼塘里钓鱼。依局长的说法,到鱼塘里钓鱼非常缺少野趣,没劲,而且在鱼塘里钓上来的鱼,哪有野外钓上来的鱼营养价值高啊。局长是这么说的,他也真是这么做的,虽然局长钓上来的鱼少得可怜,而且还多是小杂鱼之类,但局长仍然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2.
张芳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几天的采访你很难清楚地了解我们做的是什么;现在已有的报道中,没有一篇是说得准确的。致力于平民教育的学者杨东平评价张芳,"她在做一件非常特殊的、完全与众不同的事。迄今,也只有她在这么做"。  相似文献   

13.
桂希恩现在最希望的是谁也不理他,“我这么大年纪的人,时间不多了,最好也别干预我,让我把我该做的事多做一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参考>:"千万巨资版权采集计划"前段时间被媒体广泛报道以后,引起很大反响,能不能请您详细介绍一下为什么要进行该采集计划? 童之磊: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特别想说一说,这么多年很多出版社的领导,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赢利模式是什么?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我认为出版社应该成为数字出版的主力军,但现在出版社心中就是有这么一道坎,看不清楚赢利模式,不愿意进来做这件事,那么怎样让出版社下定决心呢?  相似文献   

15.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元宵佳节.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微信上总少不了谜一样的标题,比如《喜欢就上啊,做什么朋友》.什么文章这么低俗?老高靠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厚着脸皮点开看了.谜底:这是一篇介绍元宵节来历的文章,顺便掺杂了某些电影的植入广告.内容有点高雅,广告也不低俗;这么高雅、这么不低俗的文章,挂了一个“我是娼”的幌子.  相似文献   

16.
余玮 《兰台内外》2012,(4):18-18
“文革”前曾在朱老总那儿工作过的郭勤英,1978年8月来到了邓小平身边做医护工作,直到邓小平逝世。据郭勤英老人回忆,有一次出差到外地,晚上,公务员把邓小平的衬衣拿去洗,服务员以为是工作人员的,就说:“这么破的衣服是你穿的吧?”公务员解释说:“哪是我穿的,是首长的。”服务员一看邓小平还穿这么旧的衣服,非常感动。“  相似文献   

17.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11,(48):22-22
“如果国家需要,或为了取得总统竞选的胜利。我已做好了这么做(找到第一夫人)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一、“哑铃”还是“橄榄球”?“选题结构”是老生常谈,大家都知道它是个重要的问题,要重视,要优化。而且,许多人还会在大会小会上呼吁“抓两头”,一头抓“精品”(其实在执行时变成了对“三大奖”的追逐),一头抓市场(即所谓“畅销书”),甚至在论证选题时声称“不能获大奖、不能挣大钱的书,再好也不做”。这个观念真正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大家都这么说,或口虽不言,实际却这么做。我把这种“做大两头”的选题结构联想成哑铃——一头是获奖书,一头是畅销书。“哑铃”式选题结构无疑是诱人的,  相似文献   

19.
“他是一个失败,因为他娶了他在外面遇上的第一个女孩做老婆。”不记得是在哪篇章里说,外国人是这么看待《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的。  相似文献   

20.
“际凯歌不是一学者。咱不做学术讨论,帕就说实事。”总是给人满脑诗歌哲学、喜欢长谈阔沦印象的导演陈凯歌在开始访问前这么给自己做了开场白。他态度谦和、低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