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来参加创刊60周年纪念大会,心里异常激动。在这里,我与同志们共事过,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段日子。我们纪念大众日报创刊60周年,为的是不忘记过去,不忘记过去的创业史、过去的革命传统;为的是今后的发展,今后的创业。所以,这样的纪念很有意义。今天来参加大会,让我讲话,讲些什么呢?我已经是老同志了,就从这个“老”字讲起吧。刚才见到我们的老领导李振同志,我开了句玩笑,我说:“我对你有个  相似文献   

2.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版界的新老交替不断进行,面对一批新进入出版行业的年轻人,老同志很热心地想带一程、帮一把,让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这些老同志或讲课、或编教材,或编文集,都是希望能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传承下去。面对老同志传授经验的时候,年轻人往往会有这样的疑虑:首先是,过去的经验代表过去,但是否能够应对未来呢?面对出版业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老同志的经验是否反映了出版工作遵循的客观规律,是否有前瞻的思考与对策;二是老同志是否了解年轻人面临的实际,是否了解他们最迫切需要学习什么,因而有针对性地传授经验?最近读到中国青…  相似文献   

4.
粉碎“四人帮”以来,新闻工作者都在努力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如人民日报某部一位负责同志、新华社陕西分社的负责同志,都是六十岁左右的老同志了,他们来安康地区采访时,作风平易近人,注意和群众打成一片。地委要给他们派小汽车,他们硬是要乘公共汽车和火车。我们觉得和他们相处,心情很愉快,也学到了不少好的采访经验。象这样的记者,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都愿意把心里话讲给他们听,值得称赞。但是,从我们去年接待的从中央到省的十多个新闻单位的记者来看,我们觉得有些记者的作风似仍有认真转变一下的必要。有些记者  相似文献   

5.
微记录     
正@六根李辉:陈寅恪去世于1969年10月,时隔三十四年才在庐山入土为安。参加培土的庐山植物园的员工们,没有一位见过陈寅恪,甚至过去连他的名字也没有听到过。可是,他们倾注了旁人没有的热忱、细致、敬重。从这一天开始,他们每天都轮流来到这里拜祭,浇灌花木。@凤凰网历史:郑振铎一叹:"我每天都去市场,看到股票价格上上下下,心里的变化如天气一般忐忑不安。我这一生还从来没有那么在意过一件事情,为此甚至茶饭不思。"老舍听后说:  相似文献   

6.
一位老同志谈到现时看电视、听广播的事情,发过一番感叹:编播节目为受众考虑不够,缺少应有的重复,人名、地名、事件等等常常使人不知所云。不知是编辑、记者的疏漏,还是播音员的懒怠。过去广播中,对于所播放的人物或单位或地方的主体,总要在播出中反复重播,一篇播出稿的最后,往往还要再重复一次:“刚才播送的是……”。  相似文献   

7.
那还是在周总理健在的时候,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播音员为会议宣读文件,他只考虑会议重要,宣读文件时调门很高,听了刺耳。当读了一段以后,周总理派工作人员告诉播音员,会议的参加者多是一些老同志,希望播音员音调不要高,要适合老同志听。周总理对播音员是多么关怀呀!他的指示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对不同对象播音,要有不同的播法。当你在收听优秀的广播节目时,会  相似文献   

8.
三位老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出门看见三位老者坐在他家门前谈笑风生,他听了一会儿他们的高谈阔论,觉得三个人说的都很有道理,从他们的言谈之中可以看出三个人都很有智慧。于是,他走上前去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  相似文献   

9.
毕姥爷     
小时候,“月亮在自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呢,“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许多故事都已忘了,只有一个记得特牢靠。如果你没听过,我讲一次,相信你一定不会轻易忘记。  相似文献   

10.
新浪网友IP:60.165.56.*(甘肃)我的男朋友也是一名还在服役的军人,以前我总是有很多的抱怨和不理解,但看了《士兵突击》后让我很受感动,我很喜欢剧中的史今、高成、袁朗和剧中所有的人物,他们刻画的形象都是那样的逼真,我也送过复员的朋友,见到大男人抱成一团痛哭,那种场面我至今无法忘记,也是一辈子不会忘的。  相似文献   

11.
"妈妈都是为你好"孩子在院子里玩,妈妈走过去拉着孩子就回家,孩子很不情愿,妈妈就说:"妈妈都是为你好,和这些下岗工人的孩子在一起玩对你没什么好处。"孩子长大了,找了一个对象回来,妈妈不同意说:"他一工资低,二没户口,你找了他可是要受苦的,听妈的,妈妈都是为你好。"心好,出发点是好的,在这个庇  相似文献   

12.
乔新生 《中国广播》2014,(8):102-103
最近,笔者接受两家媒体记者的采访,多少有些感慨。他们都是资深的记者,很善于发现新闻点。但是,在和笔者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得过于自信,以至于忘记了记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13.
尽管跨下江轮,从卡港驱车去江都镇,只需一小时的行程,可对于他们两个——阔别故里、乡情难抑的游子来说,总觉得归乡路是那样的漫长。我,也许因为与他们都是新闻界的同行,很能理解他们的心思。情切心更急,我知道他们是多么希望早一点儿领略故乡的风姿,听一听淳朴的  相似文献   

14.
正要说档案的重要性,我这里有几个例子大家可以听一听,听完之后重要不重要不用我来说。几年前发生在校档案室的两件事又回到了我的脑海中。2006年12月27日下午,一位老同志由儿子带着来到房山区房山中学,经询问后得知,老人叫宋克显,他和老伴都是房山中学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酷爱读书,父母都叫我“书呆子”。只是我的家乡很偏僻,附近没有图书馆,我所读的书也仅限于家中和左邻右舍家有的,数量并不多。以后上了中学,学校也仅仅有一个不大的图书室,很多想看的书找不到。高中毕业那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了图书馆学专业。第一次进图书馆,一切都很新奇:那么宽敞的大厅,那么美丽的山水画,还有金鱼池、服务台……就象步入了人间仙境,平和、宁静、幽远、清新的气息涤荡着心肺,直令人忘记  相似文献   

16.
我是搞团校工作的,对青少年读物完全是外行,只能从青年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谈一些想法,这里还涉及到如何进一步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问题。现在青年政治思想状况怎样?前一段时间,我们在起草共青团“十大”报告过程中,访问了一些老同志,他们都讲了不少很精辟的意见。这一代青年最显著的特点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经受了九次、十次、十一次路线斗争严峻的锻炼和考验,主流是好的,是可以信赖的。特别是这些老同志  相似文献   

17.
五年前,我跨进了新华日报的大门,担任驻扬州市的记者。回首过去的五年,在领导和老同志的具体帮助、耐心指导下,年年有稿件得奖,特别是近三年来,几乎每年有十篇左右的好稿,每年有十个左右的头版头条。名记者郭梅尼说:“稿子是记者的血啊!”如果说我那些稿子是血的话.那么是我吸收了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长期干记者工作的人,想必都遇过这样的事: 听人提到很不错的新闻线索,让正挖空心思到处“挖”新闻的记者精神为之一振,而当记者想去采访时,却又被告知这条线索已过去多时,成了昨日黄花算不上新闻。这时,记者一定很沮丧,因错过了一条好新闻而感到惋惜,却也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9.
一位老同志谈到现时看电视、听广播的事情,发过一番感叹:编播节目为受众考虑不够,缺少应有的重复,人名、地名、事件等等常常使人不知所云。不知是编辑、记者的疏漏,还是播音员的懒怠。过去广播中,对于所播放的人物或单位或地方的主体,总要在播出中反复重播,一篇播出稿的最后,往往还要再重复一次:“刚才播送的是……”。这种遗憾恐怕是大多广播、电视的受众都会有的吧。现在,绝大多数的广播、电视的受众,恐怕还  相似文献   

20.
1997年8月16日的大众日报一版,以《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为题,刊登了记者李瑞成在全省落实离休干部“两费”工作会议上采写的新闻。这原本是一条很平常的会议新闻,但经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变成了一篇有情有景,现场感很强的新闻特写,读后给人留下清新活泼的感觉。由此,我们想到了各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这就是会议新闻报道如何突破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模式?怎样才能让受众爱看、爱听?《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