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词人善于通过构筑"无声"境界,传递欲诉无言的情怀,营造意蕴深广的审美空间。一方面,唐宋词中的"无声"境界可以造成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使得作品思想内容有无限延展和多种解读的可能;另一方面,唐宋词中的"无声"境界有意或无意地召唤读者对省略或含混的部分内容进行填充和确定,激发和诱导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在一定程度上蕴藏着"空白之美"的审美潜能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
杨蓓 《英语辅导》2010,(2):165-166
唐宋词的英译历来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从小处着手,以较多的实例,从译为“like”、译为“as”、译为“is”、译为“…the same”、省略不译等几个方面简要总结了“如”字在唐宋词翻译中的几种常见译法,旨在通过一个汉语常见宇的英译展现我国唐宋词的语言魅力,探讨翻译基本技巧在唐宋词英译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人生哲学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其中就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自然的一员,燕子与人类的生活、情感、习俗的紧密关联,却又是其他鸟儿无法比拟的: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翻飞于帘幕之间,它们可以成双成对地呢喃于画粱之上;人们都憧憬着燕子一样双宿双飞的美好,追寻着燕子那样相亲相近的幸福。所谓“诗言志”,由于人们在“燕子”身上倾注了人类的文化情感,并积淀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里  相似文献   

4.
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和词人的艺术感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翻开词史,检索唐宋词作,大量的“倚楼凭栏”频频出现。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其出现的环境、词人作词的心理缘由等问题,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唐宋词兴盛及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写”出一本书不很难,“说”出一本书却甚难,“说”出《唐宋词名篇讲演录》这样一本好读、耐读的书则难上加难。而王兆鹏先生确乎有晋竺道生的功夫.他娓娓而谈、舌绽莲花,把唐宋词的妙境解说得淋漓尽致,说顽石闻之点头也许夸张,  相似文献   

6.
王凤芹 《现代语文》2007,(7):106-106
初一学生以《真情》《感动》《伤逝》为题目、以“我爱我家”为话题写作文,结果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着以下的问题:要么空洞无物;要么篇幅不够,平平淡淡;要么俗不可耐,读之味同嚼蜡。学生为什么不能笔端含情,妙笔生花呢?又怎样才能使学生写出的文章感情充沛,真挚感人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的“流行”特征相当明显,表现为创作主体阵营的扩容与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平民”氛围的营造与受众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传播手段的大众化和多样性等。曲子词的流行,不但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大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促进了雅俗文化的交融。同时,它还为后代俗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李明华 《天中学刊》2010,25(3):76-78
刘尊明和甘松两位先生的<唐宋词与唐宋文化>尝试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方法来考察唐宋词与唐宋文化的关系,在对唐宋词进行文化学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将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历时态描述与共时态观照相交错,既有理论阐释、审美观照,又有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颇具方法论的启示意义.该著作建构了一套历时态与共时态相交错、通过划分不同文化层次来考察唐宋词与唐宋文化相互关系的研究模式,较好地处理了文学与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唐宋词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堪称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李外平 《文教资料》2010,(20):37-38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他创作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本文选择其中"徘徊"与"美人"两个词,来探讨其深刻意蕴,借此赏析苏轼的高超的语言创造力,并解读他由抑郁转变为旷达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虽然用这句话作为本文的开头显得有点不伦不类,而且还有亵渎“经典”的嫌疑;但在大众传播时代,一个文化商品能在一夜之间迅速蹿红,并在广大人群中产生反响,且还有点群情激昂,仅此而论,2009年播出的《潜伏》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二胡曲《蒙风》具有鲜明的内蒙音乐风格,节奏豪放,乐思简练,演奏时的难度系数较高。本文以《蒙风》为研究对象,从创作背景入手,把握音乐的创作风格特征,探讨其演奏技巧与音乐情感,并较为系统的整理并总结,为其他对于此曲的二胡演奏者和学习者提出一些感同身受的意见。与此同时,作为一首新创新性强的现代二胡作品,《蒙风》将民族特征与现代演奏技巧进行了有机结合,而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文章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程秀全 《现代语文》2013,(11):52-53
鲁迅《祝福》一文,有人分析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因为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是“新年才过”“此后大约十几天”“开春事务忙”的时候被婆婆家抢去被迫改嫁的;是在“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狼”的情况下失去了儿子阿毛的;是在春节将临,“显出将到新年气象来”,家家户户准备祝福的时候死去的。  相似文献   

13.
黄昏,在我国古代记时法中,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19点-21点)。如《孔雀东南飞》中“吨吨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人定”均指时辰。然而,漫溯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我们可以发现,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时间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内蕴丰富的传统古诗词意象。诗人们借此意象形象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尤为突出。笔曾以《宋十大名家词》为据对唐宋词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过粗略地统计,发现在词集中黄昏意象多的竟占25%。  相似文献   

14.
15.
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解析,如今以钱钟书赞同的"自叙身世说"和王蒙的"无端"说两种观点最具影响。《锦瑟》与江淹《恨赋》、《别赋》在结构和艺术手法上相似,李商隐"意用事"的方法能够使《锦瑟》达到《恨赋》《别赋》的艺术效果。借助《恨赋》《别赋》来解析《锦瑟》,可知《锦瑟》的主题是"惘然",此可以成为王蒙"无端"说的一种佐证。  相似文献   

16.
17.
情感: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珺 《现代语文》2007,(10):66-67
据统计,"体验"一词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出现了19次,如此高频率地使用该词说明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体验"的重视。体验式阅读教学便由此而来,它从语文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强调学生在阅  相似文献   

18.
歌剧是西方重要的表演艺术之一,以歌唱和音乐作为表达剧情的主要方式。歌剧《伤逝》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将我国的文学作品用西方歌剧的形式呈现,具有明显的艺术特色,是我国第一部侧重心理表演的抒情歌剧经典名作。本文以咏叹调《不幸的人生》为研究分析对象,从咏叹调的创作背景、剧中人物个性的剖析、作品情感的处理、巧妙生动的二度创作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并从主人公心理情感变化与个性特征着手,结合自身的长期学习与舞台表演经验,对作品《不幸的人生》的情感表达和呼吸技巧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能为演唱者提供有利帮助。  相似文献   

19.
从物我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考察,《文选.赋》"物色"类所录作品与先唐其他物色赋的艺术结构类型大体有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和以对象的空间布局结构全篇两种。《文选.赋》"物色"类所录作品全为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部分先唐物色赋以对象的空间布局来结构全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言,以对象的空间布局结构全篇的物色赋,缺乏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并不是成功的作品;而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的物色赋,则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文选.赋》"物色"类所录全为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萧统不一般的艺术眼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具身体验的情感表达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化再现,其间涉及丰富的认知思维运作。运用隐喻、转喻、隐转喻理论对《红楼梦》中情感表达的语义识解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相较于单纯转喻识解,《红楼梦》中情感表达语言更多涉及隐喻和隐转喻复杂识解,其中隐喻包括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类;转喻多表现为部分代整体的单一转喻类型,涉及面部特征、身体反应和心脏器官变化等多种表现形式。隐转喻则体现为来自转喻的隐喻和隐喻中的转喻。认知视角下情感表达的隐转喻界面研究,一定程度上为全面探究人类情感背后的认知思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