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复华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82,(1)
古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非常复杂。一般的动宾关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或成果。但是还有许多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或成果,这就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情况也相当复杂。一般语法著作中所说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从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的特殊动宾关系,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使动关系 所谓“使动关系”,就是动词不支配宾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这种关系,可以加“使”字来理解。在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能构成这种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3.
姚传彬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1984,(10)
在古汉语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一般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即:在一个句子里,主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这种动作行为支配宾语,宾语是这种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齐师发出动作行为“伐”,“伐”的对象是“我”(鲁国),“我”受“伐”的支配。这种动宾关系是常见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某种特殊的关系,在意思的表达上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本文想结合中学文言文教学,谈谈古汉语的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4.
就汉语本身来说,动宾关系是:宾语是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目的物,是动词所代表的行为的领有、存在的事物等,这一规律是古今一致的,也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汉语的继承性。这一结构就是“动词+宾语”。但是,在古汉语中,有相当部分的词,它带有宾语,从结构上看,也是“动+宾”之结构,而在理 相似文献
5.
刘恒志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0,(2)
古代汉语的动宾结构,除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外,还有: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者使宾语成为谓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使动关系;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动关系;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谓语动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或“向宾语怎么样”意思的向动关系;动词对宾语表示供给什么的供动关系.本文从不同角度举例,对这些特殊的动宾关系的特点,作了具体的分析,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作了简要的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6.
屠鸿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1)
古代汉语中,当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其它词)和名词(或代词、词组)紧密搭配组成动宾式时,从结构形式上看,两者似乎构成了动宾关系,但从意念上看,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关系.严格说来,一个动宾式词组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词直接支配后面的宾语,宾语直接受前面的动词支配时,它们才是真正的动宾关系.而在古代汉语中,动宾式词组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就是说从意念上看不是真正的动宾关系,而是别的其它的关系.为示区别,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中,有时会发现这样的句子,如: ①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客孟尝君》) ③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促织》) 这类句子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调整词序,还要补充恰当的成份。为什么非这样翻译不可,根据是什么呢?好象没有哪一条语法规则可以对这一现象作出恰当的解释。初步分析这类句子的结构,就会发现,它们与“使动用法”、“意动(以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及 相似文献
8.
陈超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86,(1)
古代汉语的句子,谓语部分多系动宾结构。比如“秦伐赵。”(《史记·廉颇吝相如列传》) “伐”是动词,放在前边;“赵”是宾语,放在后边。它们组成动宾结构,放在句子里做谓语部分。“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 “曰”是动词,放在前边;“伯庸”是宾语,放在后边。它们组成动宾结构,放在句子里做谓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的动宾短语一般由两个直接成份构成,前者是一个能带宾语的动词或动词性成份,表动作行为,后者是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是宾语。如“去北京、洗衣服、是医生、叫祥林嫂、来了一位客人、给他力量”等就是此种结构 相似文献
10.
动词和宾语从意义上看有各种关系,就主要方面说,宾语是动词涉及的对象、结果或处所,动词跟宾语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一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有些动词用法特殊,它后边跟着的代词或名词虽然作为宾语出现,但是动词和宾语并不发生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我们称这种动宾关系为特殊的动宾关系。对于这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只能从动词的特殊用法上加以分析,而不能用省略的观点去理解。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可归纳为四种:(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 相似文献
11.
蒋士祥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97,(Z1)
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例说江苏/蒋士祥这里所说的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使动、意动以外的为动、对动、处动、像动用法。了解这些用法,对揭示古汉语复杂的动宾现象,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不无裨益的。一、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 相似文献
12.
高信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8,(Z1)
在古代汉语中,动宾结构的关系比较复杂,其结构形式上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上的意义往往不同,用法上具有许多特点,这给我们阅读文言文带来不少困难。古汉语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它后面所带宾语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支配关系;二、使动关系;三、意动关系;四、为动关系;五、双宾语。弄清各种动宾结构形式上的特点、逻辑关系上的意义和译释方法,对于提高我们阅读古籍的能力,准确理解、译释文言文作用甚大。其中,辨识、区分使动和意动,是一个难点,本文将重点探讨。现将上述五种动宾结构关系的特点、辨识及译释方法分述如下: 一、支配关系。这是古汉语中一般的动宾结构,其宾语是动词的支配对象,动词与其后面的宾语构成支配关系。如,①齐桓公陵楚。(《左传·(?)公四年》)②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公 相似文献
13.
14.
共宾关系是指两个动词谓语共用一个宾语的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如“(孟尝君)请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中,两个动词谓语“请”和“见”共用一个宾语“之”,“之”既是“请”的宾语又是“见”的宾语。这种句法结构不仅古汉语中很常见,而且还残存在现代汉语中。现代常说的“取而代之”、“推而广之”就是这种结构的残留。其语义表达特点是言简意赅、简洁凝炼,因而是一种很经济的语言表达形式。共宾关系中,有的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不是古今都相同的支配关系,而是包含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表示了特殊的意念,例如“匠人斫而小之”(《韩非子》)中所共宾语与动词谓语“小”构成意动关系,“小之”意思是“使之小”;有的宾语表示的意义因动词而异。象这些共宾关系,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共宾关系。特殊的共宾关系在语义表达上比一般共宾关系更简括更凝炼,但是由于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迁,古人行文的简洁凝炼往往成为今人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对这和特殊的共宾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李生信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1997,18(2):50-53
古汉语特殊述宾关系主要表现在述语和宾语的特殊功能及其组合关系上。这些特殊关系的形成,反映了民族心智特征,体现了汉语结构形式的整体性和模糊性。 相似文献
16.
汪贞干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1987,(4)
古汉语中动宾倒装的现象较多,有的还在倒装的动宾词组间加上一个助词。兹将这类助词录列于下:1.“是”《词诠》:“是(五)”语中助词,外动词之宾语倒置于外动词之前时,以“‘是’字居二者中助之”。 相似文献
17.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9,(2)
一 李新魁教授在他的《汉语文言语法》一书的词类活用一章里,对谓语和宾语的特殊关系做了较详细的论述。这个论述是精辟的,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补充之处。我要补充的就是,一个句子是一个整体,换句话说,即一个句子的主谓宾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抛开句子的主语而不顾,单纯去分析谓宾关系,就不利于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不利于分析这个句子主谓宾之间特殊关系的形成。因此,我认为在分析古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谓宾关系时,不能抛开主语而不顾。这正是本文要谈的古汉语中主谓宾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8.
陈继民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10,(4)
文言文中,一般地说,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如《楚辞·国殇》中操吴戈兮被(披)犀甲的操和被是直接支配吴戈和犀甲的,而吴戈和犀甲则受操和被的支配,这是容易理解的,然而有些动词,在后面紧跟着一个名词式代词,在形式上,这个名词或代词是作为它前面的动词宾语出现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这种动宾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十种形式,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特殊动宾关系十式。 相似文献
19.
陈继民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10,(2):64-64
文言文中,一般地说。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如《楚辞·国殇》中“操吴戈兮被(披)犀甲”的“操”和“被”是直接支配“吴戈”和“犀甲”的,而“吴戈”和“犀甲”则受“操”和“被”的支配.这是容易理解的,然而有些动词.在后面紧跟着一个名词式代词,在形式上,这个名词或代词是作为它前面的动词宾语出现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这种动宾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十种形式.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特殊动宾关系”十式.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