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猜想—验证”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与教学手段。在“猜想—验证”实施过程中存在学习方法无助化、教学过程形式化、学生思考被动化等问题。文章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进行“猜想—验证”的教学实践,设计了三个“猜想—验证”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方法从旧知迁至新知,教学从形式走向常态,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素养,达成育人目标的主要凭借。怎样用好教材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彰显教材的价值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可以从“尊重并研读教材,发现教材的价值”“恰当处理教材,呈现教材的精彩”“灵活运用教材,迁移教材的写法”这三个层级用好教材,从而实现教材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李丽  叶梦利 《四川教育》2009,(10):41-41
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说过,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如何点燃和激起学生的火热思考并欣赏数学冰冷中的美丽,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要让学生自觉地探索抽象的知识,离不开学生的情感参与,这是二者融合的润滑剂。也就是说,文本与生本动态平衡的支点,是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目前使用的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尽管作了修改,但从学生终生发展、创新能力角度看仍存在不足:⑴教材给孩子们的空间较窄,许多应该由学生自己思考,应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归纳、总结的内容,教材在提出问题后马上呈现结果。⑵教材编排,仍注重“模仿、复制”,教材编排基本上是一题一例,通过模仿…  相似文献   

5.
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为研究对象,对两版初中数学教材统计素养的呈现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材以统计知识的呈现为主,注重统计概念和技能的学习;统计推理的呈现比例偏低,涉及统计推理的题目难度普遍不高;统计思考的呈现比例不足,尤为缺乏让学生经历统计思考的完整过程.提升统计推理的呈现比例,给学生更多预测与推理的机会;完善统计思考的呈现形式,让学生经历统计思考的全过程是未来教材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编排了“有趣的推理”一课,要求学生从“是什么”推出“不是什么”,从“不是什么”推出“是什么”。而从教材编排特点来看,它侧重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推理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是希望学生自己想到用连线法和列表法来呈现推理的过程。但我们觉得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利用连线和列表无非是让思辨过程呈现得更加清晰而已。  相似文献   

7.
“问题导学”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理念.作为模式,它强调教学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具有可操作性;作为理念,它强调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具有导向性.“问题导学”具体表现为:第一,课堂教学由问题开始,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第二,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必读"与"不必读"的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从斯宾塞所在的时代开始,这一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课程改革也无非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对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和认识,而对那些认为对学生“最有价值”,而教材又无力承载的知识,人们往往以“必读书目”的形式推荐给学生,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这些知识。  相似文献   

9.
三看教学过程:是否引发学生产生了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地强调灌输,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倍受“摧残”,它不仅不能促进人的发展,反而成为人发展的阻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从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要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入手。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索问题、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到了实…  相似文献   

10.
<正>一年级的"比轻重"是学生学习"比多少"后的深入学习,也是认识克、千克、吨等质量单位的基础。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由两种物体间的轻重比较拓展到三种物体间的轻重比较,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因缺乏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感到困难。那么,这种"比轻重"的问题在教材中有哪些呈现形式?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都有哪些思考方法,又遇到哪些困惑?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这类题目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今年秋季在全国各实验区使用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实验教材 ,在继承前四册教材编写思想的基础上 ,“思考·练习”的设计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编写角度 ,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与低年级教材“我会读”、“我会写”的设计思想一脉相承 ,结合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三年级上册教材在“思考·练习”的设计上 ,改变了已往以布置、要求的语气提出学生思考、练习的内容 ,采用了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的第一人称叙述角度。这不仅仅是形式的改变 ,而是体现了编写指导思想的变化。其中 ,有…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教材编写的目的就在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教材“活动”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极大体现了地理教学的核心理念,明显转变了地理教与学的方式.本文就高中地理教材的“活动”进行简要分析,文中“活动”指教材中除地图系统和正文以外的部分,即人教版中用浅背景色标明、以栏目形式出现的内容都是“活动”,包括活动、读图思考、阅读、案例以及问题研究.本“活动”分析具体内容为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的“活动”,有读图思考、活动、阅读三种形式.一、读图思考的运用读图思考一般安排在重要内容结束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有针对性地巩固已学习的内容,及时反馈、总结知识.针对图表设计思考问题,加强图表的思维训练,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本节教材中读图思考共设计了三个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图1.1和图1.2的基础上,结合思考题,由学生归纳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原因.此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达成课程内容标准要求.案例是人教版地理必修3教材的核心,也是教学过程中应贯彻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阅读自学能力培养的视角分析新教材的呈现方式.我们认为新教材的呈现方式适合学生阅读自学.教材采用观察、思考、探究等不连续呈现方式,就是为了制造一种对话形式,打造编写教材专家、教师和学生三维对话的平台;在对话的过程中,带领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整体意识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思考教材.常常能把教材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因此,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用整体的观念去审视和处理教材,把握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如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一课,教材以独立的方式呈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四种方法,分别是: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图示法。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教材三、四年级“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在题目的选择与编排、问题的提出与呈现、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等各个方面都与过去的应用题有明显的不同。加强对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研究和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章节编排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大量运用了“问题串”。从“问题探讨”到“本节聚焦”,从教材正文到“思考与讨论”以及“资料分析”等栏目,大多设计了3~4个问题,构成了问题串。以问题串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无疑对生成性课堂的构建大有裨益,但在实践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问题串”进行恰当地处理与优化,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拟就人教版教材正文中的部分“问题串”进行的教学处理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7.
台湾艺术与人文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开设,教材通过介绍艺术而体现人文,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是对艺术形式进行统合,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时时刻刻贯穿人文理念,重视潜移默化中的艺术育人;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领悟空间,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教材编写形式活泼,多途径呈现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是选修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或开展课题探究、课外活动,以理解教材,加强文化积累,同时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探究能力,实现选修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不再设置专门的“应用题”这一学习领域,而是渗透在其他学习领域当中,统称为“解决问题”或“用数学”。新课程应用题与原教材相比,有以下三个新的特点:一是打破了原来应用题教学的系统性。原来的应用题严格按照数量关系的难易程度,一课一例地进行教学,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清晰的编排脉络。新课程应用题教学与其他学习领域紧密结合后,不再像以前那样编排,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编排上有点“散”。二是信息呈现方式具有开放性。从形式上看,有纯图片呈现的,有文字呈现的,有半图片、半…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数学教材的呈现形式体现一种“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新课程倡导在问题情境下学生采用“主动、探索、合作”的方式感悟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数学模型,形成数学知识。不过,由于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常常使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环节进度放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