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我回眸中学四年的语文教学时,感到惶惑不安。在这些年里,我做了些什么,获得了些什么,有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如风行水面,走过的似乎已了无痕迹。  相似文献   

2.
张敬义老师是一位知名特级教师。他对语文教学一往情深。他说:“语文没有眼睛,却洞开了我的心扉;语文没有翅膀,却能在我的意念中任意翱翔。在语文教学中与名师对话。与课堂共生……让心中的语文在生活的母体里练就,在精神的天空里生成。”这是他二十多年语文教学的心得,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感谢学生     
善哉 《湖南教育》2006,(9):39-40
从1972年3月担任民办教师算起,在教学园地里我已耕耘30多个春秋;即使从1981年大学毕业回到隆回二中算起,至今也是25个年头。刚到隆回二中时我还是语文组里最年轻的,今天却已是邵阳市二中语文组年龄最大的一个了。在这几十年里,我说不上有什么惊人的业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越来越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了!我之所以能够坚持到今天,对教书这一职业乐此不疲,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但我以为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我的学生。在这里,我想发自内心地说一声:谢谢你们,我的学生!  相似文献   

4.
黄艳霞 《中学文科》2007,(11):147-147
弹指一挥间,我执教已经十几年了。担任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平日里愿意多读课改资料,多钻研教材,在别人身上也学到了一些经验。以下是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点滴感悟。[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我在《宁夏教育》发表第一篇文章是1994年,到现在已整整十年了、不经意中,发现《宁夏教育》记载了我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成长的历程。我在《宁夏教育》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充分利用教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2003年又发表了《新课程的语文教材观》,这其中反映了我对语文教材认识的不断深入、十年前我认为“教师要教好语文首先要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的实施,使我认识到光读一本语文书是远远学不好语文的。为营造一个书香班级,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我总是千方百计为学生“找”书读,在我的苦心“经营”下,班级里的“书香”渐成气候,这不我又抽空去了一趟学校图书室,代学生捧回来了一大叠书,每人一本,看着学生们喜滋滋地把书一本本地领去,我也很开心。  相似文献   

7.
1968年秋天,我走出上海师范学院的大门,踏上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讲台,如流水一般,不经意间41年过去了。当了41年的语文教师,与学生一道在语文世界里体味文学之美,感受沧桑人世,我有很多感触,也有不少经验教训可总结。但我今天只想谈一点,即你只有爱语文,才能教好语文。  相似文献   

8.
陈廉 《今日教育》2004,(9):24-24
蓦然回首,我已经在教坛耕耘10年。作为一所农村三类小学的语文教师,我10年最灿烂的青春是在那叫龙岗的遥远的小山村度过的。10年来,18岁的少年已年近而立,一头黑发已夹杂银丝。10年来,曾经有两家教育报刊邀请我加盟,曾经有在“海”里畅游的朋友拉我下海,曾经有县级行  相似文献   

9.
做了21年语文教师, 在这具行当里有些资历了,但是每每与人谈到语文教学,却总是感到心虚。  相似文献   

10.
曹廷华 《今日教育》2004,(10):38-39
从1953年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虽然读书、工作少不了许多奔波劳碌,但是,人生有许多记忆和感念,不是随着岁月的匆匆流逝可以淡忘的,而会随着年复一年的斗转星移,日久弥新地深深铭刻在心灵里,永远鲜活,永难忘记。我初中时期的语文老师刘怀玉先生,就是我记忆感念最深的老师之一。可以说,他在教学和生活中对我的影响与关爱,一直在勉励着我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1.
三生有幸,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邀游中华语文的美妙海洋中。三十年修行,成为一名特级教师。我以母语的捍卫者自任,从心底里为我是中华语文的传道者自豪。我始终认为华夏语言是世界上最为独特、最为珍贵、最为美妙的语言。我从心底里为我们华夏语文放声高歌.我当然希望祖祖辈辈炎黄子孙为华夏语文放声高歌:我坚信:汉语歌声传遍字宙之日,正是中华民族振兴之时。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语文教师,而且一教就是十几年。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用“盼望”造了这么一个句子:我盼望我们的语文教师早点退休。  相似文献   

13.
在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论文答辩会上,导师问我为什么选择做语文教师。我说,最初做语文教师的原因是学校领导的安排,但十几年过去了,今天仍然坚持做语文教师,是因为心中珍藏着一个个我和学生一起演绎的真实的语文故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转眼之间、我当语文教师已有,二十余年了,其间上过无数节语文课,也听过无数节语文课。每每徜徉在语文课堂里,耕耘在这片充满诱惑的土地上,心中总是充满向往——对理想语文课堂的向往。那是一座圣殿,既高远,又非遥不可及。它存于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内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常怀感激     
陈文 《湖南教育》2006,(4):15-1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学毕业一晃就是24年。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1982年的那个夏天,揣着一纸薄薄的报到单,一个人坐着颠簸的汽车,来到绿树如盖的大围山下,跨进了浏阳十三中的大门。当时,学校的条件非常艰苦,是县属中学里离县城最远的山区中学。大围山是我老家,我早已习惯了它的闭塞和贫穷,我的心里没有对环境的抱怨,当时想得最多的是,怎样在父老乡亲的孩子面前做个有水平的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16.
徐栋 《江苏教育》2022,(78):59-63
<正>2000年,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进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小学工作,成为一名语文教师。2018年,我调到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我便坚信:小学课堂里藏着“大”学问,值得我用一生去探索。22年来,无论是在乡村学校还是在城区学校,我始终坚守教学一线,追寻着小学课堂里的“大”学问,努力从“草根教师”成长为“学术教师”。研究之路初踏入说起自己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假期里与几位学生家长聊天,中心议题是孩子的语文学习的问题。因为我忝在语文教师之列,且在高三混过多年,自然也就成了现场唯一爪“专家级”的人物。不过看看身边这帮家长,没一个是“白丁”,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语文教师的慨叹和抱怨:“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愿学语文了.学生家长越来越不重视语文了,”包括我在内,产生了生不逢时、搭错车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我把自己的身份换成小学语文教师。我翻开《五花山》这篇课文。我在想我应该怎么对学生讲它。,这时候问题来了:我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小学生呢?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们每天看到最多的是什么?除了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  相似文献   

20.
王治国 《教育文汇》2007,(9):41-41,43
近日,区英语优质课大赛在我校举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自家的“园子”里呆久了,不觉有些腻了,怀揣着几分好奇,我走进了英语课堂。我想,说不定学科之间还能优势互补,给我的语文课以借鉴和启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