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敏  安然 《高教探索》2012,(2):102-106
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视角,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短期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和跨文化效力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存在差异,该研究成果验证了文化距离理论.  相似文献   

2.
来疆中亚留学生在文化适应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论文以问卷调查辅以访谈的方式,从语言、环境和生活、心理以及学习适应四个角度分析了中亚留学生来华的文化适应性。结论表明中亚留学生在文化适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和学习适应,其次是环境和生活适应,最后是语言适应,由此,教育者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中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所在地的生活和学习。  相似文献   

3.
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文化冲突在高校中日益凸显,来华留学生发展跨文化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跨文化教育能够使留学生了解其他文化的发展变迁,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接受不同文化并具备应对文化冲突的能力,最终达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跨文化教育应当渗透到教学、管理等各个层面。留学生教师和留管人员应当具备跨文化教育意识,在留学生教育的每门课程、每项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注重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建立多方参与、多渠道的协同培养机制,使来华留学生从认知到认同,主动融入感知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在课外实践汉语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交际对象过多局限于本国人和其他外国人圈子;文化与环境适应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利用有利语言环境增加可懂输入量;把汉语当作一种知识来进行记忆,实际运用不足等等。总之,我们认为,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加强对留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提升,我国留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长,留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超强的自我适应能力。本文主要以江苏高职院校为例,从生活、学习、心理、文化四个方面来探究非洲来华留学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升国贸专业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出留学生"四维度"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专业培养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的体系化、系统化、递进化的基本定位,对提升留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以"四维度"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第一课堂,构建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活动体系,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学到专业...  相似文献   

7.
浅谈学习适应能力与华裔留学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海外华文热的兴起,华裔学生来华留学人数急剧增加,招收华裔留学生的大陆高校也快速增加,如何做好华裔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华裔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心理特性开展学习适应性研究,探讨提高华裔留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在华的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问题现状进行研究,这对于加强中国文化对在我国的外国留学生,特别是东南亚留学生的积极正面影响和文化认同,加强对外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国家形象和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知度、认同度及交流途径,本研究对三峡大学80名来华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问卷调查结束后选取32名留学生进行访谈。结果显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部分文化概念有所了解,但不知其背后的内涵,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及认同度处于较浅层次。就交流途径来说,途径单一,主要为语言交流俱乐部,留学生课下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较少。对此,三峡大学需依托长江三峡文化,借助地方水利水电特色,开拓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文化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0.
吴强 《现代教育》2015,(1):51-52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来华留学生文化实践教学的相关概念出发,探究了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文化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以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失语现象指留学生中国文化的缺失,难以用英语自如的表达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国特有的文化。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留学生的文化失语现象,针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失语严重阻碍了跨文化双向性交流和中国文化推广的现状,找到留学生文化失语的原因:留学生对中国特色文化的缺乏;留学生交流的对象对中国基础文化知识的欠缺;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足。因此提出留学生文化失语的对策: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坚持两种文化的平等性,相互尊重的原则;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达成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上海中心2009年春季游学项目中开展的课堂教学与文化体验活动对于提高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得出,有些留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存在分歧,也有部分留学生对深层次的文化差异趋向认同;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选择性地、有针对性地参加汉语文化体验活动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敏感度;文化体验活动设计要注重培养留学生的交际信心,形成用汉语进行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为以中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对其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模式,通过对现有文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对中亚留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对中亚留学生文化教学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  相似文献   

14.
在京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培养和学术培养与其他来华留学生相比,有着特殊的地缘性优势;课堂上的文化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在京留学生的文化体验,基于以往的研究,结合北京文化的多元特质,用北京的社区平台引领留学生文化实践教学将对留学生的跨文化训练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浸润式的文化传播将对在京留学生的文化传播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8,(5):178-180
随着高端战略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有着越来越重大的意义。中亚国家留学生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在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等方面的程度。中亚地区民族多、文化多元、语言上既有相通性又具有各自的特点,跨文化适应方面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个体差异性。近年来,来京留学的土库曼斯坦学生人数上升较快,土库曼斯坦学生对中亚国家学生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在北方工业大学学习的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总结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在学业适应、心理适应、语言适应、日常生活适应等方面的特点,并且建议根据该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文化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在中国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比例进一步增加,留学生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帮助国际学生适应中国生活和学习。文化认同是文化适应性的基础,针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问题和文化素质发展研究有助于发现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定量研究,了解来自江西三所高校230名亚洲和非洲国家的本科留学生的留学动机、语言状况、文化传播渠道、中国文化认同情感因素和中国物质文化认知程度对留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的影响,以期提高留学生中国文化素质和文化认同,顺利完成学业,把未来职业发展和两国间的友好往来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本研究选取芳草地国际学校2~6年级274名外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汉语言能力、学习适应和中国文化认同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汉语言能力与中国文化认同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学习适应在语言能力与中国文化认同关系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留学生教育应以提高语言能力为重点,只有提升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才能有效地提升中国文化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留学生在跨文化互动过程中的自我概念及文化身份重构的问题进行探究,旨在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及其深层影响因素,为如何正确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选择和辨别等跨文化能力提供有效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留学生在自我概念的重构上呈现出从关联型自我向独立型自我迁移的动态特征,在文化身份重构的过程中显现出文化反思、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跨文化认同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青海民族大学藏族、蒙古族和回族共120名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对他们在以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的文化适应能力状况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发现:在以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文化适应能力较弱,但渴望实现文化适应的热情极高;藏族学生适应能力明显优于蒙古族和回族学生;将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的年龄差异对其文化适应能力的影响非常明显;汉语使用率高于本民族语言使用率的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优于本民族语言使用率高的学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回族女学生的文化心理适应水平较低,家庭背景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地区俄罗斯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研究,是根据中俄两国全面交流大背景的实际状况,针对俄罗斯留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培养和实际需求为重点,探索对俄罗斯留学生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为俄罗斯留学生教育服务,为创建内蒙古地区独具特色的对外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