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得以发展,从生态学角度而言,抗战时期桂林和广西的政治生态有利于桂林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和推动是战时桂林新闻传媒得以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桂林文化城的形成集聚桂林新闻事业发展的人才、丰富抗日救亡传播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一批批文化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运动,使得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2.
重庆和桂林两个抗战文化城的形成界定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这一时段。随着沿江沿海地区相继被日军占领,政府机关,诸多学校、文化团体以及大量文化界人士转移至西南大后方,并在重庆和桂林等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艺救亡运动。书法在普通的实用性基础上成为抗战救亡宣传的工具和战斗武器。大批文化界人士的流动促进了文艺的交流,同样也促进了书法及其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3年4月24日,湖北出版文化城正式开业,并举办了一系列庆典活动。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邓道坤为出版文化城揭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鲍隆清等出席开幕式。 湖北出版文化城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集出版物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出版文化基地。设在主体建筑裙楼一、二楼的湖北新华书业连锁总店同日正式营业。该店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为目前国内单层面积最大的书业卖场。 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和湖北书刊发行业协会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众多的戏剧界知名人士在桂林积极组建戏剧社宣传抗日,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桂林的爱国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与戏剧界成功运用报刊广告的宣传密切相关.此时期的桂林爱国戏剧广告将抗日作为主题,精心设计编排感染力强的广告方案与排版方式,在宣传抗日剧目的同时,为发动群众支持抗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爱国戏剧社还利用广告这种形式为抗战募捐、筹资、慰劳军人、服务同胞,并与重庆、延安的抗战戏剧文化运动形成了呼应,为大后方的全面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抗战全面爆发后,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和新闻工作者等,多达1000余人,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①大批新闻工作者到达桂林后,或继续出版原已出版的报纸,或创办新的报纸。这一时期,先后有《大公报》(桂林版)、《广西日报》、《扫荡报》(桂林版)、《救亡日报》等多达16家大小报纸发行。②同时,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国际新闻社(以下简称"国新社")、工商通讯社、救亡  相似文献   

6.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日寇很快占领了东北三省。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蒋介石的不抵抗,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在北平救国会的领导下,东北各地均开展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武装斗争,郑桂林领导的抗日义勇军第四十八路军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32年1月,原东北军军官郑桂林(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和东北讲武堂第九期)带领一百多名抗日骨干,由关内来到绥中西北山区进行抗日活动。出关前,他曾亲去北平会见救国会会长彭小秋等人,力陈抗日主张,深受救国会倚重,被委任为抗日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研究”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成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这里文人会萃,救亡文化活动蓬勃展开,盛况空前,被誉为“文化城”而蜚声全国。桂林文化城这一段历史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内尤其是广西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对桂林抗战文化进行研究,但比较大规模地开展研究工作是在1978年以后。先后有《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桂林文化城大全》《、桂林文化城…  相似文献   

8.
桂林图书馆自清宣统元年(1909)艰难创建后,历经了民国初期于困难中的挣扎求存、抗战文化城的初建辉煌、烈血战火下的铁骨铸就、抗战胜利后的卧薪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桂图人精神激发,从筑基工作的培本补元,再到今天一日千里的发展,桂林图书馆总能在困境中迎难而上。厚重的经历造就的不仅是丰富的馆藏,更重要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图书馆精神,它激励一代代图书馆人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神圣事业中去,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相似文献   

9.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陷,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等进步书店和文化团体随着撤往重庆和桂林等地。不久,国民党亲日派首领汪精卫在日本法西斯诱降下公开投敌。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中全会,蒋介石顽固集团制定了一整套“溶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政策,不断掀起反共逆流。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连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平江惨案”和“皖南事变”,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局面受到了严重威胁。在文化出版方面,顽固当局不断查禁抗日书刊,封闭进步书店、逮捕  相似文献   

10.
在武汉东湖之滨,一座现代化的传媒产业文化城崛地而起。这座传媒文化城,生产十多种报纸,十多种刊物,还有三大网站,每天以海量的精神产品,激荡出火花,成为荆楚第一信息大港。这座传媒文化城,每年创造十多个亿的产值,仅一幢楚天传媒大厦,一年纳税3个多亿,位居武昌高楼之最,让人  相似文献   

1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直关注着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工作,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该社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抗战研究的著作和珍稀文献,为世人了解日本侵华的罪证和中国抗战的实况提供了生动的资料,也为抗战乃至近代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证据和研究史料。从1992年开始,该社陆续推出了“桂林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东北抗日义勇军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有组织、具规模的第一个战役,开始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得到了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声援和关注。东北抗日联军曾经发展到11个军,3万5千余人,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成为大后方的出版中心和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在颠沛流离的非常态社会环境下,文化的市场生存与社会责任的坚守显得更艰难可贵.《大公报》(桂林版)的诞生是抗战时局推动下的产物,承担着抗战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责任.对于抗战时期出版史的研究,因史料的散佚,而让诸多学者面临"无米之炊".抗战时期的出版广告则为我们打开一个研究战时出版活动的新视窗.本文试图从《大公报》(桂林版)出版广告这一视角切入,多维度考察抗战时期桂林的文化生产情况,探寻非常态环境下书业生存的策略以及复杂时局影响下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新桂系统治下的广西当局,愿意与共产党合作,联合全国一切力量起来抗日,政治上表现出一定的民主,组织上又主张招贤纳士,引进人才,文化建设上也采取了一些进步的措施。特别是武汉、长沙、衡阳、香港、广州等地沦陷之后,不少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进步文化人士,从外省市陆陆续续地转移到梧州、桂林、柳州等地,尤其是在省会桂林比较多。据此,广西当局强调“要使本省文化工作,与当前抗战任务相配合”,并把报纸看作是“文化传播的利器”,对于出版书报的审查登记,规定“以宽大态度,简单方法,敏捷手续”予以办理。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12,(34):19
本刊讯(记者韩阳)11月23日,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建社三十周年庆典在湖北出版文化城隆重举行。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海飞,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谢铭,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孙永平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辞。湖北少儿社1982年建社之初,仅有26人,总资产22万元。30年来,该社出版的图书已近2万种,总资产达2.67亿元,年发货码洋超过5亿元,年销售  相似文献   

16.
桂林出版忆旧二则伍大希一抗日时期,作为当时广西省会的桂林有过一段文化的繁荣。许多进步作家、文化人都集中在桂林,桂林极天下一时之盛。当时,我为了考大学,住在桂林西郊的丽泽门外,每晚进城必经桂西路。这是一条短街,又是一条文化街。当时桂林的书店、报社、出版...  相似文献   

17.
章简述了桂林抗日化的兴起,并详细论述了在这一背景下,抗日化对桂林图书馆的藏书建设的影响,以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其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这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4万多人,他们转战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牵制着日本侵略者的数十万日伪正规军,使其后方陷入到极不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诞辰10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根据茅盾在桂林创作出版的名著摄制的20集连续剧《霜叶红似二月花》。这里,就我所知,介绍《霜叶红似二月花》(以下简称《二月花》)一书在桂林出版前后的一些情况。1941年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开始搜捕我抗日爱国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在党的精心安排下,茅盾夫妇同廖沫沙、叶以群、胡仲持等五人组成一批,化装化名秘密离港,经历了重重困难,通过日寇的封锁线和敌占区、游击区,于1942年3月9日安全抵达桂林。茅盾到桂林后,得到邵荃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代初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疯狂反共,对日本侵略者屈辱投降,形成了中华民族空前严重的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号召。上海各阶层爱国人民纷纷响应,抗日爱国运动开始新的高涨。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也是文化、新闻出版工作中心。从1931年到1945年,上海地区的广大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影响下,创办了230多种抗日进步期刊,开展了声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