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小学语文课本选有唐代诗人的七首送别诗: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题作《渭城曲》),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般来说,送别诗主要是表达友人间深  相似文献   

2.
诗的意境是以直觉为基础、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的交织,意与境的融合,神与物的浑成。王夫之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这是对诗的意境所作的精要阐释。它说明诗中所描述的情和景,并非单纯是现实中的情与景,而是情感化和艺术化的情与景。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为例,谈古诗中的意境创造。这两首古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前一首所表达的是“我送”友人的感情,后一首则表达友人“送我”的感情,两首诗所描述的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3.
《蜀道难》是李白“送友人入蜀”时,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友人旅途艰险的担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可以说《蜀道难》是李白诸多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我们了解李白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殷瑶《河岳英灵集》中称《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诗作中高超的艺术想象,充满张力的描写与抒情,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几句话、几十字,描绘了离别之景,道出了朋友之情。古代许多文人常常为生活奔波,离开一地之时又常有好友相送,因此留下了大量饱含友人深情厚谊的送别诗。下面,让我们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和《送元二使安西》中品味王勃、李白和王维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5.
《变形记》与《犀牛》这两部作品都是以"变形"为主题展开故事情节的。《变形记》中人是被迫变形,《犀牛》中人是主动变形。两部作品虽存在变形上的被动与主动之分,但都表达了相同的人性异化主题。两部作品中的人性异化主要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现状以及人生经历所决定的。这告诫世人,只有自强才能帮助我们摆脱非人的状态,求得人性的完满展开。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生活经过头脑的艺术加工提炼而成的产物。同时,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是融入了深深的情感,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所以,散文的托物言志是作者借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心愿;散文的借景抒情是作者借景物来抒发自己在一定生活环境下产生的情感。由此可见,散文教学要注重挖掘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性。一、正确领悟散文作品抒情写志的真意散文作品中的景物是人心中之景物,所以,在教学散文的景物描写时,一定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背景,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内涵。如钱钟书的《窗》,除了揭示了窗…  相似文献   

7.
诗中情     
诗是智慧的结晶,是凝聚了人们所有情感而成的。情感是诗的源泉,是诗的生命,他们紧紧相连,好像一对亲兄弟。《赠汪伦》记录了唐代诗人李白与好友汪伦离别时的情景:李白将要走了,汪伦为他送行。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连千尺的潭水也比不上诗人与好友的友情。在这里,诗和情紧紧相连,完全融合。  相似文献   

8.
选入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下简称《送》)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下简称《黄》)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它们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各有千秋。一、虽都表现“送别”的主题,但表达感情不同《送》诗是作者王维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送别亲友到一个僻远的地方去;表达的是那种深  相似文献   

9.
以心相送     
课例:特级教师孙双金《送别组诗》师:(学习《赠汪伦》后)此情此景此人,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汪伦来到桃花潭边送别李白的感人场面。如果用几个字来归纳汪伦是怎样送别李白的,我们可以说——以歌相送。师:刚才是别人送李白,现在我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别人。(简要学习《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10.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菲茨杰拉德希望凭借《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一名严肃作家,这也使得对作品隐含作者的研究具有了特别的意义。作品中叙述者尼克面对特定事件表现出不同态度,这背后是菲茨杰拉德借尼克之口表达自己的信仰,菲茨杰拉德分别利用"年轻"尼克和中年尼克之眼对盖茨比进行观察,最终直指整个爵士时代甚至自己的冷漠和造作失真。  相似文献   

11.
"送别诗"是表达诗人离情别离的诗歌,古往今来广为传诵,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的意象、情感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对"送别诗"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诗歌最繁荣的时代,在唐诗中又有许多的送别诗。初中语教材中所选《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尽管四位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同,但由于人物不同,送别的环境不同及友人去的地方不同,送别时的心情也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3.
<正>《古诗二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组成。这两首诗皆为唐代诗人作品,表现的都是"送别"主题,采用的都是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但事件发生的背景不同,蕴含其中的情感也有差异。鲁迅说:"教师愈会比较,就愈有益处。"笔者从中得到启发:四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基础,何不将这两首古诗进行整合,引导孩子在比较中  相似文献   

14.
张群 《新教师》2020,(3):34-35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华夏民族光辉的历史。统编教材中增加了古诗词比重,意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当前教学中,这一理念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实践,其中古诗词朗读教学便是典型代表。本文以浙江省特级教师祝贵耀关于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四首送别诗的教学实践为范例,旨在阐明古诗词朗读教学的现状,突出以趣而读的方式与过程,探索古诗词朗读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正是作品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个学生。如:《别了,我爱的中国》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眷恋之情;《我爱故乡的杨梅》描写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十里长街送总理》通过首都人民群众向周总理遗体告别的感人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人民对周总  相似文献   

16.
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飚突进作家的作品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飚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鲁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琵琶行》与吴伟业《琵琶行》属于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主题上,白诗着重抒发迁谪之恨,吴诗着重表达对先君故国的怀念。在结构上,白诗与吴诗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白诗以事理逻辑组织篇章,结构严谨;吴诗以情感逻辑组织篇章,"形散而神聚"。在总体风格上,白诗带有传奇色彩,吴诗则较平易。在对琵琶演奏的描写上,白诗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吴诗则表现出肃杀、毁灭之感。白诗语言通俗易懂,吴诗则有一定的深度。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在于两位诗人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表达的主题与内容各不相同以及接受了不同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应秋的送别诗内容丰富,情感饱满。送友人赴边和赴任之作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劝勉;送友人归山隐居之作则表现出对归隐淡泊平静生活的向往和怀才不遇之同情;与官场朋友告别或文人间的惜别则感激慷慨。在艺术技巧上,其诗歌结构灵活,意象典型。从刘应秋送别诗中,可见其不同寻常的生活状态与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是表现情感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经过艰苦的脑力劳动而创作的,充满着作者的希望、信念和理想。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不同民族歌 (乐 )曲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内涵。从所表达的主题来看,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歌曲,例如《彩色的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有歌唱大自然、表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歌 (乐 )曲,例如《走向大自然》、《春江花月夜》等;还有歌唱珍惜中学时光的《中学时代》等。这些作品都具有思想健康、词曲优…  相似文献   

20.
<正>诗人笔下的水或波平如镜,或怒涛拍岸,或一泻千里,或曲似柔肠,或脉脉无声……使诗篇别具神韵,情趣盎然。李白的"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潭水深千尺,可谓极深,而友情如深潭却胜似深潭。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感情本是摸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