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从原来的"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这样,有了兴趣就有作文的动力;我们的作文课一旦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迸发出对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  相似文献   

2.
<正>快乐是每个人所向往和追求的,学生本是爱玩的,体育和玩犹如鱼和水,如果体育教学失去"玩",就失去了活力,就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就会使学生痛苦难捱,还会有什么学习成效?只有让学校体育充满阳光,做到"学中玩,玩中学",才能使学生欢乐地畅游于学海,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兴趣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爱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广泛,好  相似文献   

3.
每次欣赏儿童画时,都会被孩子们纯真无瑕的天性所感动。他们笔下的形象稚趣可爱,真的让人忍俊不禁。但是,如果单纯用成人的审美标准来欣赏儿童画,会使人觉得是幼稚可笑。其实,衡量儿童绘画决不能仅仅用"像或不像"做标准。魏书生说过:"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画作,才能走进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4.
庄锡壮 《教育导刊》2010,(12):89-90
科学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热闹"。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玩"得不亦乐乎,也常常让人担心这样的课能否保证效果。不过"玩"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应该适度地顺着他们的天性来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活动,使他们在"玩"中想得更多、做得更多、获得更多。  相似文献   

5.
很多老师反映学生笔下的人物看着十分相似,眼睛总是"炯炯有神""亮亮的",鼻子总是"直直的""挺挺的"。从学生作文中,我们看到的人物总是一个模样。为了让学生的作文从"一模一样"走向"有模有样",我在习作训练的过程中做了以下尝试。一、给孩子自由表达的空间孩子的思维是灵动的、活跃的,一个开放、广阔的主题,能触发孩子无穷无尽的想象和联想,他们动起笔来就会觉得有事可写、有话要写。孩子的思维也是容易被束缚的,一个封闭、狭窄的主题,会让孩子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还难以下笔。我们在进行有特定  相似文献   

6.
苏振华 《山东教育》2012,(17):29-30
初中生思维活跃,作文灵动新奇,稍稍点拨,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与初中生天性活泼、好读书也有一定关系,但学生们大都生活体验浅薄,写作还不能尽如人意,所以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还是必要的。一是要把作文教到学生眼睛上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对我们的眼睛来说是缺少发现。对于那些整天固守在课堂,少有生活经验的学生们来说,教会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生活,有效构建自己的审美观点,将有助于学生的写作。这就要求老师首先有  相似文献   

7.
顺木之天,意思就是要按规律办事,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归结出的一种朴素哲理。作文教学这根“木”,自然也有其独特的“天”。作文教学固有的“天性”是什么?如何引领学生步入“情动而言形”的自然写作境界?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高中生较为普遍的写作状态是:不想写,没东西写;相比较而言,想写、有东西写但不会写的只占少数。具体到议论文写作,大多数学生面对热点题型"新材料作文",往往提不起兴趣,一味满足于"解说"材料,他们一般会确立一个四平八稳的观点,然后用大同小异的多个事例来"例证"供料的某一"含意"。如此这般,其笔下作文往往呈现味同嚼蜡的可憎面目。由此看来,议论文写作教学必须在"唤醒"学生的感觉、激活学生的思维方面多花点工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家说:"兴趣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摧动人去探求新知."兴趣是审美意识中一种人格化的指向性活动,有兴趣才能"情动而辞发".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怎样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呢?笔者在作文指导实践中采取了如下做法……  相似文献   

10.
儿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动,可以说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儿童的主体参与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本文以心动不如情动,情动不如行动为切入点,对小学品社、品生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还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都表明了作者的情感观念。古人从写作实践中悟出的这样一些真谛,也给了我们后人深刻的启迪:有"情",是写"文"的基础;写作者首先要是"情动者"。选材、构思、表达,是学生写作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三个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常见学生对作文有两种态度:一是兴趣不大。认为作文是一种“苦差”,他们多放弃作文练习,态度十分消极,所以始终写不出好文章。二是对文章有兴趣,课外读物多,爱练笔,作文愈写愈好。教师只要细嚼其因就会发现:那是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同而造成的。我们都知道,文章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已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如果没有写作的兴趣,学生就根本不会对作文动情,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相反,只要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情动而辞发了。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的关键就是鼓动学生写作的动情点,让学生改…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教材文本进行多维探究,让学生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具体来说,我们的"诱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形成个性化评价;二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仿作明志;三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大胆质疑;四是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反弹琵琶。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阿基米德洗澡能洗出个浮力定律,而我十几年来洗澡却只洗出了许多个肥皂泡泡?"这是一位高一学生在一次关于创造力主题演讲时以自嘲的口吻提出的发人深省的问题。面对这样沉重的拷问,作为一个教师难以置之事外,我们的内心也常常陷入思考:教育的本源在哪里?教育的路途应怎样走?我们日常的教育如何才能顺应学生的天性,激活他们的灵性?好奇心,是人皆有之的天性,也是中学生学习的重  相似文献   

15.
一、探究实验中培养倾听习惯 1.实验材料的呈现和安排。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实验,而孩子的天性总喜欢摸摸弄弄实验材料,这样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在实验前先尽量不要把实验材料发给学生,这样他们才会集中精神倾听老师的话。实验结束后先把实验材料收起来。然后再让学生来汇报,这样学生才会定下心来倾听同学的发言。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界学者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生本"并非是狭隘意义上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的本体是发展学生的天性、潜能及生命,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上全面依靠学生,追求"以尊重学生和生命"、"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本目的"而建构起来的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的作文教学机制。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借学生自身的能力,本体的力量,内在的潜能,发展学习天性,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忘我学习,使之达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大抵从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和用语的角度着手,然而仍有不少基本掌握了这几方面要领的学生,写不出令人较为满意的文章。什么原因呢?我以为是缺少了一个环节——动情。即在下笔写作前,能使自己的心情激动起来,以更好地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许多文学作品都是情之所至的结晶,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学生毕竟不是作家,他们很少会因  相似文献   

18.
李华萍 《教书育人》2012,(25):29-30
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19.
流行歌曲以它那优美的旋律、精致典雅的歌词,赢得了众多中学生的青睐。倘若能将流行歌曲引入到作文中来,作文势必会形成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闲暇之余哼唱一首经典的流行音乐,就会打开尘封已久的回忆,就能"闻歌而情动,情动而辞发",就能让文章插上流行的翅膀,着上时代的色彩,从而使文章顾盼生辉。  相似文献   

20.
"三老"非常关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问题,尤其是作文训练的基本方向和效果。他们关于作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论述,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理论的升华;既是传统精华的积淀,又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我们学习、继承和发展"三老"的作文教育思想既要重视其"似",又不可忽视其"不似",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领悟其中"不似之似"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