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集中在天性、自然、自然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教育与儿童等核心问题上.自然主义教育家认为,儿童的天性源于自然,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天性是教育的前提,教育要适应自然规律、遵从儿童的天性;儿童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依然具有启迪意义和指导价值.国内近十年的相关研究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有关教师观念的研究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与其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探讨得最多的。本研究聚焦教师观念中非常重要的类观念———教师的儿童学习观,综合使用问卷、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资料分析等方法,从类型、内容以及个案分析的角度对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指导儿童学习的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儿童友善思想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家庭教育中树立儿童孝悌观念,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儿童礼仪习惯,在经典朗诵中陶冶儿童道德情操,在环境营造中塑造儿童文明行为。为使儿童友善教育行之有效,古之先贤在实践中坚持"自我修养""长辈示范""严慈相济""因材施教"四大原则。古代儿童友善教育思想对今天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儿童人格""坚持家校结合,形成育人合力""坚持生活教育,注重知行合一""坚持奖惩统一,增强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4.
儿童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儿童观的问题。对于"儿童观"的认识和理解,人类经历了一个艰辛又充满激情的光辉历程。尤其在当今急剧变革的时代,儿童的生存和背景变得异常复杂,儿童观的深层危机已经对人类教育构成了威胁。儿童的教育需要正确的"儿童观"做强有力的基础。何时导正了对儿童的观念和行动,教育何时才会有希望和出路。这样看来,要建立正...  相似文献   

5.
正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中国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著述新编的《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一书,其中的家庭教育理论以及父母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探索并推进中国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儿童教育的基础部分,也是他孕育的"活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陈鹤琴早年毕业于清华学堂,抱着学教育、教儿童的志向赴美留学。在美期间,深受实验教育的精神熏陶和进步教育思想的影响。191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6.
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与大自然有深刻的融合关系。这种融合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基点"。从根本上来说,儿童与大自然之间是一种"母—子"和"我—你"的关系。这意味着在教育中应该把大自然还给儿童,让儿童在与大自然的"神游"中重获"神性",这才是儿童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楚任杰 《教师》2014,(4):93-93
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4年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认为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所学知识,使儿童感到"求知是愉快的,并非苦恼的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自己创立的"认知发现"的学习模式与理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任何学科的知识,总可以以某种方式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些理论给我们以启迪:对于最基础的小学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儿童观的转变、儿童研究运动的兴起、新的儿童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改革学校呼声的不断高涨,为"儿童中心"论在美国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考察这一时期美国教育界的相关思潮,分析"儿童中心"论的兴起和在早期阶段的主要含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公立学校课程改革的论争中,帕克运用赫尔巴特学派"集中"的概念较早明确提出了儿童是学校中心的观点,儿童研究运动的代表人物霍尔提出了"儿童中心的"学校理想,而杜威则通过比较新旧教育的差异,将"儿童中心"作为新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同样使用"儿童中心"概念的教育家的思想中,这个观念所指陈的问题不同,其含义也存在明显差异。对"儿童中心"论兴起背景与过程的探讨,有助于更合理、更充分地把握这个观念的准确含义及其历史价值。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流动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由多个利益关系"交叉点"和多个矛盾的综合反映,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农民工自身的因素,还有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约。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共同努力,首先从观念上转变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态度,还要在制度建设、办学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以保证流动儿童基本的受教育权利,满足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资讯     
《小学生》2013,(9)
尼尔(1883-1973)英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自由教育学派"代表人物。他认为情感教育是培养新人的最有效的手段。教育的重任就是让儿童感到爱,学会爱。给儿童爱,就是和儿童站在一起,就是对儿童的尊重,就是对儿童个性的自由的肯定。情感教育的意义在于它培养了儿童的自信心,使儿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都充满信心,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另类学校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学校的创始人尼尔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快乐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新旧纲要的比较显示,当前我国儿童艺术教育更为重视儿童艺术情感体验的突显程度,体现了更为明显的个性化和过程取向,更为彰显儿童的主动性,综合化与生活化的要求更高,政治化与德育化倾向则有所减弱。在此变革过程中,社会变迁,教育思潮的变革,儿童观、艺术观、教育观的转变,儿童艺术教育观念的改变等都是影响我国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在《儿童与课程》一书中,美国教育家杜威细细剖析、阐述了儿童在课程学习中与教材、学科、知识、教师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用"矛盾"或"对立"一词来概括,作者的思路起于此,思考的终点亦落于此,足可见其中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教育即经验之改造"是杜威的经典论断,但"经  相似文献   

13.
母亲教育观念与儿童心理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着重于探索母亲教育观念与儿童心理特点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作者发现,母亲教育观念主要包合儿童发展现、教育观与期望三个方面的内客。调查结果显示,母亲教育观念与儿童性别、年龄差异以及儿童心理特征,尤其是与气质特点有关的心理特点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实施教育创新,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转变教师的观念是变革的根本.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过程和方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此必然引发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与之相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文婷 《辅导员》2013,(16):141-142
<正>蒙台梭利是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女教育家,也是一位对特殊儿童特别是低能儿进行了较系统研究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人都有一种内在的生命潜力,儿童的生长、发展过程,就是这种内在生命力"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显现和发展的过程",而生命力的冲动,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所以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中特别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大脑和神经系统发生障碍、感官迟钝,思维呆板,肢体不协调的智障的儿童来说,更应该在教学中融入各种活动内容和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控制,而且可以训练他们动作灵活,具有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培养独立性和意志力,使智障儿童在动中学知识,玩中学技能,乐中受教育。音乐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对智障儿童有着突出的教育作  相似文献   

16.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儿童观的转变、儿童研究运动的兴起、新的儿童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改革学校呼声的不断高涨,为"儿童中心"论在美国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考察这一时期美国教育界的相关思潮,分析"儿童中心"论的兴起和在早期阶段的主要含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公立学校课程改革的论争中,帕克运用赫尔巴特学派"集中"的概念较早明确提出了儿童是学校中心的观点,儿童研究运动的代表人物霍尔提出了"儿童中心的"学校理想,而杜威则通过比较新旧教育的差异,将"儿童中心"作为新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同样使用"儿童中心"概念的教育家的思想中,这个观念所指陈的问题不同,其含义也存在明显差异。对"儿童中心"论兴起背景与过程的探讨,有助于更合理、更充分地把握这个观念的准确含义及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与园所管理相辅相成。常规教育是规范儿童行为、方便园所管理的重要途径。现实中一个问题是幼教工作者只聚焦于幼儿园生活、教育质量的改善,却并未重视常规教育背后潜在的"异化"现象。自由和控制之间差距悬殊,常规正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将儿童束缚。到底能否有效促进儿童发展,成为教育中需要优先思考的问题。重点分析常规教育的发展及面临的困境,分别从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常规教育的强制性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及常规教育所应发挥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矛盾的调和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寻求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艺术观念是制约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因素,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育者所持艺术观念的影响.本文在剖析艺术观念之历史流变的基础上,反思了一些教育者长期被囿于"美的艺术"观念中所带来的问题,并指出了更加开放的艺术观念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儿童幸福是教育的内在目的。儿童幸福的实现有赖于从观念变革走向社会行动。对儿童存在的独特性、儿童表达的丰富性以及儿童参与的必要性等问题的思考是引导儿童过上幸福生活的可能性与迫切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最喜欢李老师的那句话——"我,长大的儿童"。是的,李吉林老师童心永驻,与儿童心心相通,她的教育哲学具有丰富的童心质素。她的著作《为了儿童的学习》更是其儿童哲学在课程建构方面的具体体现。李老师的情境课程体现了儿童中心设计和经验中心设计的融合取向,具有鲜明的进步主义色彩。在她的"为了儿童、儿童至上"的课程哲学中,儿童与课程的关系是人的天性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她关心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世界;她认为儿童的经验是有生命力的,流变的,动态的:她坚持教育者的任务是优化一种发展性的教育情境,一种能够转化成儿童可以动用的个人资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