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果子”曾经是教育学和教育实践中的一则好比方。这则比方之所“本”是指:教学目标像“果子”那样具体、明确、先在,只等教者指明、学者摘取;面对“知识”,教者与学者都只是“旁观者”而非“生成者”(建构者)。在“主流(传统)哲学”看来,“知识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注视与反映”。人的心灵因此只是“镜子”和“白板”(或仓库)。建立在这种哲学基础之上的课程,其必然结果是用清晰而精确的术语去确定和陈述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亦如在树上挂着“果子”一样。教学过程也就因此成为师生之间传递知识的“授—受”过程;在传递之中为了效率,便…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意义追根溯源,揭示了"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差异,批判了传统本体论的实质所在。海德格尔从此在(人)的日常生活切入,运用现象学方法,追问和阐释此在的"存在"的意义及其时间性。由此,海德格尔对此在(人)进行的生成论剖析为当代哲学开辟了新的思考地平。  相似文献   

3.
从古希腊哲学兴盛以来,人们便从追问世界的本质到追问认识世界的方法再到追问人的本质,思考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思维方式也从古代的盲目到近代的理性再到现当代的非理性转变,哲学家正深入的研究人类世界,“人的本质”是哲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西方世界古希腊哲学以来“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并粗浅研究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如果考试是对人的测量与评价,那么考试就应该被纳入哲学的视野,因为哲学的终极问题就是“人”,或者说是对“人”的探测。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就宣称:“什么是哲学?认识你自己。”康德也认为哲学归结起来就是:“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想什么?我能够期望什么?什么是人?”而现代存在主义则直截了当地追问:  相似文献   

5.
田兰莉 《甘肃教育》2011,(18):35-35
“预设”与“生成”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既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学科知识特点进行合理的预设。又需要师生配合实现有效的生成.从而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独运,在“生成”中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有很多哲学性、思辨性的内容需要教师把握,如自主与导引、多元与取舍、超越与守本、生活与课堂、现代与传统、创新与务实、预设与生成等。在这些哲学性、思辨性的内容当中,“预设与生成”可谓“独领风骚”,谈论之多,评价之多,使用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特殊之处在于它在自己的生存中生成了自己的本质(存在);而且,此在的自我生成,是在神秘的情绪体验一畏、烦、死中,由于人领悟到自己是被抛进自己的多种可能性的筹划之中,从而克服“共在”这种异在,才出离沉沦,直面此畏,向死而生的。海德格尔的这种自我生成观,实质上不过是唯心主义先验自我本身的神秘内省或主观反思而已,它既非现实的社会生成,亦非真正的实践生成。这一点,与我国传统哲学力主人的社会生成或社会认同有别,更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生成相距甚远。明乎此,才能走出当代人学研讨中因偏离实践、社会关系来把握人的生成的“准存在主义”误区。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弹性设计教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把人"抽象化"、"理性化"不同,卡西尔从人的现实文化活动切入,以"主客相统一"为前提,运用"符号"将人与文化相联结。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在创造文化活动中成就"文化的人"。卡西尔对人的问题的追问,最大的变革在于思维方式的嬗变,他以"生成性"思维替代"预成式"思维,以"功能性"人本质替代"实体性"人本质,从而在人学理论研究中展开一个全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不能割裂开来,“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将“实践”概念引入.“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对“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问题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思想在实践上变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相似文献   

11.
自然自然地、自在地生成了人,同时生成了人的认识,人的认识本质上便也是自然的.面对自然的先在性和历久性,人之存在具有后在性和短暂性,这决定了人的认识具有“求之不得”性.虽然人的意识不过是存在生成历史中的异化,然而,自然自在的和谐包含着人的“求之不得”的认识,是自然自在生成的和谐认识的必然性.而这一切又都源于存在的种子性——存在以其种子性生成其历史.世界的存在无非是由最微小的部分构成的,是由这追求着和谐的不和谐而构成的大和谐--正因如此,“求之不得”获得了当下的意义,然而也只是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课程的基本问题是意义的生成问题。作为意义世界的生成之路,课程表现为三重意义世界的生成:其一,师生对“是什么”的追问生成了事实层面的意义世界,它一方面表现为师生敞开事物本体属性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认识自身的过程。其二,师生对“意味着什么”的追问生成了价值层面的意义世界,它一方面表现为师生敞开事物价值属性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寻找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其三,师生对“应当成为什么”的追问生成了实践层面的意义世界,它一方面表现为师生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助长自己生命智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课前细致的预设是静态的,而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二者之间常常出现各种差别;另一方面,预设与生成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机械的.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几乎是每位教师经常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从方法论角度再释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求解,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从“一般历史哲学”规定的思辨路向到“实验和工业”的实践路向的转换。作为工业社会彰显人的本质的创造性活动,“实验和工业”对“哲学基本问题”涵盖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做了历史性回答,有效克服了近代哲学史中的思维与存在二分困境。这源自对“哲学基本问题”生成时空域界的内在把握,对存在社会基础的现实切中,对推动无产阶级运动的未来省思,其以人与世界主客体关系为核心重塑“新世界观”的实践导向,使“一般历史哲学”变革为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的新历史哲学。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经验性、具体性、现实性诠读开显了历史总体性,有助于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科学与人文的辩证关系,重构“新世界观”科学叙事。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中国文化哲学研究,在迅速发展、繁荣兴旺的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关键性的、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这些难题是:1.对作为文化哲学研究对象而存在的“文化”,缺乏既经得起严格的学术推敲,因而又没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解释力的定义;2.没有建立起既符合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又适合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之本质特征的哲学研究框架、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3.没有能力对一些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做出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解答。只有从真正突破了“观念的王国”的“社会个体生成论”出发,既立足于扎实的学术积累,又认真关注现实,才有可能找到文化哲学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郑海彬 《辅导员》2009,(11):30-30
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无时不在生成教学资源,教师应正视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善加利用,及时生成。通过长期实践,笔者发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生成”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和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的中国文化哲学研究,在迅速发展、繁荣兴旺的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关键性的、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这些难题是:1.对作为文化哲学研究对象而存在的“文化”,缺乏既经得起严格的学术推敲,因而又没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解释力的定义;2.没有建立起既符合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又适合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之本质特征的哲学研究框架、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3.没有能力对一些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做出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解答。只有从真正突破了“观念的王国”的“社会个体生成论”出发,既立足于扎实的学术积累,又认真关注现实,才有可能找到文化哲学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追问,古已有之。孔子的“循循善诱”,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追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动态生成中,对原有问题作进一步深化处理。当教师在师生的答问互动活动中,发现学生在某个问题上产生选择困难、线索紊乱的时候,可以对原有问题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走出困境。一、“追问”缺失原因【教师原因】1.惯性巨大在传统课堂中,老师习惯了“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教学方式。尽管在一轮又一轮的课  相似文献   

19.
对自身的探究与追问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从古希腊戴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的告诫到后现代思想家对“人之死”的论断,我们可以看出,人在探索与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从来没有问断过对自身内部世界的关注与探究。教育学是一门“成人”之学,它担负着人的发展与完善的神圣使命。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教育学需要深入地了解人、认识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你自己”便是一个永恒而又现实的教育学命题。  相似文献   

20.
卢卡奇认为,历史是总体的现实,是人的“行动”。历史又意指了一种现实的生成性和一种感性的生活的时间性,因此,历史又是一种无产阶级自我认识的方法。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回到“历史”中才能达到马克思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