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理性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在理论上必须重新思考过去人类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和立场,坚持理性人类中心主义,实现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尤其是对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在实践中,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经济结构调整、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实现生态化革命。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发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号召,这是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征程中提出的新的命题。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它始终是伴随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发展由原始状态经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工业文明,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所产生的生态危机已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威胁,从而唤起了人们的生态觉醒。而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五种全新的观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国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制度和生态道德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从环境整治入手,构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变。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其路径选择可以有: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转向知识资源的科学增值;从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向集约型生产方式;从“单向索取”转向人与自然合理的“物质交换”;从环境“修补”转向“生态善治”;从自然的“主人”转为自然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影响着社会物质、精神与政治文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高校德育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蕴含着生态文明自然观、生态文明道德观、生态文明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世界观等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生态文明思想又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这些生态价值意蕴主要包括:"和谐""合作""公平"的生态价值理念,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生态价值指向,近期、中期、远期的生态价值目标等,它们为中西方文明的交流提供了新平台,为扩大中国话语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价值目标是为人类发展提供生存基础、生态公正和生态安全,从而彰显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价值:基础性价值、共享性价值和安全性价值。这些价值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发展模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飞跃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创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奇迹,但是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资源能源枯竭、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制约着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国作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在快速发展中也不能摆脱生态问题的困扰,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的束缚、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生态发展。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紧迫性、复杂性,必须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深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深入践行的重要内容。为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总战略部署与国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建设与理论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升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深入践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立足国际社会协同合作、实现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共建美丽地球的发展前景,超越了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与壁垒森严的传统思想,涵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架构与价值体现,亦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效用与力量所在。其中所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蕴,为生态文明确立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价值性目标和根本性目标,明确了生态效益与经济利益相统一、中国方案与国际视野相统一、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相统一、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有序实践、整合实践和协同实践的具体路径,结合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延展性需求,符合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整合性需求,契合了国际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性要求。  相似文献   

10.
公共选择理论使用分析经济活动的方法来分析政治过程为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政府、企业、个人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最主要三个主体。文章以公共选择理论相关观点为理论支柱,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完善政府生态职能,避免"政府失灵";企业应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落实文明生态责任,履行生态文明义务;公众应提高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避免"搭便车"行为。  相似文献   

11.
休闲学关于休闲本质上就是人的享受和发展的观点,及其自由性、和谐性、生态性等特征,可成为我们思考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问题的新视角。休闲的生态性、和谐性原则及其超越物质性的价值追求使之能够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休闲对人的生命必然性及其显著的人性效益使之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现实途径。在二者相互为用的基础上,休闲的本质特征和原则性理念使二者有机融合;休闲的自由性又使二者相互协调,休闲提高人的幸福感,也使生态文明对于人的发展成为必要和必然。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状态、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其中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人类应当深刻反思以往实践活动所产生的负面效果,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于是生态文明呼之欲出。为实现生态文明.我国必须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丽晶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42-144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体育的要求也更加强烈。生态体育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理论基础指导下,对生态体育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生态体育的发展、如何发展生态体育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我国运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两大失误:一是过分突出和夸大了它的性欲论思想;二是片面地强调了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从而湮没了它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性解放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全面客观评述其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高兹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源自于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由此,他认为要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就有必要超越经济理性,以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进行社会主义生态重建。我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当中也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而高兹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的同时,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全面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文章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3个角度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目标的提出,要求牢固树立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全局上要加强节能的意识,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将能源的使用法律化、制度化,做到在使用能源、规范能源市场等方面有法可依,同时“修现行,快配套”,不断完善我国的能源法体系。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的核心观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共存共荣与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扬弃,它不仅凸显了和谐社会的理论主题,而且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指导。理性地分析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生态文明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中国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总体性”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具有世界观意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追求。因此,这一“总体化”进程有助于我们深入反思生态中心论、生态社会主义,以及由人性危机所导致的生态危机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而建设好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开展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是从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的角度探讨涉及个人需要、社会问题、就业准备以及学术深造基础四个领域的问题,是一种向学生传授用于日常生活和未来科技世界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科学与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