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重事实,重证据,在“”考析和“版本”考析等重要方面都作出了历史贡献。但其考证方法也有不够科学的缺点。胡适的十字方法论并非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可以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是胡适学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郑少龙在《胡适的古典小说考证》内就胡适考证小说的方法原则,基本情况、考证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在小说考证的方法上,胡适继承了清代乾隆学派的考据法,并积极吸取西方的进化论与实验主义学说,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方法。胡适花费在我国四大文学名著及《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传统小说上的精力与心血是巨大的,经过考证,他将古典小说分为由“历史演变而来”与“作  相似文献   

3.
“实事求是”原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取“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之意。后经过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推演和引申,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我党在历史过程中用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和解放后用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的指导方针。我们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就要对“实事求是”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本文通过对历史的考证,简要梳理出其发展脉络,以求帮助大家加深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4.
易平先生《司马迁生年考证中的史料鉴别问题》 (载《光明日报》“历史周刊”第 15期 )提出司马迁生年考证中存在“长期未能解决、且已对研究的深入构成障碍的基本史料鉴别问题” ,同时对我们发表于《历史周刊》第 8期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对基本史料进行甄别 ,确实很有必要。但易先生提出的问题、鉴别史料的方法以及相关的论述 ,都值得商榷。易文认为以前研究司马迁生年 ,双方都“事先认定”《博物志》是“最可信之史料” ,认定“《正义》的案断‘亦当本《博物志》’” ,而这“两项前提是否能够成立 ,必须经过鉴定考” ,“则似乎被论者…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许慎《说文解字》中未考证得声之由的“河”字,未究其语源的“寄”字等三字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6.
申奎 《文教资料》2014,(30):70-71
乾隆三十八年,在“稽古右文”的旗帜下,敕命纪昀等人开馆纂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汉书》正是形成于此时。《汉书》在底本的选择上,虽是以武英殿本为底本,但并不是对武英殿本的直接钞录。另外,汉书每卷末所附《钦定四库全书考证·汉书考证》,对于当代《汉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然而学术界一直对文渊阁本《汉书》存在着误解,因而不能很好的利用文渊阁本《汉书》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大学生"考证热"面面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里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不少在校的研究生、本科生都乐之不疲地奔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培训班的学习和证书考试,“考证热”不断升温。当前大学生参加的职业资格考试与认证可谓是种类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如计算机、外语、法律、会计、导游、物业管理等等。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成功加入WTO,社会催生了一些新兴行业并促使我国职业就业标准国际化,大学生考证的种类和范围也有不断增加、丰富的趋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校园里的这股“考证热”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引发“考证热”的几个主要因…  相似文献   

8.
《国史补》为唐人李肇修撰。最早对李肇生平进行考证的是《四库提要》,事见其书卷七九李肇《翰林志》条,但极为疏略。对李肇生平详加考证的是岑仲勉先生,他在《跋〈唐摭言〉》一文中有“李肇著《国史补》之前代”专条(见《史语所集刊》第九本),兹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汹涌澎湃。这时,买办文人胡适“看不过了,忍不住了”,他“破门而出”,恶毒地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大肆兜售实用主义唯心论黑货,写了数万字的《水浒》考证。他自称要通过“考证”,“贡献给大家的一个根本的文学观念”,即所谓“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胡适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完全是反动的实用主义唯心论的翻版,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奴才哲学。他吹嘘,用这个“文学观念”写出来的鸡零狗碎的“考据”,要给《水浒》研究“开辟一个新方向,打开一条新道路。”胡适的所谓“新方向”、“新道路”,“新”就“新”在以投降派的资格论投降派,卖力地为《水浒》辩护,给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贴金,向他的主子献策。  相似文献   

10.
王喆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01-103
《文心雕龙》之“文之枢纽”的前三篇《原道》、《征圣》与《宗经》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相互勾连贯通,具有非常严密的统一性和内在逻辑性.本文通过对《原道》篇的命意,两个重要命题模式即“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与“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以及刘勰侧重《五经》文学性因素的背景原因的分析,较为清晰地梳理了“原道”、“征圣”与“宗经”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同时,对刘勰的“文道观”也作了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辨伪是崔述、罗尔纲这两位史学大师得以成名成家的重要基础,虽然他们在考辨伪史的范围、标准、归结成伪原因侧重点等方面各有不同,但都对历史文献辨伪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以小见大”、“剥笋”的思想特色。比较研究他们的辨伪思想,对于丰富中国文献学的理论以及促进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因此,在宋玉作品真伪的研究中,三篇赋的承继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有人认为宋玉的两篇赋是后人抄袭<美人赋>的伪托之作,更有人认为司马相如<美人赋>是模仿宋玉两篇赋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详细地分析研究了这三篇赋的结构、内容、艺术表现、文化环境和散文赋体的"借用"、"模拟"现象,认为<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在艺术上较之<美人赋>显得稚嫩,在文化信息方面符合战国末期的文化环境,应当是宋玉的作品;<美人赋>较之宋玉的两篇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在文化方面符合西汉的文化环境,应当是晚于宋玉时代的作品;<美人赋>与宋玉两篇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是散文赋体创作中"借用"、"模拟"现象的具体反映,司马相如"模拟"和"借用"宋玉赋创作<美人赋>,是赋家创作中的正常的不必惊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 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 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 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 会”〔’〕。在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在他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的作用,他提出了一系列思想政治的理论和方法原则,奠定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重要理论,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党新埋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5.
余华是活跃在80年代的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过分迷恋形式结构和语言技巧,在颠覆了传统规范的同时,那种艰深晦涩、故弄玄虚的本游戏,既破坏了自身的美学趣味,也使大批读疏离了小说,这是余华付出的最大代价,由于余华小说公然拒绝读,它们的生存能力已降至最低点,进入90年代,余华告别了“虚伪的形式”,由“先锋”转向了现代写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6个方面阐述了运用数学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特殊性,从4个方面阐述了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局限性。旨在提高对概念的区别分辨能力,以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1995年,周汝昌发表《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重点摘要)》,他通篇文章贬人扬己,把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辉煌成就抹成一片白地!对红学的大是大非问题,我应该说明自己的看法,于是就有了《读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这篇文章。从此我开始思考他绝对化的"写实自传说"究竟错在什么地方。1997年撰写了《论周汝昌先生"写实自传说"的失误》,从曹雪芹的文学观、脂砚斋的批语、周氏自传说的巨大破绽三个方面论证了自传说根本不能成立。进入21世纪以后,周汝昌肆无忌惮地宣扬他的"史湘云就是曹雪芹的妻子脂砚斋",而且要把这个荒谬观点强加给曹雪芹和《红楼梦》。于是我就有了《"史湘云就是曹雪芹的妻子脂砚斋"是一个伪命题》,多方面证明了在雪芹笔下根本没有湘云嫁宝玉(曹雪芹)的内容,用大量论据证明脂砚斋是个男人,从而证明这个论题的"伪命题"的性质。这之后,我还批评了他的"一百零八回两扇大对称结构"法和"一百零八钗"说,诠释了聂绀弩先生的"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揭露他辱骂诬陷高鹗背后的目的,批评了他主观唯心论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富有中华民族音乐特色的经典乐曲《春江花月夜》成功之处在于它是土香土色,土生土长的民族音乐。本文从该曲的衍变过程,创作主题及乐曲意境等方面谈了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近几年来,类似于《纸箱馅包子》、《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可以说虚假新闻已经成为目前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虚假新闻泛滥的背后,显示出媒体千疮百孔的信用,这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文章主要是对新闻造假现象进行剖析,深入探讨虚假新闻的概念、特点、成因、危害以及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0.
赖昀  张学敏 《教育学报》2020,(2):97-108
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靠教师,教师编制是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的保障。我国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历来非常重视,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乡村教师供给不足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乡村教师编制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编制制度经历了由"偏重城镇"向"城乡一体化"、由"兼容并包"向"因岗限人"的变迁。偏重城镇的政策导向导致制度设计缺陷,因岗限人致使制度分配失当,改革过程中引发部分制度结构混乱,核编机制落后导致制度绩效低下。通过破除制度设计路径依赖,教师编制独立供给,优化教师编制制度结构,创新核编机制等措施,创新我国乡村教师编制制度,保障乡村教师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实现供给充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