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筱娴 《中国集邮》2000,(9):17-18
七月酷暑,热浪难挡,邮市进入了每年一遇的歇夏期,由于市场低迷,因此今年歇夏期邮市的冷寂与气温的急剧上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尽管如此,邮市上铁杆摊商仍然在战高温,等待着渺茫的奇迹出现。  相似文献   

2.
齐飞  陈森 《集邮博览》2003,(6):50-51
《集邮》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家主办发行的第一份集邮刊物,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集邮刊物。《集邮》杂志于1955年1月创刊,发行周期为月刊。1960年8月第一次停刊,1961年7月复刊;1966年7月第二次停刊,1980年复刊至今。《集邮》  相似文献   

3.
贺春兰 《中国集邮》2000,(10):24-24
新千年立秋第二天,倍受媒体关注的《小鲤鱼跳龙门》邮票终于与广大集邮见面了,这套邮票在创作上采用了民族吉祥装饰画的表现形式,使画面既有拟人的童话色彩又有一种富贵祥和的视觉美感。整体看来,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由于受装饰画特点的局限,画面动感略差。鲤鱼的形象可爱有余,灵气不足。但事物要客观地  相似文献   

4.
更正     
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领域结构的再调整不可避免。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农业、金融与保险业以及电信等行业在今后受到的影响将首当其冲,但这些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影响只能属于“区域阵痛”,而这种“阵痛”不会太长。因为.只要上述受影响的产业按照国家政策,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雄厚的国内基础优势,在行业运作的差距上与发达国家取长补短,达到市场与产品结构的协调与机制的完善,大力改进服务意识,就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度过这一难关。  相似文献   

5.
一版"庚申猴"能换一套房,不少老邮票价格翻几番……在经历了长期的低迷后,邮市回暖的点滴迹象牵动人心。闻听各路传言,集邮人心中难免暗喜,连一些不集邮的人也开始打听邮票那些事儿了。热闹表象的背后,人们也在理性地思考:邮市的又一次高峰真的来了吗?这次究竟能持续多久呢?对今后的发展有何影响?而面对纷繁的市场,普通集邮者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呢?带着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集邮博览》邀请在京相关人士,畅谈近期动向,纵论邮市格局,谈笑之间,不乏真知灼见。现将部分发言整理成文,也算是为您"借一双慧眼"吧!  相似文献   

6.
李秋 《集邮博览》2012,(7):49-49
京华大地享邮名,以文会友结邮情。 三十春秋勤润墨,一代风骚颂巨轮。 宝献珍邮扬广宇,清词丽句见精神。 但愿神州铺锦绣,讴歌时代唱新声。  相似文献   

7.
8.
吴荣先 《中国集邮》2001,20(10):40-40
经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我与吴昌学共同编的《邮市解庄》与各位见面了,恰好我在武钢的工作也告一段落,“解甲归邮”。30余年飞逝,满头青丝变鬓白,人生的黄金岁月终于以书的形式作一总结,不由感慨系之。  相似文献   

9.
朱达 《集邮博览》2012,(7):54-54
《集邮博览》一直是我的伴侣,特别是复刊以后的《集邮博览》更成为我的佳侣,一订则订全年,一到必定先浏览后细阅。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披露了不少珍贵的邮史,特别是对外国邮票、邮书的介绍,拓宽了我的视野,增强了我对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兴趣。促进了我的学习和工作。  相似文献   

10.
补课     
乃君 《集邮博览》2012,(4):61-61
我和《集邮博览》的渊源可追溯至1984年冬季,那时刊名为《北京集邮》,从我们相识到现在,屈指算来已经有28年。那时的我刚刚参加工作,还是单身,每月四十几元的工资要交给父母,所以常常是忍饥挨饿,上下班安步代车来省钱。虽然当时是季刊,但能够偶尔凑足钱买一本,  相似文献   

11.
认识和喜欢《集邮博览》是缘因它的名字。有种看到此刊,可博览所有集邮报刊书籍的意味。20年前,我在报刊店随意翻书之时,发现了《集邮博览》,感到此种刊物有对同类刊物拾遗补缺之感,立即将此杂志购走。  相似文献   

12.
13.
在我收藏的两百多本《集邮博览》杂志里,有一本封面盖有两个邮戳,内页已经泛黄(如图)。这本被我珍藏了二十多年的《集邮博览》杂志。看似普通却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每当看到它,我便想起我与它的故事。初中时,我在一个同学的影响下开始集邮。从开始的收集信销票,到后来收集成套新邮票。邮票收集多了,感觉到集邮知识的不足,于是开始购买集邮类杂志阅读。  相似文献   

14.
我接触《集邮博览》是1988年,那时我调到浙江省集邮协会工作。我是零散购买《集邮博览》的,当时我觉得杂志上刊登外邮的文章较多,而我又不收集外国邮票。现在回忆杂志刊登的文章,印象较深的是《军人贴用邮票并非三军分用》这篇文章,改变了我一直认为的“黄军邮是陆军使用,紫军邮是海军使用,蓝军邮是空军使用”的观念,杂志让我受益不小。  相似文献   

15.
1984年的一天,我在113书摊上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北京集邮》,虽然只有32页,但我却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从1985年起,我开始订阅《北京集邮》,并想办法收齐了1983至1984年的几期杂志。但1982年的创刊号一直没有找到。1987年杂志改名《集邮博览》,视野更加开阔,内容更加丰富,融知识性、学术性、资料性、趣味性于一体,简直令人爱不释手。二十多年来,《集邮博览》伴随着我的集邮历程一路走来。谁知到了2006年底,杂志突然停刊,我怅然若失。  相似文献   

16.
李理 《集邮博览》2001,(12):4-4
今年是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20周年,作为北京市集邮协会的会员,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平时经常向集邮界的朋友们和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同志们讲,我的《集邮博览》杂志从1982年创刊号至今是齐全的。这也说明了我作为一名集邮是在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帮助和培养下不断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真正集邮的人总是抱有两个梦想,一是把邮票悉数收归自己帐下:二是洞悉邮票背后的风谲云诡。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悉数”与“洞悉”之间,是有些辩证关系的。没有”悉数”,就不会有”洞悉”;可没有”洞悉”,就做不到“悉数”。这一期《集邮博览》中恰有两篇文章破了这个论题。  相似文献   

18.
殷新章 《中国集邮》2001,20(10):5-5
《中国集邮》杂志从1982年1月创刊到今年12月整整走过了20年历程。前3年在中国集邮总公司,后17年在人民邮电出版社的领导下,在数万热心读的全力支持下,在相关领导机关的指导下,《中国集邮》通过中国邮票向国内外介绍了勤劳、勇敢、善良的我国人民、壮丽的山河、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令世人震惊的业绩。通过对我国集邮展览、集邮组织、集活动和经验的报道,向海内外宣传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集邮化和我国集邮爱好的崇高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9.
徐纲 《集邮博览》2003,(6):11-11
笔者在新加坡工作了6年,工作之余集邮,也喜欢阅读集邮刊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国外见到了《集邮博览》,真是他乡遇故知。新加坡是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也是亚洲著名的贸易金融中心。由于多年的英文教育,新加坡人的中文水平并不高,年轻一代的华人阅读中文  相似文献   

20.
《集邮博览》2013年第1期载有《“放光芒”邮票停发内幕》,其内页附图及封面各有一枚“放光芒”邮票印样,在印样上部边纸上“同意照此样印制·邮票处”批示的后边有一个钢笔所书的“孙”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