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六书"研究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许慎《说文解字》为载体的"六书"理论自其问世以来,至今已近两千年。纵观整个研究过程,其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即东汉为其研究的创立期、宋元明为中兴期、清代为鼎盛期、近代以来至今为新时期。这种演变展示了各个时期独特的成就、独特的学术风气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
3.
"和平宪法"的颁行,不但为战后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制度基础,而且为亚太地区持久和平提供了政治保障。然而,战后70多年来日本保守势力一直在处心积虑修改乃至废除和平宪法。如果说最初的"芦田修正"只是埋下了"修宪"隐患,那么日后日本保守势力掀起的四次"修宪"浊浪则将和平宪法推向岌岌可危的境地。而无论日本保守势力怎样兜售和平宪法"强加论""过时论""阻碍贡献论",都掩盖不了其向战前回归即复活军国主义的政治图谋和本质。日本"修宪"逆流之所以来势汹汹、愈演愈烈,既与日本政治右倾化和右翼势力重新抬头息息相关,也同美国出于冷战和反华需要采取放任乃至纵容态度密不可分。推动日本国民更多更快走向觉醒、努力壮大日本政坛护宪政治力量、推动亚太各国结成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平宪法之国际统一战线,是遏制乃至粉碎日本保守势力"修宪"政治图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以人为本",即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强调入的主体本位,要求"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新的社会秩序."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5.
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形而上学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发展史中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后转为哲学名词。在西方哲学中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从黑格尔开始,才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形而上学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相似文献   

6.
张兰英 《南平师专学报》2003,22(3):33-35,41
本文通过对“人的价值”问题的具体的、历史的考察,揭示了“人的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的内涵。历史上从来也不存在什么抽象的“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8.
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引进"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些涉世不深的青年,为这种鼓噪所迷惑."三权分立"制度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其发展现状如何?应该怎样评价它?本文拟对之作粗略考察和剖析,请读者斧正.一、"三权分立"制度是适应资产价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变化的"三权分立"学说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希腊、罗马时代.但人们今天通常讲的"三权  相似文献   

9.
西游故事在明清秘密宗教中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民间宗教宝卷中保留了大量西游故事片段,反映了民间宗教家们接受和解读西游故事的特点。首先,他们把西游故事作为宗教宣传的工具,教育信徒;其次,他们利用西游记中的故事和人物进行宗教譬喻,阐发教理;复次,他们根据《西游记》中的有关描写,描绘宗教理想。  相似文献   

10.
洛神诞生后,引起文人们的竞相演绎。举凡诗词、文赋、绘画、书法、杂剧、传奇都有涉及洛神故事的情节。在不同的时期,洛神形象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体现了彼时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判断。在洛神故事的演变中,以礼节情的人神恋主题是贯穿始终的。  相似文献   

11.
白蛇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白蛇故事以及"白蛇"的形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补删减。其中唐代《博异志》、宋元话本、冯梦龙《警世恒言》及当代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对白蛇故事的记载都极具特色。分析不同时期白蛇故事的变化,可以探求这种变化折射出的不同时代特质和人民内在的追求与思想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13.
“有个星期三的晚上,由我去看自习纪律。我看到张三的位子空着,估计他又去打电子了……”这是我校一位教师写的教育故事的开头。我耐着性子读完,然后批上几个字:“这是你写的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是全日制小学,是不允许上晚自习的。”  相似文献   

14.
表示“以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斥责”这一意义,先秦主要用“詈”,而“诟”、“骂”则出现在相对较晚的春秋末期,“詈”、“骂”与“诟”之间词义略有不同;“骂”可能来源于方言口语词,在战国秦时开始与“詈”、“诟”竞争,汉初便在文献中占绝对优势。复音词“诟詈”、“骂詈”、“诟骂”是新旧成分的同义联合,三者在传世文献之中占有该义住的部分用量,其中“骂詈”使用的频率最高,且历代汉译佛经中多用“骂詈”。  相似文献   

15.
历史时期"西南"区域观及其范围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南"空间范围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西汉时期,已奠定了以西南夷分布区域为基础的"西南"范围,即以川、滇、黔为"西南"核心区域。而至少从明代开始,广西逐渐体现出稳定的"西南"省份地位。近代以来,则以湘、粤二省同属"西南"的意见逐渐增多,湖北也间有体现。至民国初年,受到地域政治因素的直接影响,则形成了西南六省说(川滇黔桂粤湘)这一影响颇大的主导意见。  相似文献   

16.
泽州县金村镇显庆寺曾为古泽州四大名寺之一。寺内毗卢殿地袱刻有西游故事四幅,相关题诗一首。通过对造像内容的辨析,并和晋城地区其他西游故事图文资料比较,对石刻年代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可以发现许多“巴(巴)”做词缀的词;名词如“锅巴”、“哑巴”、“盐巴”等,而形容词也有像“干巴(巴)”、“紧巴(巴)”、“急巴巴”、“可怜巴巴”这样一类,而在东北方言中,更可以发现很多像“买巴”、“烧巴”“抽巴”之类“巴”做动词后缀的词。在不同的词里,“巴(巴)”表示的意思不同,如在名词后是构词语素,不能省略,放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很深的意思,它主要是用来补述前一个词素并起衬音作用,而在动词后面表示一种口语语体。不管怎么说,“巴”本来是一个实词,那么它是怎么演变虚化为词缀的呢?本文想从“巴”的本义,以及词义演变,最后到虚化为词缀之后的结构方式、语法功能和语用特点几个方面,做一个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到天下第一村的周村去玩,不要忘了去看看董永墓。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萤永卖身葬父则确有其事。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你到天下第一村的周村去玩,不要忘了去看看董永墓。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董永卖身葬父则确有其事。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御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刘向《孝子图》:……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  相似文献   

20.
玩<梦幻西游>一年了,没玩出什么经验绝招,倒是对于"洗宝宝"略有心得.我是你们的兄弟"西门龙旋",在福建区"鼓浪屿"混到了70级后转到"百花村",多次独自上凤巢和龙窟捉"宝宝",但始终没遇上"宝宝",最后决定用"金66"来"洗宝宝".本文就个人"洗宝宝"的粗浅体会与大家讨论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