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日前,江苏某预备役高炮师举办的首次新闻骨干巡回采访活动,在徐州云龙湖畔落下帷幕。师团两级机关的9名新闻干事和报道骨干,满怀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满怀着各级领导和官兵的期待,为了同一个梦想,相约新闻路。 走一路把新闻的“种子”传播一路 这个9师组建以来,几乎年年被评为“新闻工作先进单位”。新任9师政委谢北平认为“新闻工作不是新闻干事一个人的事,必须让全体机关干部都参与进来,才能激活新闻工作的一池春水。”为保证所属部队新闻队伍持续发展.他建议师政治部举办一次新闻骨干集训班。  相似文献   

2.
3.
街头觅新闻     
近一两年里我常在街头转悠,所见所闻,感到有些事可以作为“新闻”的线索,就断断续续地采写了几十条这类的消息。播发后有的同志颇感兴趣,于是我回头将剪报翻阅一遍,从这段几乎全不自觉的新闻实践里,琢磨起我当记者走过的路。回想一位新闻界老前辈曾说过一段话:“用孩童般的眼光观察世界,把每件事都看做是新鲜的;同时,又必须用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就能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这段话对我采写“街头新闻”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3年初冬,我第一次到兰州采访。此前我只对这座西北古城有所耳闻,印象中是荒凉、古老、贫瘠,没有树的秃山,大风卷起的黄尘……岂料下了火车,眼前的兰洲竟与想象中的兰州有着如此不同——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我们平时采访的新闻分两类,一类是“发生的新闻”,即发生在一个瞬间,如突发新闻,会议新闻。一类是“发现的新闻”,是指发生在一个时段内未被发现的新闻。采访发生的新闻容易,采写发现的新闻,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如何采访发现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5.
于无声处觅新闻新华社四川分社杨全新本人采写的《四川沿长江经济带快速崛起》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四川省好新闻消息类一等奖。该稿的成功在于抓住了一则主题重大的独家新闻:在四川“一条线一高速发展的同时,四川沿长江经济带也在悄悄崛起!这是记者避开社会热点,深...  相似文献   

6.
记得1992年春节前夕,我出差来到上海.办完公事之后,按说应该轻松愉快地浏览一下大都市节前的繁荣景象,然后赶紧返回.但此时我也不想错过时机,决心观察一下有没有我可以写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人生旅途是一段漫长的历程,这旅途中的每一驿站往往有值得令人回味的事。 1996年春,组织上给予我一个机会:下派浙江龙游县挂职锻炼,担任一年分管全县意识形态工作的县委副书记。 离开了沸腾的大城市,离开了熟悉的报纸编辑部,我踏上了远离省城的浙西黄土丘陵。新的岗位给我提供了全面接触和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职业的敏感又驱使我启开“第三只眼睛”——用新闻目光来观  相似文献   

8.
记者都是写新闻的。可是,有些人善于巧妙地利用旧闻写新闻。不少记者对自己几年前、几十年前发表过的旧闻进行再采访,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为旧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新闻有了更深厚广博的内涵,读起来别有韵味。利用旧闻写新闻的,有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刊物各种新闻媒介,体裁上有消息、通讯、述评、文章、札记以及照片、影象等各种新闻手段,运用得相当广泛。利用旧闻写新闻,都是正面报道,反映成就的。这种由记者直接出面,写自己笔下的旧闻如今有了什么新变化,比那种以局外人的口气,客观地叙述某人  相似文献   

9.
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既是新闻人的职责和使命,又是一名编辑记者自身成长的必经之路。"走转改"活动启动以来,笔者与同事一起深入基层,脚踩在泥泞的山间小路上,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愿望。一路行走,一路感悟,一路学习。基层有火热生活、真实舆情,也有不尽的新闻源泉,是媒体挖掘不尽的新闻宝藏。  相似文献   

10.
“云帆万里照重洋”7月6日,一位外国游客在参观郑和下西洋船模。当日,“云帆万里照重洋——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览通过80余件(组)实物和190余幅图片展示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新华社记者汪永基摄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日常采写的新闻(包括现场短新闻)中,我以为包括三个方面:一、已知性新闻;二、突发性新闻;三、未知性新闻。前两个方面,记者可以从加强信息贮备、密切信息网络中得到新闻线索。本文要侧重谈的,则是加强对未知性新闻的开发。未知性新闻是指计划内可能发生的已知性新闻相对而言的新闻。当然也包括部分的预料中的突发事件。《亚运圣火火种采集仪式在西藏举行》、《欠债还房第一宗——国内贷款抵押房产公开拍卖现场见闻》,均属已知性新闻,因为它可以事先从有关部门获得新闻线索。而《泉州情侣堤被冷落》(以上均为第二届全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作品),则属于未知性新闻。《泉州“情侣堤”被冷落》(作者为中新社记者李建成)是通过福建泉州荀江堤过去每当夜幕降临,堤外坡“密密匝匝地坐满一对对恋人”而得名的“情侣堤”,后来由于住房和文化生活的改善,青年人“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或并肩逛夜市,或相偕看电影,或踱入“宝岛卡拉OK”,不再“到外面餐风宿露”这样—个主题而开  相似文献   

12.
7月23日早晨,“西湖之声”广播电台播了一条有关省教委今年不公布全省高考文理科前三名,不给各中学高考成绩排队的新闻。正在吃早饭的妈妈边听边说:“就是应该这样!什么‘状元’不‘状元’的,弄得学校、学生都紧张。这条新闻好!”她不知道,“西湖之声”摘播  相似文献   

13.
“闪光点”上找光源无情未必真豪杰“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艺是珠”。“闪光”的东西固然光彩夺目,但毕竟不等于“火”,也不都是真正的“光源”。这如同镜子可以闪光,冲亮可以发亮,但它们自身并没有燃烧。所以,抓典型不能不看“闪光点”,又决不能被“闪光点”所迷惑。托尔斯泰曾把诗歌比喻为“在人的灵魂里燃烧局一团火”,并说,“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一个令人感奋、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不也是“在人的灵魂里燃烧的一团火”吗?那么,这发热发光的“光源”在哪里?赖以燃烧的“能源”何在?常识告诉我们:“热”是“光”的…  相似文献   

14.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必备的条件。前不久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联合组织的历是38天的新闻扶贫采访活动,为记者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深入基层的机会,笔者有幸参加,在活动中受到了锻炼,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的提高方面收益明显。  相似文献   

15.
读新闻就如同在生活中打量各种面孔不同的人。有的人乍看很抢眼,却经不起端详;而有的人乍看不咋地,但越端详越耐看。1995年12月7日《浙江日报》一版刊登的《喜看胡柚贴商标》显然属于后者。 一条好新闻首先要有鲜活的新闻事实,然后才能在怎样表达上动脑筋,这在东西方新闻界都得到认可。 《喜看胡柚贴商标》好就好在  相似文献   

16.
李同良,这位农民出身的通讯员,二十多年前从高梁地里往新闻门槛迈步的时候,并不见其身上有特殊的“新闻细胞”,他写新闻十年之久,报纸上没被采用过一篇。然而,功夫不负苦心人。磨砺十年之后,一九七三年八月他终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稿件,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仿佛突然生出了“新闻细胞”,有了特殊的新闻敏感,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的头题位置,就先后发表了他写的三十多篇新闻稿件。他同光明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联产到户科学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他写的通讯《栽树就是栽富》被人民日报评为优秀新闻作品,荣获  相似文献   

17.
电影和电视剧<铁道游击队>里头那位腰插双枪、智勇双全的政委李正,在每位观众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何处觅书香     
正做书人,与书谈一辈子的恋爱,仍欲罢不能。前一阵子,我写陈原老。搜来搜去,想来想去,写来写去,原来就一个字——书。书人陈原,就是一本书。他写过关于词语的密林,而他自己则成就了一个书籍的密林一一商务的书,那么郁郁葱葱,让人赏心悦目。现如今,老提一句话——建设书香社会。这多么让人神往!但眼  相似文献   

19.
姜女庙觅踪     
柯云 《湖南档案》2012,(9):48-48
去寻姜女庙是临时起意的。 虽然我早就从地方志中发现姜女庙就在澧水河畔,但不知道具体地点究竟在何处。最近市政文史委主任李书泰专家告诉我说,孟姜女是慈利人,!《历史人物名典》上有记载。李先生的话叫人心痒。他说,此人就在许家坊乡,因为孟姜女姓许,许孟姜的讹音而成许家坊。李先生的话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20.
哪里是盛产新闻的沃土?倘若出这样一道题让记者、通讯员们回答,恐怕大多数人要回答:大城市,大单位,大机关,先进集体,而很少有人想到穷乡僻壤、基层连排、边卡哨所也会出产新闻,而且是获奖新闻。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三等奖的《迟来的家书胜万金》(作者:吕冬峰解放军报记者杜献洲),就是从“与外界隔绝已有6个月之久”的新疆红山嘴边防站采写的。作者写这则见闻完全是不在采访计划之内的意外收获。本来,作者是乘坐运菜的直升机去这个边防站了解军区首长为不让红山嘴的官兵再吃对身体有影响的野葱,而把青菜送给边防站的事。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